分享

在善行中避祸招福

 虹72 2016-06-19


在善行中避祸招福


善恶到头终有报,多行善事的人必然会得到福报。而善行的表现有很多种,比如,与人为善、救人危急、成人之美等等。哪怕是最微小的善行,也会在不经意间感染他人,进而衍生出另一个善行,由此在社会中形成了良好的风气。所以,一个人只要心怀慈悲之心,广施善行,便会积善成德。

福祸无门,唯人自招。万事皆有因果,福祸亦如此,多多行善积德可以消灾、转运。积善养德乃福之根本。正所谓:人若好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矣;人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已远矣。
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语出《易经·讼》

语意:永,通“咏”,品评、评论的意思;小,通“稍”,稍微的意思。指不要一听到什么事就纠缠不放,但可以稍加评论。不要惹是生非,只有这样生活才能处处顺利。

“讼”是一种人格类型,这种人凡事争先,多自负,他们虽然有与人合作的愿望,但往往傲慢不恭,好为人师,常会引发争端。这句话形象地说明,此类性格的人要管理好通往内心深处的耳朵。在生活中对复杂的是非之事,听听就算了,不要长篇大论地去加以品评,更不宜长久地纠缠不放。上帝造人的时候,让人有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人多听少说,宽和为上,这一条不仅是对“讼”型之人,也是对所有人的良训。

其实,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为进步的根本。待人宽和是利人利己的根基。因为,有人存在的地方就存在利益冲突,就有矛盾。面对矛盾和冲突,我们要用宽容的心去化解。宽容与忍让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气度和德行。若处处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生活就难以有平安和愉快。宽容大度是一种胸怀,为一点儿小事争吵不休,既伤害了感情,也无益于成大事,甚至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如果每个人都拥有宽容忍让的心态,那么这个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更加和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语出《论语·为政》

语意:一个人不讲信用,就难以办好各种事情。

据《论语》记载,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告诉他要做到三点,要“足食”,即有足够的粮食;“足兵”,即有足够的军队;还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又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回答:“去兵。”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国如此,其他事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无论大事小事都难以办好。
一个“信”字,具有信任别人和对他人守信两重含义。人若能守信,凡事都能做好。为人处世,应信字当头。信用是一个人处世的根本之道,如果失信于人,必定会自取灭亡。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语出《资治通鉴》

语意:生活的环境从节衣缩食变成丰衣足食,人们能轻而易举地接受;若是丰衣足食变成缩衣节食,人就会很难适应。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贤文是指由俭朴节约的生活转变成奢华富裕的生活比较容易,而由奢华富裕的生活变成俭朴节约的日子会比较难。这是古人对治家的经验总结和教训警示,旨在教育我们做人要崇尚节俭的美德。

古人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的,它们之间相生相克,此消彼长,而人类是这些物质的主宰者。人类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更好,就要遵循自然规律,注意和谐发展。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浪费资源,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仔细思量,人类的许多罪恶都源于不知节俭。有些人本身天分不足或勤劳不够却要贪恋名利,结果是身心疲惫,甚至弄得家破人亡。有些官员为了邀功请赏或粉饰政绩,向大自然强取豪夺,巧立名目地向百姓收取各种税费,结果弄得环境恶化、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不知节俭或违背自然及社会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例如人们开山造田造成了水土流失;超量采煤造成了矿难频发;超量饮酒导致了脂肪肝;过度纵欲导致了阳寿锐减……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比比皆是。所以,节俭应该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美德,只有每个人都形成节俭的意识,践行节俭的行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生态的平衡与社会的持续发展。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语出《山海经·海内南经》

语意:古时有一种蛇叫巴蛇,它可以吃象。每吃完一头象,要过三年才能将象骨吐出来。

就算蛇能把象吞下去,也一定会因为消化不良而胃胀死亡。贪心就好比是喝海水来解渴,越喝越渴,最后反受其累。其实,蛇是可以吞下大象的,但不能一口吞下,只有化整为零,把大象撕成一块一块,才能把它吞掉。

古时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救了一条有能力的蛇,但是无论蛇如何满足他的要求,都不能填充他的贪欲,他做了宰相还要做皇帝,这个人终于被忍无可忍的蛇吞掉了。由此可见,人要学会知足常乐。现实社会是残酷的,虽然我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竞争,但也不能一味向前而永不知足,要知道生命的过程由无数个片段组成,每一个片段都设定了一个成功的目标,为了尊重生命,我们应该为每一个目标的成功而庆贺,在每一个片段上知足而乐。为下一轮奋斗储备能量。要记住,知足才能常乐,常乐才能常赢。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语出《左传·宣公二年》

