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在阻碍着改变之二——内在关系的力量

 姩躎艌簐涊蘖陧 2016-06-20

人的内在关系来源于幼时亲密关系的内化,内化后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之后的外在关系。根据这个原理,当一个人内在关系主要是一种不被爱的关系,那么,他总能感到别人不爱他。即使一段爱的关系出现了,他也会对之进行否认、质疑或逃避。虽然他意识里渴望一段被爱的关系,但潜意识里他并不相信这种关系的存在。


一个女孩,因为家庭的关系,从小就没怎么得到过爱。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少得可怜,成长过程中难得有几个对她不错的人。我们可以猜测,她必然是不快乐的,确实,从初中开始,她就一直郁郁寡欢,经常怀疑生命的意义并出现自杀想法。成年后她其实有好几次恋爱的机会,虽然她内心很渴望,但却没有勇气涉入其中,只是跟他们保持了若即若离的距离,最终这些人都放弃了她。因此,内心渴望被爱的她始终没有真正找到过一个爱她的人,她对被爱的消极预期阻碍了爱的关系的发生,她内心始终没有改变,她的抑郁一直没有缓解。


当一个内在缺乏被爱关系的人突然感受到了一种爱的关系,人常见会有两种反应:一是强烈的欣喜,二是强烈的不安。之所以欣喜,是因为多年的愿望终于得到了满足;之所以会不安,是因为这种的关系是他所不熟悉的,与他内在的模板不一致的,他会担心这样的关系只是暂时的,并害怕再一次失去它。对于被爱是这样,对于安全感、被尊重、被喜欢、取得成功等也是如此。


当屡败屡战的范进中举之后,他出现了短暂的心理崩溃,多年的失败经历也许让他潜意识里并不相信自己能够飞黄腾达,因此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他的自我无法容纳这种新经验。在两性选择时,无形中存在着一个匹配性原则:一个人会去寻找那些在外貌、家庭背景、学历、地位等方面与他不相上下的人结合,而不太敢于(虽然内心渴望)去找那些明显比他优秀的人,背后的原因也是内在的预期所致——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个人魅力、关系状况、未来前景等均会有一个预估,预估的结果取决于他幼时的经验、现实的条件、别人的评价(特别是幼时重要人物的评价)等的影响,这种预估会阻碍一个人的积极改变。所以,当一个自我形象很糟糕的人突然被提升到一个优势的位置时,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种折磨;当一个人与另一个超过他预期的对象结合之后,他也会经常出现著名的不安,并做些过度的补偿。在不安的作用之下,一个人可能会让自己重新回归到熟悉的旧关系模板中,我曾经在是什么在阻碍着改变”一文中对此进行了讨论。


在内在关系作用下,符合内在关系的外在关系还会被制造了出来,因此,一个人会陷入旧关系的强迫性重复之中。我们来看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一书中的例子:


安有时明知丈夫有酒瘾,还鼓励丈夫拉里去喝酒。然后明知丈夫拉里在酗酒之后有很强烈的暴力倾向 ,她仍然会故意挑起争端,触怒丈夫。在受到一顿暴打之后,安会毫不遮掩身上的痕,感觉就像是战争中挂彩一样,她要用这些不断地提醒拉里的暴力行为,而且在出门的时候也毫不掩饰。


对于安来说,她内在的关系是受虐与施虐的关系,安要利用自己的挨打来达到惩罚拉里的目的。每当这种事情发生之后,看着安像负伤的烈士一样,拉里就深深地感到抱歉和羞耻。在这种关系中,到底谁是真正的受害者,很难说清楚了。这是安内在关系的模板,我猜测她从小生活在被虐待的环境中,她也习惯用受虐的方式达到报复或控制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她成功地将丈夫转变为与内在施虐者相符的形象。


安为什么要鼓励有酒瘾的拉里去喝酒呢?安为什么要在丈夫酗酒之后还故意挑起争端呢?她为什么不去找一个不喝酒的丈夫?如果咨询师对安提出这些质疑,也许她会很焦虑。因为这些问题将会扰动她的心理防御(投射性认同的操作),以及让她发现自己在这段不良关系中的潜在获益(受虐的快感,报复的快感,道德上的自恋等等)。同时,这些问题也有助于让她领悟到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她做了这样的——这便是她的内在的关系,那些幼时被她内化的亲密关系。因此,这些问题将会启动安的自我探索之旅,让改变出现契机。她可能会更现实地发现,在这段关系中她的获益其实远远少于所付出的代价,而改变之后她所获得的将远超过所谓的代价。这种认识将推动她放弃幼稚的心理操作,走入更成熟的心理位置。


改变内在关系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觉察。用理性的力量发现内在不良关系的存在,以及它在个体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影响,然后便有机会摆脱这种不良关系的束缚。让一个人从潜意识的必然王国走入意识化的自由王国。当出现了不良关系时,咨询师一般会建议来访者试一试新的可能性。在咨询过程中我习惯性的建议是:“你为什么不去做个实验,看看接受了这段关系之后会发生什么?”或者“不妨去试一试,如果你拒绝了权威,会发生什么?”任何一次主动的尝试,都给予了自己修正不良内在关系的机会。


第二种途径是重新内化一段健康的外在关系。如果有一段边界清晰的、尊重的、平等的、友好的外在关系,这种关系在经历不良内在关系的攻击之后始终存在着,那么,内化便会源源不断的发生了。内在健康关系与不良关系的比例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将会开启积极的循环,潜移默化的转变人的内在关系状态。


当然,改变并不容易,内在关系并不会轻易接受被改变的命运,总有一个反复的过程。人虽然追求改变,但人也有强烈的惰性,这种惰性是要不断加以克服的。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有一个叫做“阻抗”的现象,人会无意识地阻碍新关系、新变化的出现,让自己重新回归到旧关系、旧模式之中,咨询师要不断地发现这一点并加以面质。还有一种“修通”的现象,指的是人的改变要经过长久的反复的过程。时好时坏,好了又不好了,看来,哲学上的螺旋式上升的改变过程同样适合于人的心理改变。当螺旋重新回归到旧的位置时,人们容易产生绝望感及放弃的心理,而看不到已经取得的进步。此时,需要相信希望的存在,所以,我非常同意一位来访者的话:“把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信仰!”坚持下去,改变就会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