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会| 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校长姜晓勇:教育的常规管理就是教育的法宝

 Sophia胥 2016-06-20


可能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惑:关于教育,各种理念、各种观点、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彼此交织着、拉扯着,常常不知道该听谁的。


本期“家长会”采访嘉宾是民办尚德实验学校校长姜晓勇。姜晓勇校长已经在基础教育界摸爬滚打了30多年,他对教育的看法简单明了:教育根本没有那么多花头,教育的常规管理就是教育的法宝。“该训练的时候就训练,该考试的时候就考试。”


在姜晓勇校长看来,无论是起个什么名字,世界上的任何教育都包括在五种形态之中;而不同年龄的孩子教育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


通过尚德十多年的办学经历来看,现在的家长在教育方面越来越趋于理性,对教育的内涵要求越来越高,急功近利的趋势在逐渐减弱。但很多学校长期以来为了迎合功利主义的需求,在内涵发展、引导孩子成长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为构建孩子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品质打好基础。只有成人,才能成才,最终才能成功。


学习成绩不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当一个孩子以学习为中心的时候,当一个家庭把孩子的学习看得大于一切的时候,这个孩子就完了,以后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等等。今天的教育如果不去思考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我们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们的教育是没有希望的。


尚德特别注重对于孩子品德的培养。在尚德,一个孩子可以成绩不好,但是不能没有孝心。在我看来,一个孩子的家教才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产。因此,我们在孩子的价值引领、自主精神等元素做得比较好,孩子们在忠诚、坚韧、刻苦等意志品质上的表现比较好。

教育的五种基本形态


尚德从来不会急功近利。我认为,教育的常规管理就是教育的法宝。该训练的时候就训练,该考试的时候就考试。世界上的教育,不管叫什么名字,其实都包括在以下五种形态中。


第一种是熏陶。


所谓熏陶,就是家庭、社会、学校给学生带来的氛围。我们常常说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其实,文化就是常识。一个人常识多、习惯好就是“有文化”,除此之外,没有更多奥秘。在熏陶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富有哲理,富有权威性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语言功能对孩子的熏陶是第一要素,学校在这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二种是主题学习。


所谓主题学习,就是有明确规划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并以这些学习主题为抓手,系统地了解、理解、熟识和掌握人类文明在这些主题上以后的认识成果。我们平时说的数学、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学习,都是主题学习。


主题学习的内涵、思想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其中人文、哲学方面的内容,能够影响人的价值体系。我们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有些做法需要反思。


第三种形态是训练。


训练是心智技能形成和熟练所必须的。哪有没有训练的教育?只不过是训练的量、度、形式需要考虑。


学习总是由浅入深,由不系统不全面到系统全面;训练总是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模仿到创造,由粗疏到工巧等,都是沿着由低到高、由生到熟、由粗到精的序列前进的。我们的教育中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训练其实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第四种是自由探索。


发展学生自由探索的内在需要,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空间、素材和心境,自由探索才有可能。当学生有探索的需要时,学习会变得更为自觉和更为高效。学习教育中孩子没有自由探索,没有创新、主动、废寝忘食,怎么能行呢?


第五种是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太缺少激励性的评价和自我评价。我们的老祖宗说,吾日三省乎吾身。第一反省为人是否忠诚,第二反思交友是否诚信,第三反省是传不习乎,是否传习。我们现在的教育中缺少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评价,也缺少激励性评价。


比如一个孩子考试考了72分,很多家长会责怪孩子考得太差。这时孩子马上就会启动“防御机制”了:我后面还有30多个同学呢!如果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说:“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题目是怎么错的。哦,这个题目挺难的,我也不会。”这时孩子可能就来了动力了。我们现在缺少这样的激励性的评价,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往往吝惜激励性的语言。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培养侧重点


尚德双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伴随着孩子十几年的成长。寄宿制学校的校长一生的工作就是几个字:吃、住、学、玩、安。


  • 吃,是指孩子的营养

  • 住,要让孩子在学校有家的感觉

  • 学,要让孩子学好文化,学好做人

  • 玩,是广义上的玩,包括艺术体育、特色内涵、交友沟通等等

  • 安,是大安全,包括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等


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
幼儿重玩

我个人认为,能否培养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艺术和体育能力是衡量一个幼儿园好不好的重要指标。全世界的幼儿园都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负面情感的表达,也就是孩子哭和闹。


我们有时会有这样的体会,平时孩子好好的,但是越到亲朋聚会你希望孩子好好表现的时候,他就越容易闹。这时我们往往会努力制止孩子的哭闹,但实际上孩子内心一定有什么情绪要表达,如果长时间不给孩子表达负面情绪的机会,孩子的情绪表达需求就被压抑了。


