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西周时期的中国人,已经广泛将玛瑙作为饰物,这不仅有文字记载,而且有出土实物作为证据。现在我们能看见的西周玛瑙,主要是一些直管状的珠子,加工已经十分精细。 常被玩家挂在嘴边的“西玛”,指的就是西周时期的这种玛瑙珠子。西周玛瑙以红色为主,历经数千年而不腐。 玛瑙·由来 中国古籍中记载,玛瑙来自西方,可见的文献有三国曹丕的《玛瑙赋》等。古代中国人所称的西方,其实就是现在的印度。唐僧西天取经,去的也是印度,而不是现在地理学上的西方。 现代地理学的西方,如果以中国为坐标的话,应该直接就往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去了,差得就远了。由此推测,古代中国的玛瑙,最开始可能是从印度传入。在许多佛经典籍中,玛瑙也是佛家七宝之一。这些也佐证了玛瑙作为宝物在印度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 汉代以来的中国官方历史文献,多有周边邻国呈贡宝物的详细记载。其中,常见的除了有玳瑁、珍珠、龙涎香、降真香、迦南香这些珍奇外,另一种出现频率最多的宝物就是玛瑙了。 《圣经》中关于玛瑙又有些什么说法呢?读过《圣经》的人都知道有个圣城叫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城墙,就是大家熟知的哭墙,是朝圣者必去的地方。 根据圣经《启示录》记载,耶路撒冷城墙的基座用了十二种宝石修砌,其中一种宝石就是红玛瑙。而在旧约《出埃及记》中,玛瑙被视为是“火之石”,也有关于主将玛瑙赠予摩西和佩伦佩戴的描述。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中华诗词,其中有多少与玛瑙相关的作品,古代诗人是怎样写玛瑙、用“玛瑙”的?出于一种好奇,我利用互联网在《中华诗词鉴赏》进行一次搜索。 从搜索结果看:含有“玛瑙”一词的作品共有78首,其中《全宋诗》里最多,有29首。依次是:明诗《列朝诗集》有16首,《全唐诗》有10首,《全宋词》有7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7首,《清诗汇》有6首,《全元曲-散曲》有3首,《元诗别裁集》有1首。诗坛浩瀚,无际无涯,当然有很多查不到处,这里只能窥见一斑。在这些作品中,大致可以看到三种类型:
玛瑙制品入诗 最早见于南北朝诗的是“带嚼子的马笼头”,文言叫作“勒”。 “玉羁玛瑙勒,金络珊瑚鞭。” “白玉镂衢鞍,黄金玛瑙勒。” “尘飞玛瑙勒,酒映砗磲杯。” “朝驱玛瑙勒。夕衔熊耳杯。” 我以为这个“玛瑙勒”不是用玛瑙做的笼头或嚼子而是镶嵌在笼头上的玛瑙饰品。这种东西在唐以后的诗词中就不见了。 第二 写“玛瑙”山坡寺院 《全唐诗》中方干的《赠玛瑙山禅者》,主要是赠人;而写玛瑙山寺的作品集中见于《全宋诗》。其中又以写玛瑙坡的居多。如释智圆的《玛瑙坡即事》、《玛瑙坡四咏》、《玛瑙院居戏题三首》、《孤山诗二首》等。 白傅湖西玛瑙坡,轩窗萧酒瀁烟波。 讲余终日焚香坐,毁誉荣枯奈我何。 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高僧,他栖身的玛瑙院就在杭州西湖附近孤山的玛瑙坡上。“玛瑙坡前住,清幽绝世缘。湖澄秋夜月,山碧晚晴天。”诗人对玛瑙坡情有独钟。“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 第三 以玛瑙喻物的作品 以彼物比此物的广义比喻是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法。古诗中用“玛瑙”作比喻的作品,不乏其例。有形容云的,如: “云开玛瑙叶。水净琉璃波。” “浮云舒五色。玛瑙应霜天。” “石液玻璃碧,云根玛瑙殷。” 有刻画山的 九峰复九折,一折殊一峰。 方割紫玛瑙,圆擢青芙蓉。 有咏花的 浅淡胭脂经雨洗,剪裁玛瑙如云薄。 有借酒开怀的 衔云酒杯赤玛瑙,照日食螺紫琉璃。 老仙醉弄铁笛来,琼花起作回风杯。 玛瑙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玛瑙街,让更多人知晓玛瑙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