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和自控力之间有个误会

 易良义 2016-06-19

记得以前没有手机,网络和wifi。孩童在落日的余晖里奔跑,大人在有星星的月光下夜谈。日子过得悠长而又缓慢。

转眼间,技术快速发展,wifi和智能机成了标配,而我们却仿佛在弹指一挥间,一岁又到一岁,日子陡然变得急迫起来。

奋斗着的年轻人都焦虑而又迷茫,感觉自己成长的速度赶不上时光逝去的脚步。于是信誓旦旦的给自己列很多计划:比如新的一年,要好好学习,好好读书,好好健身,好好爱自己。可事实上,等到另外一次新年钟声响起的时候,除了笔记本上残存的计划和又老了一岁的年龄,你可能依然还是当初的样子,美好的计划都落空了。

一年又一年,计划的失败会让你误以为:自控只是一时的行为,而力不从心和失控却是生活的常态。于是到后来,你干脆连新年计划都不屑于列了,让自己得过且过的老去。难道我们就真的只能这样了吗?自控真的就如此艰难吗?其实自控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艰难,而我们的自控之所以总失败,并不是因为我们太LOW,相反很可能是自己太想自控,从而导致自己走入了自控的误区。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认为:提高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径其实在于,弄清自己如何失控,为何失控,明白自控力的陷阱。

如何弄清楚这个问题呢?接下来我们从自控力的原理出发,来阐述书中的几个观点。希望这些观点对大家的自控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用。

01 自控力的根源和大脑的生物结构有关

我们之所以拥有意志力,是因为大脑的前额皮质中有一块主管意志力的区域,这个区域分管三种力量:我要,我不要,我想要。“我要”的力量帮你处理复杂的事物;“我不要”的力量能克制你的一时冲动;“我想要”的力量负责记录你的目标和欲望。比如对于正在减肥的你而言,面前摆了一盘香味浓郁的红烧肉,“我想要”提醒你:主人,咱们在减肥!“我不要”克制你:主人,咱们还是别吃红烧肉了。“我要”提醒你:主人,咱们只能吃素菜。但这只是我们处在“控制自我”状态时能够达到的标准。

可事实上,大脑中除了“控制的自我”,还有一个“冲动的自我”,而不幸的是我们大脑多数情况下就像开了自动档,让“冲动”主导着自己的选择。以具体例子的来说,如果你没有在餐桌上提醒自己要减肥,那么你的大脑会自动支配你把筷子伸向红烧肉,这个过程你可能完全是无意识的。

这个原理启示我们,要在某件事情进行自控,你必须要增强自我的意识,弄清自己是怎么样冲动的。冥想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提高自我意识。


02 请不要责怪自己的急功近利,因为那是大脑的本能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们选取了一部分学生参加一个意志力挑战的实验:第一步:参与者可以自由选择2份或者6份自己最喜欢的零食作为奖励,这一步的结果是:所有参数者选择的都是6份。第二步:每个参赛者可以选择立刻吃掉2份零食;或者等2分钟,然后有机会吃6份零食。尽管第一步的选择已经证实了他们希望吃的是6份而非2份,但实验的结果是什么呢?只有19%的人愿意选择等待。

这个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为“延迟折扣”,也就是等待奖励的时间越长,大脑会认为奖励的价值越低,进而宁愿选择眼前的利益,不惜牺牲掉等待之后更大的利益。从这个角度出发,要避免自己做出急功近利的选择,我们不妨提醒自己“多等一会儿”,学会把“即时满足感”中的“即时”去掉。


03 自控力和肌肉一样,它的能量也是有极限的

我们只知道,当我们过度运动时,肌肉会感到疲惫不堪,达到它的极限;但我们不知道,当我们过度要求自己时,也会让自控力达到极限,从而失去自控的能力,换句话说:过度的自控其实会导致失控。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和我们运动的过程一样,大脑的自控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而自控消耗的能量比我们运动消耗的还要多。而我们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就是当它感觉能量不足的时候,会默认选择先满足眼前利益,暂时“关闭”自控的区域。比如在生活中,当我们感觉到极度疲惫或者极度饥饿的时候,往往会做出一些无意识的举动。这就是大脑为了存储能量,暂时“关闭”了自控的结果。

这个原理启示我们:要自控,我们就要保证大脑有充足的能量。多睡一会儿(一天至少保证6小时睡眠),适当运动(运动会刺激大脑前额皮质的活跃性),合理的饮食方案,这些都是给大脑补充能量的方法。


《自控力》这本书,一共利用10章的内容,讲述了10个关于自控误区,并提出了走出误区的具体方法,篇幅原因,这里仅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三章。欲了解更多关于自控的误区,从而帮助自己实现自控,还需要大家仔细研究这本书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