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代

 yzsr273 2016-06-20
隋代
 

  (公元581—618年)
  公元581年,杨坚代替宇文氏做了皇帝,建立隋朝,在统一我国北方的基础上,进而于开皇七年(587)灭掉南梁,九年灭掉南陈,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历经东晋南北朝270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建立起统一的专制主义的封建帝国。
  隋朝建都大兴城(今西安市)。最盛时,其疆域东濒于海,北至河套,南达越南东北部,西抵新疆且末县。其统治虽然只有38年,但却是我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朝代。
  隋代的行政建置有过两次大的变革,一次在开皇三年,当时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隋书·杨尚希传》)。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对于东晋南北朝以来滥设的州县大加并省,同时,撤销郡的建制,以州直接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第二次是在大业三年,炀帝为了效法秦制,罢掉总管府,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当时,全国设置了190个郡,1255个县。治所在今陕西省及辖地涉及今陕西省的共14个郡,99个县。

             隋关中朔方汉川诸郡图
  京兆郡 隋开皇三年(583)自长安故城迁都于龙首原大兴城,同时撤销京兆郡,设立雍州,领13县;大业三年(607)又罢雍州,复设京兆郡,治所设在大兴城,领22县,有户308499。
  大兴县 北周万年县,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另于国都大兴城内设立大兴县,治所设在宣化坊。县境有长乐宫,辖区约为今西安市新城、灞桥2区全部,未央、碑林、雁塔3区东部,长安县东部,临潼县西部及柞水县西北部。
  长安县 北周故县,隋初仍治汉长安城,开皇三年(583)迁治大兴城内长寿坊。境内有仙都、福阳、太平等宫,又有旧长安城,辖区约为今西安市莲湖区全部,未央、碑林、雁塔3区西部,长安县西部及宁陕县东北部。
  蓝田县 北周故县,境内有滋水,辖区约为今蓝田县地。
  新丰县 北周故县,境内有温汤、骊山,辖区约为今临潼县渭河以南地区(不含骊山镇以西地区)。
  万年县 北周广阳、鄣2县,属冯翊郡,隋初将鄣县撤销,辖地并入广阳。开皇三年(583)广阳县改属雍州,仁寿元年(601)因避太子杨广名讳改名万年县,辖区约为今临潼县渭河以北地区及西安市阎良区。
  渭南县 北周故县,境内有步寿宫,辖区约为今渭南市渭河以南地区。
  郑县 北周故县,隋初仍于县兼设华州及华山郡。开皇三年(583)撤销华山郡,郑县属华州,大业三年(607)撤销华州,郑县改属京兆郡。境内有少华山,辖区约为今华县地。
  华阴县 北周华阴、敷西2县,隋初撤销敷西县,辖地并入华阴。开皇三年(583)改属华州,大业三年(607)改属京兆郡。境内有华山、白渠和兴德宫,辖区约为今华阴、潼关2县地。
  高陵县 北周冯翊郡及高陆县,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冯翊郡,县改属雍州,大业二年(606)改名高陵县,辖区约为今高陵县地。
  富平县 北周故县,隋初仍属冯翊郡,开皇三年(583)改属雍州。境内有荆山,辖区约为今富平县南部。
  华原县 北周泥阳县,隋初仍于县兼设宜州及通川郡。开皇三年(583)撤销通川郡,县属宜州,六年改名华原县,迁治今耀县城。大业元年(605)将土门县撤销并入,二年撤销宜州,华原县改属雍州。县境有频山、沮水,辖区约为今耀县南部及富平县北部。
  宜君县 北周宜君郡及宜君县,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宜君郡,宜君县改属宜州,同时将石保县撤销并入,大业二年(606)改属雍州,辖区约为今耀县北部、铜川市郊区西北部及宜君县南部(不含县口、云梦2乡)。
  同官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宜君郡,开皇三年(583)改属宜州,大业二年(606)改隶雍州,辖区约为今铜川市郊区中部、东部和城区大部以及宜君县县口、云梦2乡。
  三原县 北周三原、华池2县,隋初属冯翊郡,开皇三年(583)撤销华池县,三原县改隶雍州,辖区约为今三原县地。
