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状元是如何产生的?请看学霸翁同龢传奇 | 杨萌芽

 雪梅常在 2016-06-20

状元是如何产生的?请看学霸翁同龢传奇 | 杨萌芽

一点号河洛人2016.5.22

清代268年,有26000多名进士,其中产生了114名状元,而汉人状元得入军机者,仅有3人。翁同龢即其中之一。接下来我们看看翁同龢的状元之路。比起左宗棠的艰辛封侯梦,翁同龢显得顺利的多了。

翁同龢1830年出生于北京。5岁的时候回到老家常熟。
10岁的时候,仕途正顺的父亲翁心存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辞官返乡,照顾年迈的母亲。这不是作秀,而是翁心存的确是个大孝子,母亲又不适应北方生活,因此毅然决定回家侍奉母亲。
老板道光听说后眼泪都快留下来了,因为他也很恪守孝道,翁心存的故事太感人了。道光依依不舍的准了翁心存的奏折。
这一走就是10年!翁心存回乡后除了照顾母亲还担任家乡一个著名学堂(游文书院)的校长,翁同龢得以在父亲指导下读书,学业大进。翁同龢成绩很优异,诗文常在同学朋友间传诵。

1845年,16岁的翁同龢以第四名的成绩考中秀才,进入紫阳书院读书。紫阳书院在苏州,是全国著名的书院。里面有许多高材生,都成为翁同龢的好友。其中像潘祖荫、吴大澂、陆润痒等,日后都很有名。知名学者俞樾、沈桂芬、刘熙载等都来讲过学。良师益友对翁同龢都有很大的启发。

1849年,翁同龢随父母入京。次年,与汤松结婚。门当户对,妻子的爷爷是礼部尚书、父亲是太常寺卿,可谓名门之后,显宦世家。同年参加礼部举行的贡试,考了全国第一,名满京城。所谓“拔贡”,是秀才的选拔考试,每逢酉年进行。拔贡考试共考两场,当天交卷,除文章外,兼重书法。拔贡考试成绩优异者以小京官录用,差一点的去做县教育局局长(教谕)。由于每十二年进行一次拔贡考试,所以非常引人注目。拔贡考试以后,翁同龢直接以七品京官分发到刑部工作。这一年,翁同龢虚岁21。
1852年,翁同龢参加顺天乡试,考中举人(第27名),成绩相当优异。前边讲过,顺天是国家首都所在地,人才济济,很多京官子弟都在此应试。能考这样的成绩着实不易。翁同龢牛刀小试。
第二年,翁同龢参加会试,却遇到了一次小小的打击,虽然房官推荐,但是最后还是被主考官拉了下来。
1856年,27岁的翁同龢第二次参加会试。当时的会试要连考九天。体质差的受不了。翁同龢自幼体弱,所以考到中间的时上吐下泻,草草交卷。房师是老爸翁心存的弟子(弟子满天下),见状悄悄派人将消息通报翁老师。翁心存听说后也急的满头大汗。绞尽脑汁想办法,派人送了一根上等的人参(兴奋剂,脑力考试中不违规)过来。翁同龢吃了后果然精力倍增,顺利答完试卷。几天后放榜,榜上有名(63名)。
又过两天参加复试,考了一等第二名。全国第二,成绩优异。
会试、复试考中了只能称为“贡士”,殿试后入围才能称为“进士”。殿试的主考是道光皇帝,地点是在紫金陈保和殿,考试时间是一天。

大老板亲自主持考试,各位学子兴奋不已,都跟打了鸡血似的,精神亢奋。不过太亢奋了不行,写错一个字就OUT了。这种考试考得是才华,更考的是心态。

5月29日,翁同龢参加殿试。殿试的时候现在密封线外写上个人履历和家中三代的名字、官职(和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不断填的家庭成员、个人履历有点像)。
答完卷子之后,密封起来由读卷官评卷,最后交给皇帝审定。当时的评卷也是内容和书写并重的,字迹潦草、歪歪扭扭、胡乱涂抹的肯定不入读卷官的法眼,因为这些人都是饱读诗书之人。翁同龢自幼练习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当时在京师就很有名气了。书法上先胜一筹。可见古往今来字写得好在考试中就能沾光。
内容上翁同龢也是洋洋洒洒,毕竟父亲为官多年,经常和翁同龢谈论国家大事,翁同龢自然见识不凡。主考官、读卷大臣将翁同龢列为一甲第一名。
三天后,读卷大臣将前十名的卷子送给道光皇帝看,道光认为选的不错。然后开始拆阅,读卷大臣读到:“第一甲第一名翁同龢。”道光听了龙颜大悦,说:“这不是翁爱卿的孩子吗?早就听说很有才华了。”等到将翁同龢引见过来的时候,道光更是以欣赏的眼光注视良久。

