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陈树屏两边讨好解纷争 人物简介:陈树屏(1862-1923),号戒庵,安微望江县凉泉乡人。二十九岁中举,三十岁中进士,被朝廷授翰林院庶吉士。先后选授广西融县、湖北罗田、随州、江夏(今武昌)知县。后任湖北布政司和提学使司总务科长等职,请授中议大夫三品衔。辛亥革命胜利后,陈寓居上海。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如果能像一条“变色龙”那样,根据环境和对象的不同特点,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言行,那么,就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 陈树屏任江夏知县时,一天在黄鹤楼邀请总督张之洞、巡抚谭继洵及其他官员。大家分职位坐定,陈树屏站起来说道:“督抚大人、抚军大人、各位大人,蒙各位特别是督抚大人错爱,忝列江夏县,不胜荣幸。今略备薄酒,以谢抬爱!” 客人们自然七嘴八舌照例向作东者客气几句。随后,客人们一边欣赏着黄鹤楼下的美妙景色,一边把酒谈笑。清风拂面而来,裹挟着花的芬芳;远处的长江风景秀丽,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粼粼的波光,江面上也帆来帆去。大家兴致高涨,宴席气氛非常融洽。 酒过三寻,菜过五味,客人们的话自然多起来。不知是谁,冷不丁提出来:“你们看这江水浩浩荡荡,气势宏大,江面到底有多宽啊?” 随之,大家讨论起来。张之洞与谭继洵平时表面上还和得来,心里却谁也不服谁。两个人很快就因为这件事情针锋相对起来。 谭继洵清清嗓子,首先说:“我曾经在一本书里看到过有关长江的记载,江面是五里三分宽。” 接着张之洞头摇得似拨郎鼓,说:“不对,我记得很清楚,怎么会是五里三分呢?书上明明写的是七里三分!你说得那么窄,江水怎么会有这样大的气势呢?” 谭继洵见对方和自己又是意见相左,而且明摆着说自己引用有误,一时觉得面子下不来,就梗着脖子与对方争执起来,两个人闹得脸红脖子粗。 宴席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陈树屏知道二人纯是借题发挥,便对二人这样闹很是不满,也有些看不起。他知道两个人是互相拆台,借题发挥。因为这个问题本来就是说不清楚的,即使说清楚了也没有多大意义。他既怕这二人扫了众人的兴,又怕二人下不了台,于是灵机一动,从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辞谦虚地说: “江面水涨时就宽到七里三分,而落潮时便是五里三分。香帅是指涨潮而言,而中丞大人是指落潮而言。两位大人着眼不同,都没有说错,这有何可怀疑的呢!” 张谭二人本是信口胡说,正争辩得下不了台,听了陈树屏这样的妙解和有趣的圆场,自然无话可说。于是众人一起拍掌大笑,争论便不了了之。对陈树屏也更是刮目相看了。不久张之洞便上言朝廷把陈树屏升至知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