  泾阳县 北周故县,隋初仍属咸阳郡。开皇三年(583)撤销咸阳郡及石安县,辖地并入泾阳,泾阳县改属雍州。九年将泾阳县改名咸阳县,十一年咸阳县迁治咸阳故城西1.5公里,于此复设泾阳县,大业三年(607)将咸阳县废入泾阳。县境有茂农渠,辖区约为今泾阳县南部及咸阳市渭城、秦都2区。
  云阳县 北周云阳县及云阳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云阳郡,云阳县改属宜州,大业二年(606)改属雍州。境内有泾水、甘水、五龙水和走马水,辖区约为今泾阳县北部及淳化县地。
  始平县 北周始平县及扶风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扶风郡,县改属雍州,辖区约为今兴平县地。
  醴泉县 北周宁夷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醴泉县,因县境内的醴泉宫得名。《太平寰宇记》载“醴泉宫在县东南三十里,汉宣帝置,宫旁有泉涌出,宣帝闻其味如醴,故名。”县境有甘泉水、波水、浪水,又有九嵕山、温秀岭,辖区约为今礼泉县地及乾县东部。
  上宜县 隋开皇十七年(597)分漠西县地设立。另有漠西县,隋初属扶风郡,开皇三年(583)改属雍州,十八年改名好畤县,大业三年(607)撤销,辖地并入上宜县。上宜县辖区约为今永寿县南部及乾县西部。
  武功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扶风郡,开皇三年(583)改属雍州,义宁元年(617)兼设稷州,不久即废。县境有永丰渠、普济渠,辖区约为今武功县地及咸阳市杨陵区。
  鄠县 北周故县,境内有甘泉宫、涝水和终南山,辖区约为今户县界河、凤凰山以东地区。
  盩厔县 北周故县,境内有司竹园、温汤和太一山,又有宜寿、仙游、文山、凤凰等宫,辖区约为今周至县地及户县界河、凤凰山以西地区。
  冯翊郡 北周同州及武乡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武乡郡,保留同州,领武乡、朝邑、澄城、白水、蒲城、郃阳6县,大业三年(607)罢同州,改设冯翊郡,治所设在冯翊,领8县,有户91572。
  冯翊县 北周武乡县,隋大业元年(605)改名冯翊,境内有沙苑,辖区约为今大荔县袁官营、高城、太白池以西地区。
  朝邑县 北周故县,境内有长春宫、朝坂,辖区约为今大荔县袁官营、高城、太白池以东地区。
  澄城县 北周澄城县及澄城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澄城郡,澄城县改属同州,辖区约为今澄城县地。
  郃阳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澄城郡,开皇三年(583)改属同州,辖区约为今合阳县地。
  韩城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分郃阳县北部设立,因古韩国得名。境内有梁山和鬼谷,辖区约为今韩城市地及黄龙县东南部。
  蒲城县 北周蒲城县及白水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白水郡,蒲城县改属同州,辖区约为今蒲城县地。
  白水县 北周白水、姚谷2县,隋开皇三年(583)将姚谷县撤销,辖地并入白水,白水县改属同州。县北有五龙山、马兰山,辖区约为今白水县地。
  下邽县 北周延寿郡及夏封、莲勺2县,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延寿郡,大业元年(605)撤销莲勺县,并将夏封县复名下邽,划属华州,大业三年(607)改属冯翊郡,境内有金氏陂,辖区约为今渭南市渭河以北地区。
  扶风郡 北周岐州及岐山郡,隋开皇元年(581)将岐州治所迁入故雍城,三年撤销岐山郡,雍州领雍、三龙、周城、洛邑4县,大业三年(607)罢岐州,设立扶风郡,治所设在雍,领10县,有户92223。
  雍县 北周故县,境内有岐阳宫,辖区约为今凤翔县地。
  岐山县 北周三龙县,隋开皇十六年(596)迁设到岐山南5公里,改名岐山县,辖区约为今岐山、扶风2县地。
  郿县 北周周城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渭滨县,大业二年(606)又改名郿县。境内有安仁宫、凤泉宫,又有五丈原、太白山,辖区约为今眉县地。义宁二年(618)分设凤泉县,并在郿县境内设立郿城郡,领郿、凤泉2县。
  虢县 北周洛邑县及武都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武都郡,洛邑县改属岐州,大业三年(607)改名虢县,辖区约为今宝鸡县千河、清水河以东地区及太白县北部。