这个时候老爸翁心存正在郊外查勘工程,焦急的等待消息。不久以后消息传来,儿子状元及第。翁心存激动不已、老泪纵横,翁家迎来了新的辉煌。

翁同龢成为常熟翁氏家族上第一个状元,也成为清代常熟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翁同龢这一届同学中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孙毓汶和夏同善。夏同善和翁同龢关系很好,光绪初年,翁同龢奉命担任小皇帝的老师,负责全面教学工作,这时他的助手就是夏同善。夏同善后来被任命为学政,离开京师,翁同龢依依不舍。
状元翁同龢和探花孙毓汶之间还有一段故事。
孙家也是门阀世家。他字莱山。山东济州人,父亲孙瑞珍官至尚书。咸丰六年(1856),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编修。咸丰八年,丁父忧。咸丰十年,在原籍举办团练,以抗捐被劾,革职遣戍。同治元年,以输饷复原官。寻迁詹事,视学安徽。擢内阁学士,授工部左侍郎。光绪十年入直军机,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光绪十五年,迁刑部尚书,旋调兵部,赠太子少保。毓汶为西太后“最得意信任之人,且与李莲英结兰谱,得以侦探内宫消息,视皇上(光绪)如虚器焉”。孙氏当时人称“孙行者”,最大的本事是巴结慈禧,深受老佛爷的宠信。
1884年,甲申易枢,晚清官场大地震,翁同龢受处分最轻,但是也被撵出了军机。孙毓汶入主军机。在甲午战争期间,孙毓汶为军机大臣中的主和论者。
翁、孙两家同为朝堂重臣,平时关系还算不错。结果为了争状元闹了点小摩擦,所谓“爆竹声中争状元”。
孙家知道翁同龢是状元的最有力的竞争对手,所以使出了阴招。当时翁家住的离会试考场远一点,孙家就在考场边上。孙瑞珍就邀请翁同龢来孙家住。盛情难却,翁心存让儿子来孙家住宿。结果在会试的头一天,孙瑞珍大摆筵席宴请翁同龢,喝酒之后还拉住翁同龢聊天,告诉他考场注意事项,不厌其烦,诲人不倦。一直到深夜,翁同龢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听。这个时候孙毓汶已经安然入梦了。
结果等翁同龢躺下之后,附近却鞭炮齐鸣,使他整夜不能入睡。第二天考场状态很差,上吐下泻,幸亏房官是翁心存的门生,见状赶紧通知翁家。翁家问询十分着急,派人送来一枝上等西洋参。翁同龢吃过后精神大为好转,才思泉涌,方才答完试卷。

孙家处心积虑相争第一,不过没有挽回败局,翁同龢第一,孙毓汶第二。这件事也充分说明“状元”争夺是非常激烈的。

其实孙家这次争状元还有个隐情。什么隐情呢?孙毓汶的爷爷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那孙毓汶就是典型的“官三代”了),而孙毓汶同学的堂兄是道光二十四年的状元。可见这也是个霸气十足的家族。因此孙家摩拳擦掌、势在必得,想创造一个兄弟都是状元的佳话。
孙家没有书写这个美好传说,而翁家倒是谱写了“叔侄状元”的佳话。同治二年,翁同书的儿子翁曾源参加恩科会试,考了一甲第一名,就是所谓的状元。翁同龢得到消息后欣喜若狂、泪如雨下,这其中有可以告慰父亲的亡灵(大哥牢狱之灾让父亲死不瞑目)的意味,也唤起了自己当年考状元种种艰辛的回忆。
顺便说一句,翁同龢侄子翁曾源中状元这一年,第三名探花的名字是——张之洞。
讲完翁、孙两家争状元的故事,我只想说一句:做人还是要厚道。
话说翁同龢考中状元的时候,父亲翁心存正在河北出差(考察道光帝孝敬成皇后的陵墓),非常关心儿子考试的情况。得知儿子考中状元后欣喜万分,诗中写下“若论科名胜父兄”。是呀,这是翁家有史以来最荣耀的一天,翁家出状元了。
进士是科举的终点,也是仕途的起点。状元备受朝廷关注,又有老爸翁心存的良好人脉,道光皇帝的青睐,翁同龢不想发达也难。
殿试后不久,翁同龢正式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从此开始步入政坛,成为晚清政坛新秀。由翁同龢的经历可知,在科举时代,状元竞争异常激烈。出身贵胄世家,又绝顶聪明的翁同龢也要遭旁人的算计,状元路上也是惊心动魄。可以说每个状元的背后都是一个传奇,都是天时、地利、人和机缘巧合的结果。
河南洛阳关林人氏,毕业于洛阳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专科)、河南大学中文系(本科、研究生)、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方向为晚清及近现代政治、人物、文学。曾任《汉语言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现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河南图书馆"豫图讲坛"嘉宾,河南电视台"传承"栏目嘉宾,讲授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慈禧等近代历史人物近200集。

本文为河洛人?原创首发,部分资料由原作者提供河洛人制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