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冠服有选择地承袭了中华服饰文化思想,将传统的色彩、龙纹、品章以及吉祥纹样饰于袍服上以别尊卑等级。 同时,清统治者又强调“国语骑射”,在冠服制式上保留了如马蹄袖、披领等鲜明的满族特色。 清朝的龙袍大多以江南三织造即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生产的优质丝织品为面料。绣织运用了齐针、套针等十多种针法,工序极其复杂。 据史料记载,为皇家织造一件龙袍,需用绣匠608人、绣洋金工285人、画匠26人,千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一件龙袍的制作。如果只用一名绣工单独绣制一件龙袍,大概需要花费两年零五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龙是古代帝王身份的象征,通常情况下,龙袍上会绣刻九条金龙以凸显皇帝“九五之尊”的尊贵地位。但从实物来看,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清乾隆明黄缎绣五彩云蝠金龙十二章吉服袍上,前面四条正龙绣在龙袍最显要的位置——前胸、后背和两肩;另四条行龙在前后衣襟下摆部位,这样无论从前后看都是五条龙。不过,若是认真地数一数会发现,貌似龙的总数都只有八条,缺一条!这不是与文字记载不符吗? 清龙袍背面
于是有人认为,少的这条龙或许就是皇帝自己!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条龙其实也在衣服上,不过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上均为九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 在宫廷中,穿衣戴帽都是政治,不同的等级,会有严格的花纹和质地限制,擅越者便是犯上作乱,甚至处以极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