  陈仓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分洛邑县西部设立,县南有陈仓山,辖区约为今宝鸡市金台、渭滨2区及宝鸡县千河以西、桥镇和龟川以南地区。
  吴山县 北周长蛇县及安夷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安夷郡,长蛇县改属陇州,十八年改名吴山县,取县西吴山为名,后废,义宁二年(618)复设长蛇县。辖区约为今宝鸡县吴山和坪头以东、桥镇和龟川以西以北地区。
  南由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安夷郡,开皇三年(583)改属陇州,大业三年(607)改属扶风郡,辖区约为今宝鸡县吴山、坪头以西地区,陇县西南部及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东部。
  汧阳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陇东郡,开皇三年(583)属陇州,大业三年(607)改属扶风郡,辖区约为今千阳县地。
  汧源县 北周汧阴县,隋初仍于县兼设陇州及陇东郡。开皇三年(583)撤销陇东郡,陇州领汧阴、汧阳、长蛇、南由4县,五年将汧阴县改名汧源县,因汧水源于县境得名。大业三年(607)撤销陇州,汧源县改属扶风郡,县境有陇山、岍山和汧水,辖区约为今陇县地(不含西南部)。
  普润县 隋大业二年(606)于旧杜阳县的细谷川设立,取“杜水灌溉田畤,民获济利”之义,境内有漆水、杜水、岐水和仁寿宫。辖区约为今麟游县地。义宁元年(617)于仁寿宫设立麟游县,因仁寿宫曾获白麟得名,同时于县兼设凤栖郡,二年改名麟游郡,领麟游、普润、上宜、灵台、鹑觚5县。
  上郡 北周敷州及敷城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敷城郡,敷州领内部、三川、洛交、洛川、敷城5县,大业二年(606)撤销敷州,设立鄜城郡,三年改为上郡,迁治洛交,领5县,有户53489。
  洛交县 隋开皇三年(583)分三川县地设立,洛水、三川水在县境交汇,故名洛交,辖区约为今富县东北部。
  三川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中部郡,开皇三年(583)改属敷州,大业三年(607)属上郡,辖区约为今富县西部、南部(即葫芦河流域及其与洛河交汇处)。
  洛川县 北周洛川县及敷城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敷城郡,洛川县改属敷州。大业三年(607)属上郡,境内有鄜水,辖区约为今洛川县北部。
  鄜城县 北周敷城县,隋初属敷城郡,开皇三年(583)改属敷州,大业元年(605)改“敷”为“鄜”,三年属上郡,辖区约为今洛川县南部及黄龙县西部。
  内部县 北周中部县及中部郡,隋开皇元年(581)因避文帝父亲杨忠的名讳,改为内部,并将利人县撤销并入。三年撤销内部郡,内部县改属敷州,大业三年(607)属上郡,辖区约为今黄陵县地及宜君县北部。
  延安郡 北周延州总管府及遍城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遍城郡,延州领丰林、沃野、临真、真川、广安、因城、魏平、延川、义乡、广洛10县,八年撤销总管府。大业三年 (607)罢延州,设立延安郡,治所设在肤施,领11县,有户53939。
  肤施县 隋大业元年(605)分金明、丰林2县地设立,沿用汉肤施县旧名,境内有丰林山,辖区约为今延安市中部。
  丰林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遍城郡,开皇三年(583)改属延州,十八年(598)将沃野县撤销并入,辖区约为今延安市北部。
  临真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遍城郡,开皇三年(583)改属延州,大业元年(605)将真川县撤销并入,辖区约为今延安市东南部。
  延安县 北周广安县,隋初属遍城郡,开皇三年(583)改属延州,仁寿元年(601)因避太子杨广的名讳改为延安县,大业元年(605)又将义乡县撤销并入,辖区约为今延长县马山、白家河、庆家原以西地区。
  延川县 北周文安郡及文安、安民2县,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文安郡,将安民、文安2县分别改名为吉万和延川,大业元年(605)又将吉万县撤销,并入延川县。延川县辖区约为今延川县地。