语意:谁能不犯错误呢?如果犯了错误但能将其改正,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天底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没有从来不曾犯错误的人。有了缺点或是犯了错误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也就成了体现人与人之间巨大差异的一个关键的标志。所谓正视自我和重塑自我,说的也正是这个问题。

正视自我,既是认识缺点后的开诚布公,也是知道错误后的翻然悔改。这不仅是良知的一种体现,同时更是灵魂得以净化的最佳证明。当一个人能够真正听进去那些逆耳忠言,心里能够容得下那些不顺之事,学会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然后再加以改正并承担责任,而不是怀着犹豫和恐惧的心态,或是采取遮掩和躲避的做法,这就说明他敢于正视自我,具有纠正自身缺点和错误的巨大决心。反之,如果明知错误却不进行反省和改正,任自己一错再错。那么,他除了与错误和失败长久相伴之外,还会距离进步和成功越来越远,直至彻底失去了接近和获得真理的可能,最终被真理永远地抛弃。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语出《诗经·大雅》

语意:他送给我桃子,我拿李子回报他。

这句话告诉人们要懂得知恩图报。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懂得礼尚往来,用真诚对待他人,才会得到真心的回报。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很多人不愿意先去付出,都抱着让别人先投桃的想法,总是等别人为自己做了什么,再考虑为别人做什么。但是,如果大家都抱着这样的想法,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结果可能就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许,还会连带着阻隔或切断了其他社会关系。

一个自私的人不愿为别人付出,当他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也很可能会遭到旁人的漠视。先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广种善因,这样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就好比空谷回音,你送出去的是什么,收回来的就是什么。

其实,“投桃报李”也是“舍”与“得”的关系。人们往往关注的是自己得到了多少,却很少考虑自己付出了多少。因此,人们总是会失多得少,才会觉得生活是痛苦的。在与人交往中,要胸怀坦荡,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朋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意出《淮南子·人间训》

语意:塞翁失去了马,但是谁又知道这不是一种幸运呢?

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种观点认为: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可能又为你开启了另一扇窗。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条,不管你走哪一条,未来会遇到荆棘还是漂亮的风景都是未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条路都是喜忧参半的。

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也必有所得。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无须为一时的得失而耿耿于怀。即便是眼前发生了不幸,我们也不能立即判断出它对我们是利是弊,可能过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的看法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是相反的变化。得与失,实在难以斗计,也无法丈量。因此,对于将要作出的选择,我们也不能根据当下来判断它是对还是错,而要把它放在整个人生长河里审视,才能得到一个公正的答案。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作人要存一点素心。—语出《菜根谭》

语意:跟朋友相处时必须抱着患难与共的侠义精神,而在平日做人方面要保持一颗天真善良的赤子之心。

“素心”中的“素”,是指未经染色的纯白细绢,引申义为纯洁,“素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赤子之心。现实中的利益让太多人淡忘了最初的东西,因此说素心难求。古往今来,人们总是不断赞美那些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之人,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就写道:“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可见,朋友往来不可只重视饮宴谈笑的交际应酬,更应重视道义之交,要有患难相助的侠义精神,要锄强扶弱不为暴力所屈,进而做到与朋友肝胆相照。假如交友本着互相利用的目的,那就违背了交友之道。要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不是一味地独善其身,而是要在平日的生活中行善济世,随俗而不为外物所染。
总的来说,人应该始终保持一颗纯洁之心,与志趣相投、心灵相通、有侠肝义胆之人一起为国效力。

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语出《菜根谭》

语意:能够建大功立大业的人,大多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凡是惹是生非,坐失良机的人,必然是那些性格倔犟不肯接受他人意见的人。
能建立丰功伟业的人,大都在用人方面非常成功,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否则,个人的力量再大,没有他人的支持和拥护,也不能取得成功。适度的圆滑表现为谦让、宽容、虚心。但是,做人又不宜太圆滑,圆滑过度就是奸诈了。

那些偾事失机的人则往往刚愎自用、嫉贤妒能,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喜欢一意孤行。长此以往他们终将一事无成。一旦失败,他们又会怨天尤人,不从自己的处世方法上找原因。其实,成事要有机遇,但机遇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谁发现得早,谁就会抓得牢。固执己见的人往往被自己的执拗及心中的定势所限制,因此适应不了外界的变化,更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结果必然会失败。

