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家思想中有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满招损,谦受益”、“天道忌盈,卦终未济”,这一思想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方式影响极大,它告诫人们处世要抱着“致虚守静”的态度,在事业上不要过度好强,在功业上也不可追求绝对的完美,这样才能明哲保身,才不致招来外患。
道家是以虚无为本,认为天地之间都是空虚状态,但是这种空虚却是无穷无尽的,万物就是从这种空虚中产生的。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如长保。”这跟俗话所说“老实常存”的做人哲学完全相同,可见“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就会招致灾祸。
从另一个意义来讲,功业不求满盈,留有余地,也是一种处世方法,比如对于置钱财置家业,求多求尽,而成为守财奴;对于功名地位,求高求上,不知急流勇退,不知预先留几分余地才会安全,那么正应了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历史教训就会再现。
“钱,有时不是什么好东西!”对于这一点,江南巨富沈万三是在他60岁那年才悟出的。在“商圣"的行列中,沈万三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为朱元璋造就了半个南京城,但最后却落了个流放云南、家破人亡的下场,这让后人感慨不已。
元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割据平江,沈万三、顾瑛等当地大富户为求得庇护,都曾献金输粮,以示拥戴。不过几乎是与张士诚同时,朱元璋也参加了同乡郭子兴的起义军。
后来,朱元璋凭着自己过人的勇谋获得了军队的统率权,并带领义军攻打到了苏州城下。为了保住自己的庇护神张士诚,沈万三及其苏州城内的巨商大贾个个都鼎力支持张士诚。朱元璋称帝后,极度憎恨这些为张士诚出力的江南富豪,于是便对江南一带格外加重了税负,每亩税粮定成了七斗五升。
在一番审时度势之后,沈万三得出结论:“这年头甭管是谁,都认一个钱字。我沈某人最不缺的也是个钱字。钱能逢凶化吉,钱也能带来更多的财富!”于是,在朱元璋大局已定的当口,沈万三决定洗心革面、故伎重施,赶紧做出效忠新皇帝的表示。他率领江浙大户向朱元璋的军队缴纳了税粮万石,以示忠心。
接着,他还以龙角贡献,并献上白金二千锭,黄金二百斤,甲士十人,甲马十匹,建南京廊庑、酒楼等。
不久,他又发现朱元璋虽然定都南京,但建造城墙却面临着严重的资金不足。于是,沈万三突然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上书自请“助筑都城三之一”,也就是聚宝门(今中华门)、水西门、两水关在内的这一段。
看来他这步棋没走错,朱元璋终于面露喜色。在完工庆贺的那天,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沈万三斟了酒,并话中带刺地说:“古时候就有个白衣天子,号称‘素封’。在我看来。说的也许就是您老人家啊!”
沈万三听后,受宠若惊,只顾自地在那里使劲地谢主龙恩,可他没想到,这一记马屁却实实在在地拍到了皇帝的马脚上。
朱元璋想:“当初如果不是你极力支持张士诚,我何苦用得了八个月才攻下苏州城?如今你又在我的面前露富,真是不把我放在眼里。”于是,朱元璋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大叫道:“一个老匹夫不把我皇帝放在眼里,居然还胆敢替我犒劳天下之军!简直是个乱民,给我拉出去砍了!”
不过还好,当时“犬脚”马皇后正在朱元璋的身旁。马皇后劝说朱元璋:“如今大明初建,如果再随便杀人,就会落下一个滥杀无辜的罪名。沈万三是一个不祥之人,自然也就由上天来处置了,不如免掉他的死罪,改为其他的惩处。”
朱元璋听后,感觉有理,于是便把沈万三全家发配到了云南。到云南时,他已经是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了。在这富与贫、荣与辱产生巨大反差的一瞬间,他从心理上和身体上都难以接受,江南与云南的生活习性、水土气候的差异实在太大,简直是从天堂跌到了地狱。
这次打击不仅使沈家失去了沈万三这个当家人,而且.富气也减去了大半,可谓人财两空。不仅如此,沈万三当时被捕时.周庄镇上株连甚多,有“尽诛周庄居者”之说。幸亏镇人徐民望不避斧钺,告御状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镇老小。
沈万三的长子沈茂,因为父亲曾捐过重金也谋得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但是,在后来执行任务时出了纰漏。此时,正是朱元璋看沈万三不顺眼的时候,于是被扣了顶“蓝党”的帽子,脑门上刻了字被发配到了东北的辽阳。
沈茂还有个弟弟叫沈旺,曾经官居户部员外郎,也得了重病,很快便一命呜呼了。这一年,沈家的成年男子都被凌迟处死,而且在被处死前都还要经过严刑拷打,逼出沈家财产的下落。而沈家的小孩则充军到了南丹卫,妇女发配到了浣农局世代为奴。
沈万三露富招致祸患从洪武二十六年一直到洪武三十年才平息下来。沈氏家族因此彻底地衰落下去了。
人们凡事都求全求美,绞尽脑汁企图来达到这个目标。其实如果不留下几分余地,甚至连造物主都会忌恨,那鬼魂更会来加害。不论何事都不应妄想登峰造极,因为有上坡就必然有下坡,也就是有上台必然有下台的一天,事情到了一定的限度必然发生质的变化。一件事成功了如果不及时总结,不保持清醒头脑反而骄傲自满,沉溺在过去的成功之中,那么就可能使事情走向它的反面。
来源:丁艳丽《有些事看透别说透》
感悟:凡事都要留下回旋的余地是“不说破”的境界,其实就是励志作者瞎掰的境界,“不说破”的境界就是“大自在”的境界。“大自在”的境界世上无人能及,“大自在”的境界是神仙的境界。
老祖宗告诫我们,凡事都要留下回旋的余地,凡事则预,不预则废。木工预长不预短,铁匠预短不预长。在雕刻技法中有一个原则,眼睛要先刻得小一些,鼻子要刻得大一些。因为眼睛小了,可以刻大,鼻子大了,可以刻小。这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时,留有修饰的余地。为人处世也理应如此,无论是说话还是办事都应适可而止、点到为止,不可过“满”,留点空白,留点含蓄,不必道破,要知道为他人,也为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就可能为自己留下一片天空……文/单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