  魏平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遍城郡,开皇三年(583)改属延州,辖区约为今子长县南部。
  金明县 北周金明郡及永丰、广洛、启宁3县,隋开皇三年(583)撤销金明郡及永丰、启宁2县,广洛县改属延州,仁寿元年(601)因避太子杨广的名讳,改为金明县,境内有清水,辖区约为今安塞县地及志丹县北部。大业十三年(617)撤销,辖地并入肤施、因城等县。
  因城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遍城郡,开皇三年(583)改属延州,辖区约为今甘泉县地及志丹县南部。
  义川县 北周丹阳县及丹阳郡,隋开皇元年(581)改名义川县,并将定阳县废入,三年撤销丹阳郡,县改属丹州。大业元年(605)将云岩县撤销并入,三年又分设延平县,两县改属延安郡,十三年废延平县。义川县辖区约为今宜川县西部及黄龙县东北部。北周在义川县三堡镇设立丹州,隋初仍旧领丹阳、乐川2郡,开皇三年(583)二郡废,州领义川、云岩、汾川、门山 、太平5县,大业三年(607)州废。义宁元年(617)又于义川县设立丹阳郡,领义川、汾川、咸宁3县。
  汾川县 北周乐川郡及汾川、门山2县,隋开皇三年(583)撤销乐川郡,两县改属丹州,大业元年(605)撤销门山县,三年汾川县改属延安郡,辖区约为今宜川县东北部及延长县马山、白家河、庆家原以东地区。
  咸宁县 北周太平县,隋初属丹阳郡,开皇三年(583)改属丹州,十八年(598)改名咸宁县,取“天下咸宁”之义,大业三年(607)改属延安郡,辖区约为今宜川县东南部。
  雕阴郡 北周绥州及安宁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安宁郡,绥州领上、安宁、义良、绥德、大斌、城平6县,大业元年(605)改名上州,三年罢上州,设立雕阴郡,治所设在上县,领11县,有户36018。
  上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安宁郡,开皇三年(583)属绥州,大业元年(605)将安宁、义良2县撤销并入 ,辖区约为今绥德县地。
  绥德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安宁郡,开皇三年(583)属绥州,辖区约为今清涧县地。
  延福县 北周延陵县,隋初属抚宁郡,开皇三年(583)改属银州,十六年改名延福县,大业二年(606)改属上州,辖区约为今吴堡县地及佳县南部。
  真乡县 北周中乡县及中乡郡,隋开皇元年(581)因避文帝之父杨忠的名讳改为真乡,三年撤销郡制,县改属银州,大业二年(606)银州废,县改属上州,辖区约为今佳县北部及榆林市南部。
  开疆县 北周开疆县及抚宁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抚宁郡,开疆县改属银州,大业二年(606)改属上州,辖区约为今米脂县东部。
  抚宁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抚宁郡,开皇三年(583)改属银州,大业二年(606)改属上州,辖区约为今米脂县西部。
  开光县 北周开光县及开光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开光郡,县改属银州,大业二年(606)改属上州,辖区约为今榆林市东北部及神木县秃尾河流域。
  银城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开光郡,开皇三年(583)改属银州,大业二年(606)改属上州,辖区约为今神木县窟野河流域及府谷县南部。
  大斌县 北周大斌县及安政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安政郡,县改属绥州,辖区约为今子洲县北部及横山县南部。
  儒林县 隋开皇三年(583)设立,属银州,大业二年(606)银州废,改属上州,境内有银州故城,辖区约为今横山县东部。
  城平县 北周城中县,属安政郡,隋开皇元年(581)因避文帝之父杨忠的名讳改为城平,三年改属绥州,辖区约为今子长县北部及子洲县南部。
  朔方郡 北周夏州及宏化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宏化郡,夏州领岩绿、宁朔2县,大业三年(607)撤销夏州,设立朔方郡,治所设在岩绿,领4县,有户11673。
  岩绿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宏化郡,开皇三年(583)属夏州,辖区约为今靖边县东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南部。