利欲未尽害心,……声色未必障道。—语出《菜根谭》

语意:利欲未必都会扼杀天性,只有自以为是的偏私和邪妄才是残害心灵的毒虫;……声色享乐未必都会妨碍人对宇宙真理的探求,自作聪明才是修道悟德的最大障碍。

要想获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我们除了需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之外,还必须拥有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良好品格。因为这种良好的品格能够为我们的人生带来取之不尽的勇气和用之不完的力量;而那种不良的品格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击碎我们对于人生的所有憧憬和渴望。

人在自我修养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克服主观盲动,找到自己的思维盲区。常言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这句话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因为名利、欲望、女色等等,都是来自外界的引诱,是明显有害的东西,这些对于意志坚强的人根本不起作用,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和尺度,只有那些意志薄弱的人才会被声色犬马所迷惑。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生厉鬼。—语出《菜根谭》

语意:一个内心光明磊落的人,即使立身在黑暗世界,也能看到万里晴空;一个邪恶的、欲念不端的人,即使生活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像被魔鬼缠身一般终日战战兢兢。

“心地本光明,念头勿暗昧”意思是说最可怕的敌人其实就在人的心里。大千世界可以引起人们的万端思绪,如果一个人平时不能加强自己的修养,很可能抵制不住邪恶的诱惑。而世界中的所有善恶、美丑、荣辱或是成败,其实也只不过是我们内心事物的一种反映罢了。每个人做事大都从自己的认识出发,心地邪恶的人往往难以正确地认识人生,还会把旁人的善行看做是恶意,把人家的正言看做是邪念。而心地光明的人什么时候都会影正行端,做事公平合理。

因此,人若在平日不注意修省心灵和道德,而任凭私欲横生,那么,遇事时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和反应。

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语出《菜根谭》

语意:君子虽然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却绝对不会终日忧心忡忡;可是在安乐悠游时却能知道警惕,以免坠入迷途。君子在遇到豪强权贵时决不畏惧,但是在遇到孤苦无依的人时却抱有同情心。

品德修养高的人不同于凡人的地方,首先在于他们有较强的意志力,能不为外物所扰而坚持品性。所谓贫富都是身外的境遇,君子能处患难而不忧,是因为他们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在他们眼中,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准不是财富和权力,而是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安贫乐道其实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活法与一种品德。它可以攻,亦可以守,所以,君子处患难时而不忧,同样,他们在享乐安然的环境中也能保持清醒,忧患意识强,故能防微杜渐。再次,由于他们有高深的追求并能领悟人生,故不屑权势更不惧权势。那些贫苦无助之人却能让他们动心,因为在他们眼中众生平等,推己及人的观念让他们能够伸出援手,对别人给予同情和帮助。

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语出《菜根谭》

语意:假如不再意识到有自我的存在,又如何再去以物为贵呢?

要想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更加从容淡定,就应该懂得凡事不可过于自我的道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世人都把所谓的一个“我”字看得太重,所以才会根据自我的所思所想来作出各种各样的选择,也因此产生了各种烦恼。

古人的处世哲学强调无我及无为的多,突出自我和自私的少。所谓耻于言利而突出义,就是提倡灭私欲而存大义。而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人承认和拥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处世观点,这也说明了自私乃人类的天性之一。

战国时杨朱也提倡“为己”的观点,即“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但是,杨朱之所以倡导极端自私主义,是因为战国时代的一些野心政客经常以国家和人民为借口发动战争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因此,杨朱才认为:假如人人都为我而不为他,那岂不是天下太平了吗?可见杨朱的自私和现代人所说的自私,两者的含义是不同的。而且,现代社会所强调的自我是人格气质的自我,而非物欲情欲的自我。

无论如何,极端的自私自利都不足取。为人处世若太过自私,则在生活上难有朋友,在事业上难寻伙伴。个人私欲太强,还会带来物欲的不满以及无穷的烦恼。
来源;任树民《中华处世经》

感悟: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演绎自己的人生,但是如果缺少了处世的智慧,生命便会黯然失色。处世是一种哲学,也是一门艺术。处世无方者,经常到处碰壁、举步维艰;处世得法者,常能左右逢源、进退自如。在充满激烈竞争的人类社会中,掌握为人处世的技巧,会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人性,从而赢得更多成功的机会。所以,如何获得处世的技巧便成了永恒的话题。正所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通过解读古代圣贤的处世哲学,揭示为人处世的智慧及人生哲理。文/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