如果把情感表达、艺术体育能力这两块做好,那么这个幼儿园就已经很到位了。


在幼儿园,孩子学习多少知识并不重要。事实上,我们成年人还会记得多少幼儿园学到的东西?我们能够记得的都是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比如要排队,见人要问好,别人帮忙要道谢等等。幼儿园学到的这些习惯和常识,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一生的话,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2
小学重乐

今天的基础教育中,由于过度竞争造成了幼儿园小学化、小学初中化、初中高中化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孩子受到挫折,产生了厌学情绪。


当然,学习都是艰苦的,但是小学阶段的最大任务是要保持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老师和家长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尽全力爱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好奇心比较容易理解,适度的好胜心在某种程度上和适度的焦虑一样,是学习的动力。学习不可能一点都不焦虑,也不可能完全没有要求。


在小学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习惯是日清日毕,也就是“今日事,今日毕”。这个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成年人之所以工作效率高,就是因为从不找借口,坚持日清日毕。


3
初中重礼


这里的“礼”是指礼节、习惯,是道德雏形的教育。


说到这里,我想谈一下对“仪式感”的看法。随着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传统仪式逐渐被人们所看淡。但我一直认为,仪式感是孩子进入某种社会角色的必要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鼎盛的黄金时代。诸子百家中,儒家的孔子一再强调“周礼”。何为“周礼”?“礼”,就是仪式。孔子认为,社会混乱的局面是由于“礼崩乐坏”造成的。所以,仪式代表了秩序和礼节。


西方的一些传统仪式保留至今,比如,婚礼仪式、唱诗仪式,这很耐人寻味。再比如“5·12”汶川地震中,国人举办的哀悼仪式和表现出的礼节到今天依然震撼人心。孩子在一生的成长教育中,他必须经过这种仪式的熏陶,才能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从某种角度来看,仪式和排演课本剧的效果有些相似。课本剧帮助孩子体会和揣摩课本中人物的情感和心态;而仪式能够加深孩子对仪式所代表的精神的领悟,使孩子快速进入社会角色,从而付诸实践。


初中阶段还应该适当渗透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方面的教育。在我国,中考是个分水岭,是否考上高中决定了一个人接下来是走向高等教育还是走向职业生涯。所以,这个阶段必须进行一些人生规划。我们国家目前在这方面的教育仍旧很缺乏,需要加强。


进入中学之后,要直面中考、高考等重大考试。我们要积极面对考试,同时要充分认识和发掘这些考试在培养孩子优秀品质方面的作用,培养孩子坚韧、毅力、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如果只是单纯应付考试,将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4
高中重德

这里的“德”指的是人生观、价值观体系的建立。要坚持人文精神,重视引导孩子的价值体系,特别是历史、地理、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对于如今的高考制度改革,有些人觉得会加重孩子的学业负担,但我认为这对于孩子的人格养成、价值体系形成是有好处的。


最后,我觉得一个孩子要培养的“像模像样”。对于培养目标,我觉得不需要用什么高深的语言来进行粉饰,一个人能做到“像模像样”就不错了。尚德的孩子都能像模像样的,比如出国的孩子都能像模像样地出去,像模像样地回来,我觉得就对得起我们的民族和每个孩子的家族。


我做校长从来不谈升学率,从来不跟老师要求成绩,我只要求老师教育过程走得扎实。我认为教育过程走得扎实一定会好的。


姜校长写给师生的亲笔信
姜晓勇校长写给全校师生的公开信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做老师的时候开始,姜晓勇就开始给学生写信,通过书信这种非常传统的沟通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2006年3月,姜晓勇甚至给尚德初三的298位学生每人写了一封信,每封信都因人而异,各不相同。这298封信,他整整写了20多天才写完,到最后连手也抬不起来了。


最近几年,姜晓勇的工作越来越忙,于是又想出了新办法——给全校学生写公开信。每一封信都打印出来,分发给全校5000多名学生,学生还可以带回家和家长一起读。


从2011年至今,他一共亲笔给学生写了40多封公开信,内容包括阅读、学习方法、为人修养等方面。


“书信是中国人最传统的交流方式,除了当面的语言沟通,我认为书信交流是最朴素的,也是最有效果的。我们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微信,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爱人、朋友,都是以书信的形式交流。中国也有很多有名的信,比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


小编选了一封姜晓勇写给学生的公开信,以飨读者。


需要前期的关注,快乐与人格


尊敬的各位师长、家长朋友,亲爱的各位同学:


我一直认为: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快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为重要。


什么是生命快乐呢?《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与生活有三种境界:一是了解学习知识叫知之;二是爱好学习愿意钻研叫好之;三是快乐学习,乐在其中,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完成自己的开发,这叫乐之,也是我们所有人都企昐的教育的至境。


一个人在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同时完成了自我认识与自我潜能的开发,我们今天离这种境界到底有多大差距呢?