  德静县 隋大业九年(613)分岩绿县地设立,因德静镇得名,辖区约为今榆林市西部。
  宁朔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宏化郡,开皇三年(583)属夏州,辖区约为今靖边县东南部及横山县西部。
  长泽县 北周故县,隋初仍于县境内设有长州及大安、阐熙2郡、山鹿、新囶2县。开皇三年(583)撤销大安、阐熙2郡及山鹿、新囶2县,长泽县属长州,大业三年(607)撤销长州,县改属朔方郡,辖区约为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东南部及陕西省靖边县西部、定边县东部。
  盐川郡 北周盐州及大兴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大兴郡,保留盐州,大业三年(607)罢州设立盐川郡,治所设在五原,领1县,有户3763。
  五原县 北周大兴县,隋初改名五原。辖区约为今定边县西部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地。
  榆林郡 隋开皇二十年(600)设立胜州,大业三年(607)罢州设立榆林郡,治所设在榆林(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黄河南岸的十二连城),领榆林、金河、富昌3县,有户2330。其中富昌县设在今陕西省境内,其余2县在今内蒙古自治区。
  富昌县 隋开皇十年(590)设立,辖区约为今陕西省府谷县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南部。
  弘化郡 隋开皇十六年(596)分宁州设立庆州,大业三年(607)罢庆州设立弘化郡,治所设在合水(今甘肃省庆阳县),领合水、马岭、弘化、华池、洛源、弘德6县,有户52473。其中洛源县在今陕西省,其余5县在今甘肃省。
  洛源县 北周归德县,隋大业元年(605)改名洛源县,因洛水发源于县内得名,境内有博水、洱水,辖区约为今吴旗县地及定边县南部。
  北地郡 北周宁州及赵兴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赵兴郡,大业二年(606)将宁州改名豳州,三年罢州设立北地郡,治所设在定安(今甘肃省宁县),领定安、罗川、彭原、襄乐、新平、三水6县,有户70690。其中新平、三水2县在今陕西省,其余4县在今甘肃省。
  新平县 北周白土县,隋初仍于县兼设豳州及新平郡,开皇三年(583)撤销新平郡,并将白土县迁设豳城,豳州领白土、永寿、三水3县,四年将白土县改名新平,同时撤销永寿县。大业二年(606)撤销豳州,新平县改属宁州(当年宁州又改名豳州,次年又改为北地郡),辖区约为今彬县地及永寿县北部。义宁二年(618)又于县兼设新平郡,领新平、三水2县。
  三水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新平郡,开皇三年(583)属豳州,大业二年(606)改属宁州,辖区约为今旬邑县地。
  安定郡 北周泾州及安定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安定郡,大业三年(607)罢州复设安定郡,治所设在安定(故址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北2.5公里),领安定、鹑觚、阴盘、朝那、良原、临泾、华亭7县,有户76281。这些县均设在今甘肃省境内,只有鹑觚县辖地涉及今陕西省。
  鹑觚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平凉郡,开皇三年(583)改属泾州,大业二年(606)将灵台县撤销并入,辖区约为今甘肃省灵台、泾州2县东部及陕西省长武县地。 上洛郡 北周商州及上洛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上洛郡,商州领上洛、洛南、商、丰阳4县,大业二年(607)罢商州复设上洛郡,治所设在上洛,领5县,有户10516。
  上洛县 北周故县,境内有秦岭山、熊耳山、洛水、丹水,辖区约为今商州市地。
  商洛县 北周商县,隋开皇四年(584)改名商洛县。北周慎政郡及南商县,隋初废入本县。商洛县辖区约为今丹凤、商南2县地。
  洛南县 北周拒阳郡及拒阳县,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拒阳郡,拒阳县改名洛南县,因县城在洛水之南得名,境内有玄扈山、阳虚山,辖区约为今洛南县地。
  丰阳县 北周上庸郡及丰阳、南阳2县,隋开皇三年(583)撤销上庸郡,同时把南阳县废入丰阳县,境内有洵水、甲水,辖区约为今山阳县北部及柞水县东部。
