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首发)你所不知道的普本高校几大秘密?

 你是不一样 2016-06-20

你所不知道的普本高校几大秘密?

闲散一石


    中国青年报有一篇报道,标题是 “我们为何沦为‘学渣’”。说是一些普通本科高校的学霸考上名校研究生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无知宝宝”:不懂的专业名词、没见过的专业设备、不熟悉的名师,基础差、知识面窄、“开脑洞”能力不足等短板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些考上研究生的普通本科高校毕生业也终于明白了一些用人单位招聘当中对本科“出身”有所限制的原因。


    其实,能够考上名校研究生的普本学生,并不能自称“学渣”,他人也不应称之为“学渣”,事实上他们也不是“学渣”,他们本身是优秀的。他们考上名校大学的研究生就是一个证明。这篇报道给俺的启示是,普本毕业生考上名牌大学研究生之后暴露出来的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缺陷,与高校体制和高教教育“贫富差距”悬殊相关,与普通本科院校办学目标相关,与普本高校学生自身选择相关。一句话,普本学生自身所存在的缺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实际上,这种现象显示出普本高校的某些秘密。这些秘密,许多学生和家长是不知道的。


    应该说,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当中,高校也不例外。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是所有高校不遗余力的事情。清华北大尚且为了争夺优质生源不顾自己的颜面而大打出手,更何况那些并不那么显山露水的普通本校高校。与名牌高校有牌号可打有所不同,普通本科高校只有自己制造出亮点或是“卖点”才会被社会所关注。考研率就是众多普通高校精心打造的亮点或是“卖点”。有一些普通本科高校在这方面想出奇招,专门研究如何让学生考上某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对于这一点,也算是一个意外发现。在招聘当中,偶然发现某个名牌大学的某个专业的研究生,本科出自于同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比例极高。一问才知道,这所高校专门组织教师研究如何才能考上这所名校的研究生,并针对性极强的对少数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果然考上率出奇的高。这成为这所普通高校一个很大的亮点,在当地名声大噪,尽管在外地鲜为人知。


    许多普通本科高校都是以考研为办学目的的,包括大量的独立学院(也就是俗称的三本院校)。为了考研,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是集中所有精力,专攻考研知识点,对于非考研相关的科目都让老师放水,也不用参与实践、实验、实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考研分数不低,可是知识面与能力都有所欠缺。“我所在的本科学校一直在宣传自己的考研升学率,考研时我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只知道学习好就得考研,却不知道为什么考研。如今我才发现,我选了一个自己不是很喜欢的专业方向。”一名名牌大学研究生如此说。“我的专业英语水平达不到阅读原版文献的程度,社会学、经济学基本知识的缺乏更让我在专业研究的时候受到局限。连很多课程需要的公开演讲对我来说都很困难。”不仅如此。一所高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少数有考研意向的学生身上集中了过多资源,针对其他多数学生的教育也就只能粗放式的放羊了,质量可想而知。这是一些普通本科高校秘密之一。


    以考研为目的,并不完全是普通本科高校的错,也是被学生及其家长逼出来的。在考学方面,能上研究生就不就业,能上本科就不上专科,能上名校就不上普通高校,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一些高考失利的高中学霸,总是心有不甘,总想考上名牌大学研究生以改变本科“出身”带来的尴尬。高校怎么办?只得霸王硬上弓,集中所有教学资源为这些人服务,一是满足他们的需求,二是让学校出名挂号,提高名声。由于普通本科高校在师资力量方面与名牌高校不可相提并论,举全校之力“供出来”的研究生,自然与名牌高校“读出来”的研究生差距甚远。“我和本科出身名校的同学相比,就像井底之蛙。”某名牌大学研究生如此说,差就差在本科时科研接触面太窄。“大一大二的时候,老师们会说,你们还小,很多知识都不懂,等到大三再去实验室吧。”到了大三,虽然可以做实验了,却是一两个人动手、大多数人当观众。这是普通本科高校秘密之二。