现在很多孩子是为“有意义”而学习,不是为“有意思”而学习。


唐诗宋词有一些是为“有意义”而写出来的,而更多则是为“有意思”写出的呀。


一个孩子有意义的事和有意思的事一定要均衡的,如果意义大于意思,一定是被动的学习。


为什么现在孩子满腹怨气,因为学习大于一切——而当学习大于一切,这个人自我人格及与人交往也就都变得不重要了。


一直都期待我们的学生能拥有朴素、健康的人格,能天真、友善地对世界保持着好奇的态度。要想达到这样的教育境界,就要拥有情感表达能力和艺术、体育表达能力,就要学会阅读。我不止一次强调过,一个人的阅读经历就是他精神人格发展史。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析,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百分之五十,成为最主要五个致病、致残和致死的原因之一,而在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三千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人格教育,挫折教育,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刻不容缓。


孔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第一部分“入则孝,出则悌”说的是中国人最基本伦理关系即家庭教育;第二部分“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社会教育,就是言语谨慎,笃诚守信,博爱大众,亲近仁义道德;第三部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才是学校书本教育。我们现在过分强调了第三部分,而忽视了社会和家庭教育,致使学生自我中心地位越来越突出。


一个孩子怎样认识自己,怎样认识别人,比他认识知识,算对一道题更为重要。


为什么现在孩子不快乐,因为有好多自我中心的孩子会觉得给予他的一切都是本分,不给他的一切是亏欠。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能够懂得给予他们的一切是情分,不给他的才是本分,他们才会懂得感恩,真正悟出什么叫感恩戴德。


现在的家长存在着对孩子过分关心、过多呵护、过高期望、过度保护的严重问题,把一切都承担起来,根本没有让孩子体验生活艰辛的机会啊,学习大于一切,唯我独尊,尤其是独生子女更为严重。


自我中心的孩子必将眼高手低,缺少做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的标准。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给予孩子一种“可能性”,比给他“确切性”更为重要。


现在,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初中教育高中化,高中教育大学化,拔苗助长,贻害无穷


浙江大学已率先不招奥数学生,因为浙江大学发现奥数尖子学生入学后思想怠懈,不肯吃苦。是他们不吃苦、不钻研吗?不!是他们在小的时候吃太多的苦,以至于怕再吃苦。


我们究竟是往那条路上引导我们的孩子呢?长期这样,我们培养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将变成草莓族——外表光彩鲜艳,内心苍白无力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诗豪刘禹锡的著名诗句,他认为春不用伤,秋不必悲,他对生活的态度,他的生命样态值得我们学习。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不如意的事情,甚至挫折和坎坷,应该坦然地面对它,不必太介意,要把挫折、失败看作人生历程的宝贵财富。这方面我们要好好学习苏东坡,一生三次被贬,却拥有如此乐观的人生态度。


现在我们孩子在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上毫无承受力而言,更谈不上笑对挫败了。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一生中记住“恕”字内涵,如心为恕,就是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体贴别人,就什么事件都想通了;要让自己的心平静和松弛下来。


松弛也是一种保养,尤其是对学习优秀的学生所谓的尖子生、所谓的学霸,你的意志很坚强,但是我希望你心灵柔软一些,不要心绷得过紧,你可用坚强意志面对世界难题,但你要用柔软的心灵去感知美、感知爱、感知慈悲,如果只剩下剑拔弩张,那还何谈幸福啊。


我不赞成凡事追求完美,这背后代价太大了。真实的生命能没毛病吗?亲爱的家长、老师,千万不要给你的孩子和学生过多地施压,过高的期望,一点毛病没有的人有真性情吗?一个人能坦率而真诚地活着,比时刻紧绷的完美要好太多。


谁对世界宽容谁就会得到真爱,宽容就是认识世界的方式和眼光。


你心中装着什么,你眼中就见到什么。当抱怨成为习惯的时候,抱怨已经不需要抱怨的理由。


快乐与人格才是教育的魅力,教育最大的魅力是让每个学生拥有希望。这个希望有许多内涵,其中最重要是人格养成。人生不能决定自己的长度,但是一定能决定自己的宽度。文化能够对人成全,文明一定是对野蛮的否定与改造。


儒家教会我们处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家教会我们处理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佛家教会我们处理人与心灵、自我的关系。


人在多大程度上看清自己,看清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心路历程和悟性过程,所以才有无知者无畏呀。儒家是君子一日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这三件事也正是你必须要反思的:你对你的职业学习忠诚了吗?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你讲究诚信了吗?你懂得学习是自己事的真正内涵了吗?你一心想选择,但你必须要知道选择的内涵是责任。没有诚实守信怎么能有友谊和宽容,怎么能有二人为仁。最后还要叩问自己,我们生命历程是否通过学习完成了成长?


这就是职业角色、伦理角色、生命角色,如果你每天对三个角色进行反思,并且都进入角色,那你就对得起社会和别人,也对得起自己了。


我希望我的学生学习要快乐,一生都快乐。要想快乐幸福就一定不要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注重养成健康独立的人格。这将是你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20164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