  上津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上甲郡,开皇三年(583)属上州,大业三年(607)撤销上州,县改属上洛郡,境内有天柱山、诏及山和女思山,辖区约为今湖北省郧西县西部及陕西省山阳县东南部。
  汉川郡 北周梁州及汉川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汉川郡,梁州领南郑、褒内、白云、城固、兴势、嶓冢6县,大业三年(607)罢州复设汉川郡,治所设在南郑,领8县(其中难江县在今四川省境),有户11910。
  南郑县 北周光义县,隋开皇三年(583)复名南郑县,大业二年(606)撤销白云县,辖地分别划入南郑、城固2县。南郑县境内有黄牛山、龙岗山,又有汉江,辖区约为今汉中市东部及南郑县东部。
  褒城县 北周褒中县,隋开皇元年(581)因避文帝之父杨忠的名讳,改为褒内县,仁寿元年(601)又因丢失县印改名褒城县(21),境内有女郎山,辖区约为今汉中市西部、南郑县西部、留坝县南部及勉县歪帽山、欧家坡以东地区。
  西县 北周嶓冢县,隋初仍属华阳郡,开皇三年(583)改属梁州,大业二年(606)改名西县。北周的华阳郡及华阳、沔阳2县,隋开皇元年(581)撤销沔阳县,三年撤销华阳郡及华阳县,辖地并入附近县。西县境内有定军山、百牢山、街亭山和嶓冢山,又有汉水,辖区约为今勉县歪帽山和欧家坡以西地区、汉江以南地区及宁强县北部。
  城固县 北周故县,辖区约为今城固县地。
  兴势县 北周兴势、龙亭2县及傥城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傥城郡及龙亭县,兴势县改属梁州,辖区约为今洋县西部及太白县东南部。
  黄金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洋川郡,开皇三年(583)改属洋州,大业二年(606)改属梁州,辖区约为今洋县东部、佛坪县地及宁陕县西部。
  西乡县 北周丰宁县及丰宁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丰宁郡,丰宁县改属洋州,大业二年(606)改名西乡县,并改属梁州。又北周洋州,洋川、洋中2郡及洋川、怀昌2县,开皇三年撤销洋川、洋中2郡,大业二年撤销洋州及洋川、怀昌2县,辖地并入西乡县。西乡县辖区约为今西乡、镇巴2县地。
  河池郡 北周凤州及两当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两当郡,凤州领梁泉、两当、广化、槃提4县,大业三年(607)罢州设立河池郡,治所设在梁泉(即今凤县凤州镇),领4县,有户11202。在今陕西省1县,河池、两当,同谷3县在今甘肃省境内。
  梁泉县 北周故县,辖区约为今凤县地、留坝县北部及太白县西南部。
  顺政郡 北周兴州及顺政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顺政郡,兴州领汉曲、灵道、厨北、长举4县,大业三年(607)罢州复设顺政郡,治所设在顺政,领4县(其中修城县在今甘肃省成县境内)有户4261。
  顺政县 北周汉曲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顺政,大业元年(605)又将灵道县撤销并入,辖区约为今略阳县东部。
  长举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落丛郡,开皇三年(583)改属兴州,境内有凤溪水,辖区约为今略阳县西北部及甘肃省成县东南部。
  鸣水县 北周落丛县及落丛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落丛郡,县改属兴州,六年改名厨北县,八年又改名鸣水县,辖区约为今略阳县西部及甘肃省康县东部。
  义城郡 北周利州及晋寿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晋寿郡,保留利州,大业三年(607)罢州,设立义城郡,治所设在绵谷(即今四川省广元县嘉陵镇),领绵谷、景谷、义城、益昌、葭萌、歧坪、嘉川7县,有户15950,均在今四川省境内,只有1县辖地涉及今陕西省。
  绵谷县 北周兴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绵谷县,辖区约为今四川省广元市市中区北部及陕西省宁强县南部。
  西城郡 北周金州总管府及魏兴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总管府及魏兴郡,仍设金州,领西城、石泉、洵阳3县,大业三年(607)罢州,设立西城郡,治所设在金川,领6县,有户14341。
