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kuer成长录|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信夫:燕园里的别样青春

 文言静思 2016-06-20
编者按

在北大这片满载机遇与挑战、熔铸情怀与实干的宽广舞台上,有人醉心科研,助力学术起航;有人广泛实践,蓄积职场力量;有人专注学工,以同侪逐梦;有人寄爱社团,以热爱浇灌感动……四年的大学生涯,他们用成长为自己注脚,当日的此间少年,已成长为北大青年。他们心中有理想,脚下有方向,心系家国天下,书写青春年华。他们经历的北大,是离你最近的北大,他们的青春印记或许会勾勒出你的未来图景,他们最初的选择也定会支撑你对梦想的坚持。且听2016年北京大学毕业生们向你讲述——卓越,是一种选择






王信夫,高中毕业于厦门外国语学校,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2012级本科生,选修国际关系双学位。曾获廖凯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李彦宏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等,并曾任外国语学院文艺部部长、新秋合唱团团长。2014-2015学年作为外交部遴选公派生前往法国巴黎交换,毕业后将进入外交部工作。


刚从法国交换回来不久,王信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稳重从容、谦和儒雅是他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随着采访的深入,他对法语的执着、对自己爱好的追求更是深深打动了记者。


记者请问您当时为什么填报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呢?

王信夫当时填报外国语学院首先是因为我过去就非常喜欢语言,我觉得语言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石特别让我着迷。其次呢,因为很早就听说了这个学院悠久的历史,知道很多大师像季羡林、胡适等都曾经是“外院人”,所以当时有一个现在看来有点幼稚的想法: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是一个很高大上的学院,我要填就填北大外院。至于选择法语系,主要考虑到法语是一门很优美、很严谨的语言,而且它的使用也很广泛,是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以及非洲很大一部分地区的通用语言,学习法语不仅满足了我个人的喜好,也能够让我今后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记者您到了北大之后是怎样融入外国语学院,怎样融入北大的这种氛围的呢?

王信夫我认为融入北大这个环境最有效的方式是与周围的人交流。我现在大四了,回顾自己在北大呆的这段时光,北大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开放,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和其他人进行开放的交流,可以和每一个人做朋友。比如说我跟我的论文导师陈燕萍老师,我们之间的交流范围很广,不仅是学术上的,还有生活上的,甚至还有我们彼此发现的跟法语、法国相关的有趣的事物。此外,学工老师对我的帮助也非常大,我这级的辅导员王艳超老师,她就特别关心我们,大一刚入校的时候自己傻楞傻楞的,遇到不少问题,大学与高中的差异很大,第一次需要自己安排学习、生活,我感到非常不适应,但是多亏了王老师的引导帮助,我才能渐渐融入了这个环境,现在要毕业了她也还一直关心着我们的毕业后去向情况。我觉得融入一个环境不仅有自己的因素,也与环境相关,正因为北大开放的氛围才让每一个人都能轻松地按自己的方式融入这个环境,其实我身边相对内向一点的朋友也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我想正是开放的北大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可能和选择。


记者在外院的四年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王信夫我觉得是学习的氛围。其实我身边同学们学习的认真程度一直很让我触动。学外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读书、记单词等大量的语言训练和“硬”学习,比方说早上的未名湖畔、理教的中庭、二教的走廊上,甚至熄灯后的宿舍走廊,校园里随处可见外院同学学习的身影。个人的进步一方面需要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周围每一个人都这么努力,自然而然也给了我不断进步的动力。当然,这之间或多或少有竞争,但这样的竞争是我觉得是良性的,它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争排名,而是为了真正学到知识,真正学会应用这门语言。


记者您的法语学得不错,那您认为是什么因素推动自己的呢?

王信夫首先是源自于对法语的热爱,它优美、严谨、简洁,一方面让我着迷,另一方面也让我很好奇,所以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努力学习它。除了热爱之外,我觉得法语系对我的培养也很重要,法语系是一个“才人辈出”的系,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老师们不仅法语功底深,而且教学经验丰富,比如说董强老师、秦海鹰老师,他们让我不仅仅只是学法语,而是对这门语言本身有更深的理解,引导我们去了解跟其文化、社会甚至民族有关的东西。当然我的同学们也给了我很大帮助,自己没有头绪的时候,往往就是在别人的启发之下灵光一闪。此外也因为我们院的图书馆吧,它的藏书量多得让我惊讶,我能够读到很多跟法语有关的古代、现代、当代的书籍,这样的硬件设施让我受益良多。最后还有就是我们系有不少外出交流的机会,可以去巴黎政治学院、瑞士洛桑大学等国外名校学习,毕竟语言还是需要在母语环境中才能有更深的体会。


记者学工工作是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您当过外院学生会文艺部部长,组织过学院“一二九”合唱比赛排练,您在这期间有什么收获吗?

王信夫是啊,我从学工中收获很多。如果把我在大学的成长用一块饼形图来表示的话,我觉得学习占其中的百分之五十,而学工可以占到那另外的百分之五十,因为学工让我了解如何去面对社会生活。大家都说大学是进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门课,做了我们院的文艺部长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比如,我当时组织13级的“一二九”排练,需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协调各方,在这个过程中其实遇到了不少问题。“一二九”合唱比赛事关学院的荣誉,因此我必须把它组织好,但是那个学期专业课多,我又刚开始修国际关系双学位,所以经常熬夜到四五点却又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怎样合理安排、规划学习与学工的时间比例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但是到了大二下学期,经过一学期的锻炼,自己从容了许多,也懂得更合理地去协调、组织、安排活动了。现在看来,大二上学期大概是我过的最痛苦,也是让我在学习之外收获最多的一段时光。


记者大二时您通过了外交部的考试,您未来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呢?

王信夫我在大二通过了外交部的遴选考试,因而有机会在大四的时候去国外交换,我也刚从法国回来。很快今年毕业之后就要入职进入外交部工作了,很不舍离开北大这个校园。我们院的同学像我这样选择就业的大概占了三分之一,此外也可以继续读研或者出国,感觉大家在本科毕业之后有很多去向选择的。


记者最后请您简要结一下自己在燕园的这四年时光吧。

王信夫这四年当中,我从那个刚进大学时很傻很天真的小男生变成了现在准备好进入社会去工作的自己。北大给了我很多的机会,我也在此遇到过很大的挑战,但是现在看来,这些机遇、挑战都为我实现梦想提供了无数种可能,因为它们让我去突破自己的极限,实现过去我不曾想到自己能完成的事情。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这么热爱燕园的原因,因为在这里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别样的青春时光。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0:16 外院王信夫 来自北京大学招生办


记者 | 黄叶

编辑 | 唐佳奕

责任编辑 | 汪嘉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