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球时代,让我们习惯坐过山车】

 浮生若梦今 2016-06-20



总决赛前六场,没有一场的分差低于10分,勇士3-1被追到打“抢七”。


现在的总决赛不好看了吗?或许我们得习惯,在这个球风剧烈变革的时代,小球统治下的总决赛就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


勇士赢骑士3场,总胜分达到59分,平均19.6分;骑士赢勇士3场,也是总胜分59,平均19.6。这说明双方的总得分最后相等,的确,勇士和骑士以610-610战平。


这是一种另类的均衡。


大中锋时代

寸土必争的时代已经过去

过去,我们眼里旗鼓相当的系列赛,得分低,比分接近,每一场都看得喘不过气来。比如中国人从电视上第一次看到的总决赛直播,1994年纽约和火箭打满7场,单场得分最高的一方是第三场火箭客场得93分,平均每场分差6.14分,双方7场的平均得分之比是86.1-86.9,纽约还略高。


那是一个以奥拉朱旺和尤因为核心的大中锋时代,20多年过去,恍若隔世。


事实上,此后中国球迷再也没有亲眼见过比这更像绞肉机的总决赛。从1994年NBA进入中国球迷的视野至今,总决赛只有4次打成4-3,却有3次打成4-0,另有6次打成4-1。这组对比说明,最近23年的总决赛,有10次在6场内解决战斗,占43.5%,这是最常见的结果;5场总决赛占26.1%,超过1/4;横扫占13.0%;打成7场的占17.4%。这样的对比无法为“阴谋论”提供佐证。


并不是比分低,防守强大,场面就好看。在2005年马刺和活塞的7场大战中,只出现过一次上百的得分——在第四场活塞队得了102分。那次总决赛出现了一个“60+”,4个“70+”,3个“80+”,6个“90+”。如此多的低得分,却在前四场先后产生了15、21、17和31四个大分差,尽管最后三场双方调整到位,表现非常接近,分差只有1、9和7分,但前四场直接造成这次总决赛创下收视率历史新低。


2010年湖人与绿军的那7场有可能是1994年以来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决战:前四场你来我往渐入佳境,分差从13变成9、7和7,天王山之役湖人输了6分,然后回到主场大胜绿军22分,抢七战胜了4分。这一轮有巨星的个人英雄表演,有“三巨头”的团队发挥,有2-3以后的逆转,全部7战荡气回肠。


帕特-莱利前瞻的小球

弱化大中锋才是精髓

但从那以后,热火“三巨头”登场,詹姆斯连续6次霸占东部冠军舞台,所谓的“小球”(small ball)渐露端倪。很少有人将热火队定义为小球,因为和当时对小球的主流定义不太符合,他们太强调防守,节奏又慢。人们普遍把德安东尼的太阳队、老尼尔森的小牛队看作小球的代表,节奏快、得分高、防守弱,观赏性强,但并不认为他们有朝一日能统治NBA。


事实上热火队打的就是小球,到今天有了格林,所谓的小球特征才凸显为对大中锋的弱化,所谓的快节奏、大数量级的三分球只是它的部分属性。回看热火四战总决赛,斯波教练的攻防体系是以帕特-莱利的思想为基础,正是他在30多年前率先前瞻了小球的未来,只不过当时没有“小球”这一说法。莱利的思想并不强调节奏和三分球,其核心是位置模糊化,内线两个位置的移动能力。科尔上任两年,与前任马克-杰克逊最大的区别就是弱化大中锋的内线战术,“水花兄弟”的三分能力早就存在,他只不过将外线三分、快节奏(得自亚利桑那大学队和太阳队经验)与莱利的思想结合。


在骑士队,特里斯坦-汤普森与勒福都有高度,但他们打的也是小球,这一点在遭遇勇士后,第三场开始表现明显:勒福与特汤的挡拆换防质量明显提高,这直接造成两届MVP库里的投篮效率下降。废弃大中锋莫兹戈夫,是泰伦-卢与前任布拉特的最大区别,这一举措是对骑士小球的强化,其中詹姆斯起了身先士卒的作用。


詹姆斯的小球经验正是来自热火,他们没有优秀的大中锋,詹姆斯必须去打4号位,而这并不是他擅长的位置。这次总决赛,卢指导甚至尝试过让他打大中锋位置,配以杰弗森打4,并不成功,后来就放弃了,因为詹姆斯并不具备打5的经验和技术。但他们最成功的阵容,已经定型为特汤打5,詹姆斯打4。


2013年热火大战马刺7场,因热火小球风格的出现,比分较当初马刺打活塞已经明显提升,7场球出现了7个“100+”的得分,平均得分是97.0-97.7。热火队第二场大胜马刺19分,第三场输给马刺37分,第四场胜出16分,第五场输10分,直到最后两战,两队分差是3分和7分。显然,小球的介入,让那年的总决赛已经出现“互花”。


小球的不确定性

三分球比重加大、失误和攻守转换倍增

今年两支打小球的队伍拼杀到现在,三分球是非常明显的特征,骑士在前三轮创造过单场25个三分的纪录,勇士则创造了17个三分的总决赛纪录,他们的6场总决赛有3场命中15个以上的三分。勇士队投进79个三分,占全部进球的36.4%,超过1/3,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骑士进了50个三分球,但出手达到145次,只是在勇士的防守下,命中率明显降低。双方出手三分球的数量,占全部出手的36.0%,都体现了对外线火力的依赖。


三分球如此大的比重,让比赛结果充满不确定性,这在西部决赛已经体现。事实上,从去年火箭对快船,到今年勇士对雷霆以及总决赛,两次季后赛出现三次1-3打成3-3,和小球越来越依赖外线火力有关。


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外线火力的无限增强,使防守重心外扩,过去谨慎使用的挡拆换防成了基本套路,对大个子的移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到这一层次的比赛,后卫的失误控制非常重要,但随着小球风格对外线防守的要求提高,使现在超级明星库里和詹姆斯都出现过大量的失误。前6场球,勇士出现86次失误,骑士82次,而在活塞大战马刺那一年,活塞7场球只失误61次,像比卢普斯这种拥有极高“助攻失误比”的控卫,如今很难见到。


如今正处于传统风格向小球风格的剧烈变革期,这一风格尚未定型,接下来更多的球队会模仿勇士的打法,让小球风格越来越细化(骑士就是一种);而在防守方面,各队都在积极研究破解勇士之法,反过来又会刺激勇士进一步改变自我。所以,在变革期,大起大落也是常态。


我们要习惯小球时代坐“过山车”,努力去适应和接受新事物,而不是固步自封,停留在对传统风格的留恋中刻舟求剑。而在大起大落的场面中茫然若失,转而迷信“阴谋论”,只能被时代淘汰,最终远离篮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