  金川县 北周吉安县,隋初复名西城县,开皇十八年(589)又改名吉安县,大业三年(607)改称金川县(22),因川内出产麸金得名,境内有焦陵山,辖区约为今安康市及岚皋、平利、镇坪3县地。
  安康县 北周故县,隋初仍于县兼设直州和安康郡,开皇三年(583)撤销安康郡,县改属直州,大业三年(607)撤销直州,县改属西城郡,辖区约为今石泉县北部、汉阴县凤凰山以北地区及宁陕县东南部。
  石泉县 北周忠诚郡及石泉、魏昌2县,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忠诚郡及魏昌县,石泉县改属金州。另外有北周宁都郡及宁都县,开皇三年亦废入本县,境内有石泉和壬水,辖区约为今石泉县南部、汉阴县凤凰山以南地区及紫阳县地。
  洵阳县 北周洵阳县及洵阳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洵阳郡,县改属金州,辖区约为今旬阳县西部及镇安县地。
  黄土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上甲郡,开皇三年(583)改属上州,大业三年(607)改属西城郡,辖区约为今旬阳县东部。
  丰利县 北周故县,隋初属上甲郡,开皇三年(583)改属上州,大业三年(607)改属西城郡,境内有天心水,辖区约为今白河县地。

  《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年表载:“开皇三年……改长安城中之万年县曰大兴,而复以广阳县曰万年”;《元和郡县志》载:“后魏宣武帝又分置广阳县,周明帝省万年入 广阳,更于长安城中别置万年县,广阳仍属冯翊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广阳县属雍州,武德元年又改为栎阳县。”《太平寰宇记》所载与《元和郡县志》相同。按广阳县改名万年县系隋代因避太子杨广之名而改,时在仁寿元年,如改广州曰番州,广饶曰东海,广川曰长河,广洛曰金明,广长曰修武,广安曰延安等,因此,广阳改为万年亦当在仁寿元年。
《隋书·地理志》载:“大业初(宜)州废,及土门县入焉”,《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年表载:“大业元年省土门县入华原”,《元和郡县志》载:“土门县,大业二年省”。
《太平寰宇记》载:好畤县“大业三年省,唐武德二年分醴泉县置”,《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年 表载:“大业元年省好畤县入土宜”。
《隋书·地理志》载:“后魏曰华阴西魏改为武乡,置武乡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名冯翊。”《元和郡县志》载:“武乡县,大业三年改为冯翊县”。《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年表载:“大业元年改 武乡县曰冯翊”。
《元和郡县志》载:“后魏避道武帝讳改为夏封,大业二年复旧”,《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年表载:“大业元年改夏封曰下邽,省莲勺县入”,而《周书·樊深传》载:“大统十五年,深行下邽县事”,似后人追改也。
《隋书·地理志》载:“大业二年渭滨县改为郿”,《太平寰宇记》载:“隋开皇三年废岐山郡以周城县属岐州,十八年改周城县为渭滨县,大业二年复郿县。”《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年表载:“大业元年改渭滨曰郿”。
《隋书·地理志》载:“大业初改县为虢”,《元和郡县志》载:“周改为洛邑县,隋大业三年复为虢县”,《太平寰宇记》载:“大业三年改洛邑为虢县”,《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年表载:“大业元年改洛邑 县曰虢”。
《隋书·地理志》未载吴山县,但《元和郡县志》载:“长蛇县,开皇十八年改名吴山县”,《太平寰宇记》载:“后魏于长蛇川置县,开皇十三年自长蛇川故地移于今县,十八年改名,取县西吴山为称”。《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年表载:“开皇二十年……省长蛇入南由”。似长蛇县隋开皇十八所改名吴 山县,二十年废入南由县。
《隋书·地理志》载:“大业三年(陇)州废”,《元和郡县志》载:“陇州,大业二年省”,《太平寰宇记》载:“炀帝二年(陇)州废”,《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年表载:“大业二年废陇州”。