    许多学生及其家长在入学前并不知道,一些普通本科高校课程要求低到没有底线的程度,挂着名牌大学名号的民办本院高校更是如此。他们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学生能够如期毕业是既定目标,至于能学多少知识、长多少能力不在考虑之列。只要老生一批一批的毕业,新生一批一批地进来,把学费收到手即可,文凭含金量那是不太关心的。正是办学目的不在于培养人才,而在于追求经济效益,所以课程门数压了再压,以致于没有几门过硬的课程;课程内容减了再减,以致于没有几多干货,即使有些干货,也可能还是很古老的传说,与最新研究成果不站边;考试标准降了再降,直至绝大多数考试“合格”为止。当然,这并不能全怪学校,也与学生与家长相关。少数学生和家长其实要的就是那一张写着准予毕业的纸,而不是为了学到什么知识。如果到了毕业之时,他的孩子不能毕业,不问青红皂白,就到学校闹事,非得将毕业证闹出来不可。有了这些直奔文凭而去的学生及家长,为了照顾他们的利益,一些高校也就没有了毕业标准?这是普通本科高校秘密之三。


    别以为这只是少数民办高校的情况,一些号称211高校的也同样如此。某生毕业于211高校,以优异成绩考入国内顶级名牌大学博士生,他自己发现,“我在本科时有一门课最拿手,结果到了研究生时这门课几乎要垫底。”这是该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但在大学时只是选修课,而且授课内容十分简单,“不用考试随便就过了”。“当时有一位老师的课程要求严,结果学院就找到这位老师,告诉他这门课挂科率太高了,应该要求低一点,别让大家都挂了。”某教授退休之后到一所高校兼课,有人直接告诉他,要求不能太严,标准不能太高。如何掌握这“两个不能”呢?操作标准就是,不及格率控制在10%以下,补考通过率掌握在100%,否则家长不找你,学校也得找你。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低,而这些学校的学生本来学习主动性不强,也就干脆轻轻松松混文凭了。只是可怜了那些相对贫困的家长,含辛茹苦,省吃俭用,甚至是倾家荡产供孩子上学,最后白白浪费了金钱、青春和辛苦。


    更大的秘密还在下面,算是普通本科高校秘密之四。一些普通本科高校其实缺乏合格的师资队伍,即使再努力也很难教出合格的学生。“我们对于有些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基础也很差,上了研究生才知道原来有些课的内容很重要。和清华本科的同学相比,我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基础好,‘脑洞’都很大。”某名牌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如此说。“由于师资缺乏,按照培养计划,有些老师不得不教一些非自己研究方向的课程。曾经遇到一位老师,讲着讲着就让我们自己看书,他说他也不太明白了。”实际上,还有更加严重的情况。有的学校号称是教授讲课,实际上是挂着教授的牌子,连讲师讲课都做不到。为何?因为这是从外面聘来讲课的教授,课表上确实是写着教授的名字,可是由于教授工作太忙,则是让自己的学生去讲课。这些顶替教授讲课的人,有的还是在读的硕士研究生,等于刚毕业的本科生给没有毕业的本科生讲课。正儿八经的老师还能承认自己“也不太明白”,这些讲课的学生有的是“自己就把自己讲晕了”,有的则是把错误的知识授给了学生。这样一种情况,怎么可能有质量?


    由于工作关系,总是听到一些前来应聘的毕业生据理力争:“学历不等于能力”、“好的学校不等于都是好的学生”,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应聘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尽管这两句话没有错,但确实只是个别现象,个别不代表多数,这个道理太明显了。这不是说,人才有高低之分,学校有贵贱之差,而是说不同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事实上是有很大差别的。这是明摆着的事实,无论承认不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为何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看应聘者的本科“出身”?他们并不是为了歧视,也不是有所偏见,而是从用人过程当中得出的经验。不用不知道,一用才知道,即使干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其差别就立即显现出来。经验告诉我们,能够考入名牌大学的人,在接受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方面确实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在名牌大学又能够接受到全面而完整的本科教育。对于这一点,许多人是没有看到的,包括那些据理力争的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这个社会的确太复杂,高校也不例外。公布普本高校的几个秘密,并不是想要坏谁的事,而是将真相告诉公众,以便他们开动脑筋,谨慎选择,从中有所收益。仅此如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