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 | 当前中国社会对舞蹈的认知调查(上)

 阿里山图书馆 2016-06-20

中国的艺术向来都最强调生活浸透下的现实修为与心性养成,这理应成为在这个浮躁而悸动时代身体修行的文化根基。

编者按
一直以来,身体之于我们都是最熟悉而陌生的存在。每天,我们奔波穿行于茫茫的都市之中,高、矮、胖、瘦,步履匆匆或者悠哉游哉,形形色色的身体叙述着形形色色的故事。其实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舞者,只不过在传统中国社会的认知中,我们并不习惯用身体表达,至于身体的舞蹈,早已成了最熟悉而陌生的存在。

近些年来,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驱动了人们对于更高层次精神追求的向往,伴随着各地大大小小剧场的兴起和剧场文化的普及,舞蹈艺术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另一方面,“广场舞”和“广场舞大妈”早已成为了社会问题;《舞林争霸》《舞出我人生》《中国好舞蹈》等舞蹈选秀类节目你方跳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各类舞蹈培训机构和健身房中的流行舞蹈教室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门庭若市??小众的舞蹈成为了大众的娱乐,我们不再羞于用身体表达。
当进入剧院欣赏舞蹈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品质的生活方式,电视屏幕前的观众和广场上的舞者重新发现了舞蹈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表达方式的优越性,这一切重塑了我们对于舞蹈怎样的认知,本刊发起了“当下中国社会对舞蹈的认知调查”,总共收集了2030份有效问卷数据,试图通过数据的呈现与分析,同时结合其他机构的相关数据,以揭示当下社会对于舞蹈的基本认知以及舞蹈在大众社会的真实境遇

样本构成
1.性别: 绝大多数为女性, 占82.26%,男性占17.74%。
2.年龄: 绝大多数为青年人。其中,25岁以下占47.86%,25岁至35岁占29.87%,35岁至55岁占18.73%,55岁以上占3.55%。

3.平均月收入: 近一半受访者(47.56%)的收入在3000元以下,3000元至5000元占32.33%,5000元至8000元占11.48%,8000元以上占8.63%。

4.居住地: 北京、上海、广州占19.37%,其他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占41.1%,地级市及以下占39.53%。

5.受教育程度: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中,有10.74%的受访者接受过研究生及以上教育,接受过本科教育的占52.49%,接受过专科教育的占21.93%,14.83%为高中及以下学历。

6.是否从事舞蹈或文艺类工作:52.98%的受访者从事舞蹈/文艺相关工作,47.02%从事其他工作。

7.对舞蹈的了解程度:67.82%的受访者接受过正规的舞蹈训练,比较了解;19.71%关注过舞蹈,有一定的程度的认识和了解;7.24%有过舞蹈相关的身体体验,很喜欢;只有5.22%的受访者几乎未接触/关注过舞蹈,了解不多。

大家眼中的“舞蹈”

1舞蹈传播途径
         
           (图1)
在大多数的受访者看来,舞蹈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身体行为表现方式。因此,他们会选择学校或舞蹈团的课程或者考级、培训类舞蹈班进行专业的学习和训练,这两个选项的选中率分别为73.29%和44.46%。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专业舞蹈所规定和塑造身体认知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因为本次调查中有67.82%受访者接受过正规的舞蹈训练,比较了解舞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一选项的数据呈现。当我们对另外147份“有过一定身体体验”和106份“对舞蹈了解不多,谈不上喜欢不喜欢”的小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时就会发现,对这部分人群来说 ,电视、网络、公园、广场以及健身会所才是最触手可及的舞蹈接触方式。

