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思想的三大派系

 杂货店伙计 2016-06-20

 

一、老庄思想

 

老子于周文王时任守藏史,后来迁为柱下史。周朝衰落之际,老子辞官离去,经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境内)时,关令尹喜恳请他著书传世,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余言,这就是传诵千古的道德经。

 

庄子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也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据传,他曾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马蹄》曰:“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就是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借以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庄子·让王》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沉醉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天地之间逍遥的生活,而心滿意足与自得其乐。

 

《庄子·在宥》曰:“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意!治人之过也。” 白话的意思是:  扰乱自然的常规,违背万物的常态,自然造化就无法成功。兽群纷纷离散,飞鸟夜夜哀鸣;灾害波及草木,祸患殃及昆虫。唉,这都是治理天下的过错啊!

 

总之, 庄子的政治思想,是宣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由自在,反对“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的人治。什么是人治? 一言以蔽之,只有政府才有资格实施人治,所以人治就是政府的治理行为。反对人治,就是批判政府。

 

《庄子》的《秋水篇》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寓言: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而活着,也不愿出来作官。庄子以自己的理想与实际行动,为中国文明开了一剂药方,这剂药方就是无政府主义。因为庄子的年代久远,又是老子的继承人,许多人就将之尊为世界上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

 

什么是道? 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在“在蝼蚁”,“在瓦甓”,最后是“在屎溺”。老子认为,道是讲不清楚的,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

 

二、道教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正一盟威道(又称天师道),尊老子为教主,以“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五千文》为经典。张道陵又著《老子想尔注》,认为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即老子)。后来道教又将老子尊为“道德天尊”,列为三清尊神之一。在道教中还流传着“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

 

老子被视为“道”的化身。东汉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 ”。桓帝延熹八年(165年),陈相边韶作《老子铭》,称老子“道成仙化,蝉蜕渡世。自(伏)羲(神)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

 

唐朝皇帝姓李,自称为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其后,玄宗又于天宝年间一再加号为 “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于西京、亳州设太清宫。宋真宗为避宋室圣祖赵玄朗讳,改称老子为“真元皇帝”。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诏加号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诏以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为玄元节。后来唐武宗又敕老子诞辰为降圣节,全国休假一日。可见,老子的圣诞为二月十五日,曾被唐朝政府所确认,并作为公共假日。

 

老子是道教的精神领袖,道德经是道教的第一部经典。中国道教宫观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副对联,即: 上联“道生一,二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下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黄老学派

 

黄老学说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黄老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最初流行于齐国稷下学宫。它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既以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又强调“道生法”,它要求统治者“虚静谨听,以法为符”,不受任何干扰,一切均以法律为准绳。

 

史籍载一些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如申不害、慎到、韩非等大都“学本黄老”,可见黄老学派带有明显的道、法结合的性质,而在法律思想上更多地倾向于先秦法家的主张。

 

黄老学派的进一步发展,是在战国末年到西汉初期的100多年间,特别是汉文帝和景帝统治的时期。汉初的新的封建统治者鉴于秦王朝“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以致被迅速推翻的教训,大都喜好“黄老之术”,“改秦之败”,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无为”政治,以安定社会、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一度造成了黄老之学盛极一时的局面。但这一时期的黄老之学具有新的特点。

 

它强调清静无为,主逸臣劳,宽简刑政,除削烦苛,务德化民,恢弘礼义,顺乎民欲,应乎时变,等等,即根据当时政治社会的需要,对先秦的黄老之学进行改造,使它成为兼“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而以儒、道、法三者相互渗透为主的结合。

 

四、总结

 

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

 

老庄主张无为,是一种典型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文明之中,老庄思想有出世与入世这两种出路:  出世者是道教,入世者是黄老学派。出世之中,老子可以担当精神领袖,入世之中,老子资历尚浅,所以还要假托黄帝之名。这个事实说明,崇尚权力是中国文明的第一大特征。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学说的宗旨,是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所谓“无为"就是要求政府尽量不要干涉人们的生活,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的丰功伟业和政治霸权。上述主张在汉朝初期曾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果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盛世。

 

汉朝以后,这种思想被儒教取而代之,成为非主流意识。有为战胜无为,中央集权战胜无政府主义,老子被孔子取而代之,这个现象令人深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