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20亩到300余亩,稻田养蛙,他这样做生态农业

 James5291 2016-06-20


导语

邓兴龙,28岁,四川人。是一名成功的养蛙人。从20亩到300余亩的生态养蛙场,他的青蛙所到之处,风靡全场,刮起热情旋风,如今,他依旧在忙着发展稻田生态养蛙,他是怎么做的呢?又有哪些养蛙经验值得新农人们学习借鉴呢?

 

温馨提示:

青蛙为两栖类动物,俗称田鸡,其肉鲜嫩可食用,因为青蛙以害虫为食,故而不建议大家捉野生青蛙食用。现在市场上有卖养殖的青蛙,也就是田鸡肉,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去买养殖的青蛙。



 

因为动心,所以养蛙


2011年,邓兴龙的朋友带他吃了一次青蛙宴,餐桌上爆炒的青蛙,香熏的青蛙,各式各样青蛙的做法让邓兴龙大开眼界。邓兴龙发现,虽然青蛙的价格相对较高,但四川人对吃青蛙热爱不减。


看着大家对青蛙这么感兴趣,邓兴龙很动心,他觉得如果自己去饲养青蛙,肯定能赚钱。在走访了成都市周边各大水产市场之后,邓兴龙发现,青蛙不仅价格卖得高,行情还十分紧俏。



 

2011年4月,不顾所有人反对,邓兴龙辞去了月薪上万的工作,回到农村养起了青蛙。他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二十万,在老家资阳市乐至县建起了一片占地二十亩的蛙场


刚创业的时候,邓兴龙花3万元钱从湖南省买回了40多万尾蝌蚪。他把蝌蚪放进池子里,精心喂养,盼望着它们能早点变成青蛙赚钱。然而,因为缺乏足够的养殖技术,到最后,邓兴龙不仅青蛙没见着,就连40多万尾蝌蚪都不翼而飞了。




学习技术,恢复蛙场


邓兴龙意识到想要把青蛙养好,就必须去学习。2012年春节,邓兴龙独自踏上了外出求学的道路。他先后来到安徽、湖南、广东、深圳,只要听说谁的技术好,无论养蛙还是养鱼,和水产相关的他都要去学。


学到技术之后,邓兴龙重建了自己的蛙场,他在塘里加入石灰等物质,提前杀虫消毒,预防了青蛙水中天敌的滋生。他又在蛙场周围加护了一层围网,蛙场被铺天盖地地密封了起来,老鼠、蛇,和飞鸟等天敌再没法进来。恢复蛙场之后的邓兴龙掌握了更多新的且实用的技术。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养蛙路。



 

立足亲子,打开销路


有了过硬的技术,邓兴龙的养蛙之路开始好转起来。他养的蝌蚪终于变成了能为他带来财富的青蛙。


为了打开销路,他和周边的农家乐餐馆建起了合作关系,除了供货之外,他还会经常举行一些以青蛙为主题的亲子互动——比如抓青蛙,科普青蛙知识等。



 

很多城里孩子都没见过活生生的青蛙,当孩子们看到邓兴龙放出来的青蛙时,总是兴奋不已,兴致昂扬。


第一次与青蛙亲密接触,孩子们又爱又怕。但抓起蛙来,他们却各显神通。有趴在地上,学青蛙一步一跳的;有团体作战,对青蛙前后围堵的;有人抓着青蛙腿儿,轻轻一捉就给提了起来;而有的小朋友更是大胆,把青蛙放在头上,玩起了造型,顶着玩



 

一场青蛙游戏,让孩子们尽情地释放了天性,在一旁看热闹的家长也忍不住参与进来。大伙儿都是头一次抓蛙,会抓的,不会抓的,全都前赴后继,玩得不亦乐乎。


注重细节,发展生态养殖


邓兴龙认真对待养蛙的每一个细节,到2013年,他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100多万。2014年,邓兴龙又和朋友合作,在老家承包了一个占地30多亩的泥鳅塘,开始养泥鳅赚钱。因为技术好,周围的老百姓都跟着邓兴龙一起养殖,就连很多外地人也到他的基地参观学习。成都市白碾村的村支书曾万辉,因为看重邓兴龙的养殖技术,在对他进行考察之后,专程邀请邓兴龙到成都市来发展生态养蛙。



 

2015年,邓兴龙和当地一位农场主共同投资,在白碾村建起了一个占地150多亩的蛙池,并且承包了200多亩稻田,发展稻田养蛙生态农业。


现在邓兴龙不仅自己养蛙,还在附近农家乐里举办以青蛙为特色的主题活动,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预计2016年,他的年销售额将达到800万元。



 

生态养殖

他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如湖泊、水库、江河及天然饵料,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行增殖、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也不施肥、用药。生态养殖的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这样的产品不仅安全,而且口感也不一般,生态养殖的产品因其品质高、口感好而备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凭着自身掌握的技术,结合周边的市场前景,邓兴龙将养蛙与亲子活动和餐饮成功结合起来,创造了一场别具一格的青蛙游戏,一道色香味美的流行美食,获得了收入可观的收入。从美食材料到亲子教育,这是思维的拓展,也是附加值的升华,这样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转载请附以上图片,无授权转载将被举报的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