网络和电视成为人们观看舞蹈最为重要的媒介,选中率分别为86.10%、83.34%(电视舞蹈综艺节目)和83.34%(电视晚会中的舞蹈),越是没有接受过舞蹈专业训练、对舞蹈了解不多的人,对于舞蹈的认识越容易受到电视媒体的影响。相对而言,人们对于需要自己花钱进入剧场来一次与舞蹈亲密接触的兴趣与可能,要远远低于免费在视频网站上寻找清晰度很可能极度不佳的视频,或者是舒服地躺在沙发上看那些早已预设好了故事情节和不断有料点爆出的舞蹈综艺节目的兴趣与可能。即使是对于67.82%的那部分接受过舞蹈专业训练的受访者而言,进入剧院观看舞蹈也绝非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属于大家的舞蹈
本次调查共列出了16个舞蹈,让大家从中选择自己知道的舞蹈作品。依据数据显示,大家认知度最高的舞蹈作品依旧是《天鹅湖》,事实上,任何团体、任何版本的《天鹅湖》在中国任何一个省/市的演出,上座率达到90%或者90%以上都是常有的事情。紧随其后的是《千手观音》,就选中率来看,与《天鹅湖》不相上下。可以说,张继钢发现、运用、变化细节的天才创造出的富有东方气质和韵味的“观音”与高贵典雅的“白天鹅”成为了本次调查中中西舞蹈形象的代言人。

此外,于“八亿人民八个戏”时期产生的“一红一白”——《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这两部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早已超越了当初的政治使命,依旧在当代中国用西方的芭蕾足尖艺术诉说着革命的现实激越与红色的经典浪漫,构成了几代中国人的时代记忆。杨丽萍的《雀之灵》和《云南映象》分列第四和第六,这无疑也是民间舞蹈完全具备在当代语境下实现自身本土生存与发展的有力证明。

还有一些在专业领域内被界定为“经典”的舞蹈作品的认知率较低,比如只有44.98%的人知道西方浪漫芭蕾代表之作《吉赛尔》,而《丝路花雨》作为业内引以为傲的新时期以来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舞剧作品,认知度只有39.97%。(别忘了本次受访者中有67.82%的人是接受过正规的舞蹈训练,比较了解舞蹈!)

多少年来,中国大众对于舞蹈的第一印象和总体认知仍然一直停留在《天鹅湖》上。

“据不完全统计,京沪每年演出百场左右芭蕾舞,其中80%是《天鹅湖》,2013年末,从圣诞到元旦期间,上海有7个不同的国外芭蕾舞团演出《天鹅湖》,而看芭蕾只认《天鹅湖》的现象在二三线城市更为突出”(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13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目前看来,大家对舞蹈作品的认知度严重不足,我们不仅没有创作出足够数量的优秀舞蹈作品深入人心,而且舞蹈基本知识在社会的普及程度普遍较低。

当我们将受访者的年龄与对作品的认知程度对比分析时会发现,虽然不同年龄层的受访者对同一作品的认知程度会略有不同,但并没有出现非常大的数值逆差,这说明优秀的舞蹈作品总是可以跨越任何年龄、阶层、性别的界限而有着异时异地的力量

总体来看,25岁至35岁之间的受访者对同一舞蹈作品的认知程度要普遍高于25岁以下的受访者,而35岁以下的年轻受访者对同一舞蹈作品的认知程度又要普遍高于35岁至55岁之间的受访者。这部分“80后”的观众群体生长于改革开放之后,他们见多识广,大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以及追求有品质的生活,正逐渐成为舞蹈面向的主要受众群体。

属于大家的舞蹈家
杨丽萍的“孔雀效应”:
作为当代中国最具个性的舞蹈家,杨丽萍在本次调查中的认知率高达97.39%,成为人气最高的舞蹈家。从《雀之灵》到《云南映象》,一直以来,杨丽萍的作品都是叫好又叫座(在本次调查中,这两部作品的认知率分别为79.55%和64.66%)。即使到了《孔雀》,纵然有评论批评杨丽萍的一成不变和再难出新,但不可否认的是,杨丽萍依旧是当代中国唯一一个个人风格如此鲜明的舞蹈家,她在舞蹈中从原有语境中抽象而出所塑造的“孔雀”形象,已经成为了大家对“孔雀舞”认知的审美定势。

