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要给孩子表达的自由和价值的认可

 Purefact 2016-06-19


十多天前我和另外一位同事带着30个学生在某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小村里体验生活。村里有个私立学校,一年级到九年级。我的学生会给这些孩子上课。第三天,我听了一节初三年级的语文课,潘烨靓同学讲莫泊桑的《项链》。


离下课还有五分钟的时候,小潘老师给出了任务:“你怎么看马蒂尔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我正好坐在一个女孩旁边,我就问她,“你怎么看马蒂尔德?”

她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我问:“为什么不幸?”

她答:“因为她爱面子。”

我追问:“你从哪里看出她爱面子?”

她答:“整天幻想过好日子啊,要穿漂亮裙子,还要首饰。”

我继续追问:“还有其他原因导致她的不幸吗?”

她答:“她善良。”

她善良!善良导致了不幸!这是《项链》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

于是我追问:“为什么这么说?”

她答:“她可以买一挂假的项链给自己的朋友,但是她没有。”

回答的太好了!


我跟她说:“你的回答非常好,尤其是第二个点,很多人容易忽略。读书的时候,很多人只盯着文字中有的东西,而你看到了文字以外的东西,你在借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去给故事另外一种可能。这样作比较,会让你的阅读收获比别人大,会让你的视野比别人宽,会让你的思考比别人深。”


我很想让她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就问她:“你待会儿能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吗?”她连忙摆手,“不要!不要!”


我没有勉强她。




在这几天的经验里,这里的初中生都是比较羞涩的,很像大多数学校的高中生。在集体回答的时候他们会出声,一旦需要个别人回答,多数时候就是一片沉默。不是他们心里没有,而是不好意思,或者是不太适应这种众目睽睽的状态。


其实不少城里孩子也会走这样一个过程:小学时恨不得把手举到老师面前,初中时还能说上几句,上了高中就是“打死你我也不说”。可能人长大了,心里的顾虑会越来越多,表面上看这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


首先,单纯从教学角度说,老师没法了解这些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知识掌握、运用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这样沉默时间长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自信力其实都会受到影响。我以前在北京某普通校任教的时候,高中生发言是很不积极的。而在四中,情况会不同,不少孩子会很愿意表达。而且,早几年四中课堂上的掌声非常多,那都是同学们在自发地为精彩发言鼓掌。这就是自信心上的差异——自信,才敢表达,更才会坦然地接纳、认可别人的精彩。




那几天,有好几个学生告诉我,如果问的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这里的学生会集体齐声回答,几乎和标准答案一模一样,但一旦问一些需要表达自己想法的问题时,他们就集体沉默。


我觉得,他们中有些人不是没有想法,而只是不敢当众表达。平时课堂上自由表达的机会太少了,没有形成大胆表达的习惯。有在别的实践点听课的学生说:“上课就是读书,读完老师随便串串然后开始抄教辅。”没有交流,没有思考的必要,一切照着教辅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孩子怎么可能敢表达自己。


而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和他们聊天,就没有任何问题。你会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活泼,感受到青春的活力,因为这是私人生活化的场景,而不是当众宣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场景。也就是说,课堂上的“内向”是一种假象,是多年上学形成的一种乖巧的经验。


还有学生告诉我,有个班的学生告诉她,如果单词记得好,是没有奖励的,但如果没记好,那是要挨罚的。事情做得好而得不到认可,积极性容易消耗;事情做不好要受罚,有合理性,但要适度,要注意场合。因为不当惩罚会导致很多后果,比如逆反、丧失兴趣、损失信心、消耗耐力等等。但那里是当众处罚,本来就不高的兴趣和信心也就此慢慢消磨了吧。如果在众人面前总是处于丢脸的状态,谁还会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呢?


孩子们需要的诸多东西中,有一样叫自由表达的勇气。而要让这勇气产生,还得有这两样:一是自由表达的机会,一是在众人面前被认可。有表现机会,有价值认可,前进的动力才会更充足吧。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思考的自由,表达的自由,是一名教师应该拥有的基本理念,无论城乡。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拥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公民。


当然,有些的确是内向的孩子,也应该拥有不表达的自由。只不过,我希望这些孩子会和我开篇提到的那个孩子一样,大脑是在运行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