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笔生花

 问道轩 2016-06-20
                               写字不用笔,用什么?走进刘伶明的书房,画案右侧—字排开的细如小指粗如碗口的十几支竹杆筒甚是引人注目。这就是刘伶明的书法工具竹管笔。

  刘伶明是五河县文明委干部,业余痴迷书法已有20多个年头,竹笔书法是他的拿手绝活。一支普普通通的竹杆筒到他手中却变成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书法工具,说来不可思议。采访中,刘伶明拿出作品集和近日才写的作品,称那些看上去既有毛笔韵味更有硬书特色的一幅幅骨肉丰满、形神兼备、灵韵充盈的作品都是竹笔所为。笔者拿起竹笔,左右端详,将信将疑,遂请刘伶明现场操作献艺。他从那堆竹筒笔中抽出一支中号竹管,在水池中泡了一会又插入墨缸,说是浸润和储墨。稍作停顿,他便挥动竹笔在宣纸上忘我的创作起来。笔者俯身低首,近前细看。但见竹笔左转右挪,或行或驻、或疾或涩、或正或欹、或用笔着墨点水,或用笔擦砚除墨。不一会,一幅方园兼蓄,笔锋到位,笔划流畅、遒劲、稳健,内紧外放、洒脱灵动的魏碑行楷对联跃然纸上。在场人拍手叫好:眼见为实,名不虚传!遂即伶明用小号竹笔题上款识将作品赠送于记者,真是如获至宝啊。

  在五河乃至蚌埠,刘伶明的硬笔书法特别是竹笔书法有较高的声誉,人称“五河一支竹”。其实刘伶明一致习练毛笔不断,且功力水平亦佳。因一次书写毛笔笔头脱落,伶明兴趣正酣,索性用笔管直接蘸墨写去,竟奇趣顿出,别有风味,发现竹笔有毛笔不可具备的特色,竹书有其独到的奥妙和韵味。遂迷入竹书创作研究。为此他多次跑毛竹场采竹,还请过竹场老板。搞来了粗粗细细几口袋竹筒,自己用锯、锉加工了十几套竹管笔。通过长期习练摸索、改进提高,他解决了竹笔储墨少下墨快、有尖锋的竹笔划纸无锋尖的竹笔难写锋、竹笔只宜在硬厚纸上写小字不便装裱、难能在宣纸上直接写大字以及写出作品线条干枯不润,多瘦硬欠柔韧、浮飘不实、内涵浅薄等问题。创出自制粗细各类竹管笔直接在宣纸上写蝇头小字作六尺巨书、既能体现毛笔丰润饱满柔韧韵味,又能显示硬笔刚劲有力特色的独到的竹书艺术风格。同道中人观之无不称奇赞好。我省另一位风格不同的竹笔书家李国桢闻此,多次致函伶明探究其竹书独到之处。省书协主席张良勋路经五河观之特题“出奇制胜”以示赞誉,当代硬笔书法大师《写字》杂志主编江鸟题赠“竹笔生花”给予充分肯定。

  经多年努力,刘伶明的竹书成果丰硕。竹书发表于《书法报》-《中国硬笔书法报》、《安徽日报》等124家报刊,入选《中国硬笔书法精英》、《中国艺术人才录》等典籍书册14部,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赛获奖30多次,一等奖9次。《安徽日报》、《文摘周刊》等11家报刊多次报道。也正因如此,刘伶明荣受为中国硬协、省书协会员及蚌埠市书协理事暨青年书协、硬笔书协副主席、五河县青年书协、硬笔书协主席之职。

  愿伶明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拼搏奋进,大展宏图。

  作者单位:《蚌埠日报社》,本文曾刊于《蚌埠广播电视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