并且,作为一名怀揣着艺术梦想的舞者,杨丽萍还将自己的舞蹈跳出了剧场之外,缔造了自己以舞蹈为核心的孔雀商业王国2003年,趁着《云南映象》大热,杨丽萍成立了云南映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经过一系列资产重组,公司改名为杨丽萍文化传播公司。2012年10月,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向杨丽萍文化传播公司投资3000万元,并推动杨丽萍文化传播公司走向资本市场。

杨丽萍的经验启发我们,最为朴素的民间舞蹈依旧可以在现代的剧场空间动情诉说最为真切的乡土召唤,民族艺术的语言完全可以编织进入当代生活而毫无违和感。云南深山中的孔雀挥一挥翅膀,带动的是整个舞蹈产业的“蝴蝶效应”,

试问除了杨丽萍,当代中国还有谁能让舞蹈产生这样的艺术影响力乃至社会影响力?

老一辈舞蹈家的渐行渐远:
不同于对于舞蹈作品的认知可以跨越年龄的限制和影响,不同年龄层的受访者在对舞蹈家的认知程度上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差别,这一差别尤其体现在对老一辈舞蹈家的认知程度上。从数据的显示来看,除了陈爱莲因为至今依旧活跃在舞台上而在各个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中都拥有较高的认知度外,另外五位老一辈舞蹈家因为淡出了舞台,也就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并且受访者对他(她)们的认知度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依年龄的从大到小而逐渐递减的趋势。

舞蹈是用生命表现生命,作为最高级的艺术形式,舞者的身体是最动人有也最有力的言说工具,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舞蹈的现在进行时决定了舞者的舞台艺术生命只存在于幕启幕落、灯开灯合之间,最为短暂。好的舞蹈作品可以一直流传下去而常演常新,然而即便是再优秀的表演者,一旦身体条件不允许,往往只能因为舞台生命的终结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就是属于这门最高级艺术最为残酷的真实,而如何不断保有和持续发散优秀舞蹈家的艺术影响力则应当成为不断讨论和延续下去的话题。

大家熟悉的舞蹈家:
依据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认知度排名在前14位(2/3)的舞蹈家大都活跃于当下的舞台一线,并且一般而言,舞台表演的年限越长,大众的认知度越高,如陈爱莲和黄豆豆,都有着较高的人气值。

当然,根据上文中对“观看舞蹈途径”的数据分析,在如今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正是由于公众对这些舞蹈家的认知和了解更多的还是来源于电视、网络,因此,媒体如何向公众介绍某个舞蹈家以及宣传手段的高下、力度的强弱,舞蹈家是否擅长通过媒体进行自我形象的塑造,这些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对其的认知度。比如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对金星的认知度高达89.55%,仅次于杨丽萍,这恐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在《舞林争霸》中极具个性的泼辣点评所塑造的“毒舌评委”形象,但究竟这当中有多少人了解金星的现代舞,我们不得而知。另外,像唐诗逸、朱洁静、邰丽华、刘福洋、李德戈景等都拥有较高的认知度,大约也都同她(他)们近年来较高的出镜率有关。而作为中国舞剧舞台常青树的山翀和中芭的当家花旦朱妍,虽然在业届有着很高的声誉,但由于她们的舞蹈表演活动与广泛的社会大众层面鲜有联系,并且没有进入媒体的关注之中,因而大家对她们的认知度比较低。

大家需要的舞蹈
大家喜欢的舞蹈:
有1662位受访者认为自己喜欢的舞蹈应当“舞段优美”,这一选项的选中率高达81.92%。此外,“技术技巧高超”是某一舞蹈作品是否受到喜爱的第三重要的要素,选中率达62.94%,而是否“富有节奏感与爆发力”为第四重要,选中率达51.16%。正是因为舞蹈以人的身体为表现工具,使得舞蹈形式本身有着特殊的内涵和韵味而成为一种更加难以言传的“有意味的形式”,感受、欣赏身体的美和能量成为大家接受舞蹈最基本以及最重要的审美期待。

