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守望黎明151 2016-06-21

 文︱冯相军 

四十不惑。按说,到了这个年纪,有些事情该看的很淡了,比如必须要在商场上做的风生水起,必须要在仕途上混得飞黄腾达,虽然这些看的见的东西在世俗社会依然会被人以成功的标签贴在自己人生的铭牌上,藉以感受幸福和获得尊严,但是,也正因此,生活才有了沉重的负累,人心才感到深切的疲倦。 

年轻时,我们将考上一所好大学看作出息,将拥有一份好工作视为幸福。那时的理想,不想现在,在欲望的膨胀下愈发狂妄,房子嫌小,车子嫌孬,票子嫌少,地位嫌低,幸福感在与他人的攀比中被侵蚀的只剩下行尸走肉般的一具枯骨。若不是,便不会漠视自己幸福的存在,便不会在逢年过节聚会上将开上豪车的老板或当上大官的同学奉为座上宾,放任其引领自己的理想在日渐消退的青春激情和渐已燃尽的生命烈火中艰难前行。别人房顶飘扬的旗帜,鲜艳,动人,但高高的围墙,阻止了自己的脚步,除了目光的仰望,或还有一丝失落,一片惆怅。

物化了的幸福,已然失却了人本的意义,我们所谓的理由,或在于大家都是如此,自己何必特立独行?我想到一个场景。几十年前大家都住在筒子楼里,面积很小,人口很多,条件也都是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在走廊做饭,谁家吃的饺子谁家吃的米饭谁都瞒不了谁,孩子们串门吃饭,邻里们笑脸相迎,那份简单的幸福似乎可以让人超满足。直到有一天,邻居们挨个儿离开了,住进了宽敞的楼房,而自己,人口未增加,面积未减少,条件未改变,可先前那份简单的幸福,随着邻居们的离开不知躲到了哪里。在前人看来,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结果,在当下看来,是“相对被剥夺感”的加剧,世俗的说法,是攀比,驱逐了幸福。

当幸福定位于自己不能比别人过的差的界线上,人生便永远处于逆风状态,在欲望的鞭笞下不得不奋力前行。为了做的更出色,为了混的更上位,要筹画谋篇,要设法布局,要在法律确定的规则上寻找利于自己目标实现的突破口,要在社会道德标榜的框架下编织利于自己事业发展的关系网,要在利与义之间进行良心取舍,要在正与邪之间进行是非权衡,而这,注定要付出别人更多的心血,流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牺牲比别人更多的团圆,丧失比别人更大的自我。永远有人走在自己前头。永远有人比自己有钱比自己有权,永远有人比自己过的殷实比自己活的潇洒。信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得不用扬鞭自奋蹄,追求比别人更优越的幸福满足,就得苟且地活着,让位于欲望的嚣张。

我羡慕那个跟打扫公厕的外公一起住在公厕的小女孩。当面对想不想住的更好吃的更好的提问的时候,这个住在公厕吃着剩饭的小女孩竟然天真地回答“我现在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啊”!与之相比,我为自己曾经的迷离感到羞愧。我为自己曾经在这样的迷离下放任欲望随波逐流感到悔恨。有人说,小时候,幸福是一件玩具,得到了就幸福;长大了,幸福是一个目标,实现了就幸福;现在,幸福是一种心态,领悟了就幸福。我相信,人之所以自感不幸,一小半源于简单生存的压力,一大半源于苟且活着的攀比。

灵魂早已被世俗侵蚀的锈迹斑斑。目光早已被现实折磨的迷雾茫茫。闲看花间蝴蝶翩翩,人已沉沦,再无闲情逸致去书写唯美的文字;漫观河畔杨柳依依,我自堕落,再无聊赖雅兴去吟诵韵美的诗行。我想,即便有一个清新脱俗的女子袅袅而过,我的心里,也激不起春心萌动的微波涟漪。不是不懂风情,而是被生活改变了,感觉曼妙女子在物化了的优雅背后,其敏锐而坚定的目光,若划破天空的犀利闪电——却未必聚焦在诗和远方。 

人处市而心在野。身在忙碌,心在浮躁,除却财富的积累和功名的显耀,终究不知道拥有之后又能如何。斜阳映照,渔歌唱晚,为了前程和梦想疲于奔命的过客,有谁知道那一艘破渔船旁边的沙滩上眯着眼睛沐着海风晒着夕阳的老渔翁的情怀?平常日子,不能平常对待,谁能说,那个画面,在那里,不是诗意的人生华章?

贪恋太多,心灵将不堪重负,即便有放飞的梦想,也要被现实的欲望拖累的支离破碎。红尘中拥一种安宁,勿令精神沉沦;内心处留一种情怀,别让世俗玷污。人生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繁芜世界,琐碎人间,若想为此而活,唯有使自己时刻保持灵魂的丰满和欲望的清瘦。

与己无欲,与人无求,生活淡泊,岁月静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