《元和郡县志》载:“隋大业元年于此置马牧,又置普润屯,后废屯置县。”《隋书·地理志》载:“普润县,大业初置。”《太平寰宇记》载:“隋大业元年于细川谷置普润,属岐州。”《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年表载:“大业二年置普润屯于马牧,寻废屯置普润县。”
《元亡和郡县志》载:中部县“后周改为内部”,《太平寰宇记》载:“隋开皇九年避庙讳改为内部”,《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年表载:北周建德元年“敷州改中部为内部”。按中部改内部系隋代因避文帝之父杨忠的名讳而改的,凡“忠~中”二字皆改。按史书记载褒中改褒内、阆中改阆内,中陶收内陶、中邱改内邱,中汀改内汀,巴中改巴西,城中改城平,中乡改内乡,侍中改纳言,中书改内史均 在开皇元年,而《太平寰宇记》亦在真乡县注中称“后周中乡县,开皇元年避讳改名。”可知中部改内 部亦应在此时。《元和郡县志》及《东晋南北朝舆地表》记载有误,《太平寰宇记》的“开皇九年”当是“开皇元年”传抄之误。
《隋书·地理志》载:“肤施县,大业三年置”,《元和郡县志》载:“隋炀帝大业二年分丰林、金明二县于此置肤施县,复旧名也。”《太平寰宇记》载:“隋大业三年分丰林、金明二县于此置肤施县。” 《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年表载:“大业元年分金明、丰林二县置肤施县。”
《隋书·地理志》载:“沃野县,大业初并入丰林县”,《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年表载:“开皇十八年省沃野入丰林”。另外,关于丰林县的改名各书记载亦不一致。《元和郡县志》载:广武县“周宣帝 改为丰林”,《太平寰宇记》载:广武县“后周大象元年移于今所,改为丰林县”,《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年表载:北周“建德六年改广武曰丰林”,《隋书·地理志》载:丰林县“后魏置,曰广武,及遍城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丰林。”
《元和郡县志》载:“大业三年废丹州”,《太平寰宇记》载:“隋大业三年废丹州”,《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年表载:隋大业元年“废丹州”。
《元和郡县志》载:“隋开皇三年罢(义川)郡,属丹州,十八年改太平县为咸宁,以界内有咸宁镇为名。”《太平寰宇记》载:隋开皇十八年“改太平为咸宁县”。《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年表载:“开皇十六年改太平县曰咸宁。”
《隋书·地理志》载:“大业初置雕阴郡,废安宁、吉万二县入,又后周义良县亦废入焉。”《东 晋南北朝舆地表》年表载:“大业元年,废安宁、吉万、义良三县入上县。”按吉万县原名安民县,开皇三年改名,大业元年撤销,唐武德二年复设,贞观二十三年改名延水县(见《元和郡县志》卷三), 故址在今延川县东黄河岸边的延水关附近。上县即今绥德县,其间尚隔今清涧县,后周及隋时称为绥德县,故吉万县撤销后应并入延川而不应并入上县。
《太平寰宇记》载:延陵县“隋开皇十七年改为延福县”,《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年表载:“开皇十六年改延陵县曰延福”。
《隋书·地理志》未载德静县,《元和郡县志》载:德静县“盖汉朔方县地,周武帝于此置弥浑戍,南有弥浑水,因名。隋改为德静镇,寻废镇为县,皇朝因之。”《太平寰宇记》载:“周建德二年于此置弥浑县,以县南有弥浑水为邑名。……隋开皇三年改弥浑县为德静镇,至大业九年废镇立县。”可知隋代设有德静县。
《隋书·地理志》载:“大业三年(长)州废”,《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年表载:“大业元年废长州。“
《太平寰宇记》载:“开皇三年罢(拒阳)郡,以拒阳属商州,五年改拒阳为洛南县,取洛水之南为名。”《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年表载:“开皇三年……改拒阳县曰洛南”。
(21)《隋书·地理志》载:“褒城,开皇初曰褒内,仁寿九年因失印更给,改名焉。”《元和郡县志》载:“仁寿元年改为褒城”。《太平寰宇记》相同。查仁寿纪年只有四年,《隋书·地理志》的“九年”当为“元年”传抄之误。
(22)《太平寰宇记》载:“大业二年改吉安为金川县”,《隋书·地理志》载:“开皇十八年改县曰吉安,大业三年改曰金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