此外,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依旧表现出了浓重的“故事情节”,有69.8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喜欢“情节动人,引人入胜”的舞蹈,这一要素的重要性仅次于“舞段优美”。事实上,观众对于看故事的深厚兴趣不仅体现在舞蹈(舞剧)上,在歌剧中的情况也是一样。“尽管业内评价一部歌剧成败的重要标准是它的音乐质量,然而决定一部歌剧票房的重要因素往往是剧情。依据Operabase网站综合700多家歌剧院演出信息评选出来的2012年至2013演出季全球上演次数最多的十大歌剧,其中有五部改编自文学名著,另外五部虽非名家名作,但都情节曲折,有着特别能够抓住人心的泪点。当然这十部歌剧的音乐部分也都是十分精炼和隽永,但至少可以找出50部以上在音乐上与它们不相上下的歌剧作品,这十部作品之所以最受欢迎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戏剧性和音乐性的完美统一”。(张佳林《剧情成为决定歌剧票房的重要因素》《国家大剧院》2014.6)由此看来,舞剧的编剧和导演们若想在票房上火一把,还真得打破长期以来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思维定势,着实在戏剧性上下一番功夫。

大家喜欢跳的舞种类型: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罗列出了12个不同类型的舞蹈,让受访者从中选择自己有意/正在学习,或者有意让孩子学习的舞蹈种类。数据显示,“古典舞”和“民间舞”最受欢迎,选中率分别为66.98%和62%,其次是芭蕾、现代舞和爵士。目前舞蹈培训市场较火爆的少儿考级舞蹈以及流行舞蹈如瑜伽、街舞、肚皮舞、普拉提等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受欢迎,而近年来的社会问题——广场舞成为大家学习意愿最低的舞种,选中率仅为5.17%。进一步分析受访者对舞蹈的了解程度以及不同年龄层次对其选择的影响,我们发现,大家的选择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通过调查发现,即使是对广场舞最可能的受众群体——广场大妈/大爷,年龄55岁以上的受访者来说,学习广场舞也绝非他们条件允许情况下最可能的选择。而对于任何年龄层次、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对舞蹈认知程度的受访者而言,都最钟爱古典舞和民间舞这两个有着本土文化基因的舞蹈种类换言之,

通过身体来感受和传承民族文化是社会大众普遍的“集体无意识”。
舞蹈作为艺术之母,身体的手舞足蹈本是人类天生的技能,其实近年来广场舞和各种健身房、培训机构中流行舞蹈的如火如荼也正说明了在当代中国,舞蹈并没有被现代化的文明进程所遗忘,而一直都被人们需要。只是当下社会的普遍流行并不能说明广场舞和流行舞的绝对被需要以及存在的绝对合理性,因为即使是跳广场舞的大妈,实际也很有可能是在没有更多选择情况下的被选择。毕竟在目前来看,广场舞的准入门槛最低,对学习条件的要求也最低,流行舞蹈其次,而

“古典舞”和“民间舞”则一直都在专业的圈子里向着高、精、尖的方向激流勇进,并没有建立起针对不同受众的有层级的舞蹈教材体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渐行渐远。

当下的这种业余舞蹈专业化以及面向大众的舞蹈教育缺失的现象在本次调查中也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


(图12)

其实,无论是民间舞脚踏着沃土的坚实,还是古典礼乐“以致鬼神祗、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悦远人,以作动物”的功利诉求,中国的艺术向来都最强调生活浸透下的现实修为与心性养成,这理应成为在这个浮躁而悸动时代身体修行的文化根基由此看来,无论是对古典舞还是民间舞的未来发展来说,唯有“落地”,才最为安心。(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