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部潜夫论笺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卷七

 DonaldKing2589 2016-06-21

潜夫论笺校正

 

潜夫论笺校正卷七

梦列〔一〕第二十八

  凡梦:有直,有象,有精,有想,有人,有感,有 时,有反,有病,有性。

  在昔武王,邑姜方震太叔〔二〕,梦帝谓己:“ 命尔子虞,而与之唐。”及生,手掌曰“虞”〔三〕, 因以为名。成王灭唐,遂以封之〔四〕。此谓直应之梦 也〔五〕。诗云:“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 女子之祥〔六〕。”“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 ,室家蓁蓁〔七〕。”此谓象之梦也〔八〕。孔子生于 乱世〔九〕,日思周公之德,夜即梦之〔一0〕。此谓 意精之梦也。人有所思,即梦其到;有忧即梦其事。此 谓记想之梦也。今事〔一一〕,贵人梦之即为祥,贱人 梦之即为妖,君子梦之即为荣,小人梦之即为辱。此谓 人位之梦也。晋文公于城濮之战,梦楚子伏己而盬其脑 〔一二〕,是大恶也。及战,乃大胜。此谓极反之梦也 。阴雨之梦,使人厌迷;阳旱之梦,使人乱离;大寒之 梦,使人怨悲;大风之梦,使人飘飞〔一三〕。此谓感 气之梦也。春梦发生,夏梦高明,秋冬梦熟藏〔一四〕 。此谓应时之梦也。阴病梦寒,阳病梦热〔一五〕,内 病梦乱,外病梦发,百病之梦,或散或集〔一六〕。此 谓气之梦也〔一七〕。人之情心,好恶不同〔一八〕, 或以此吉,或以此凶。当各自察,常占所从〔一九〕。 此谓性情之梦也。

〔一〕 ○铎按:梦有多品,或吉或 凶。梦吉而喜乐纵恣,则吉者不吉;梦凶而悲忧恐惧, 则凶者真凶。故梦无问吉凶善恶,常戒慎修省以迎之, 则皆吉矣。叙录云:“吉凶之应,与行相须。”此犹上 篇勉人务实进善之趣也。

〔二〕 ○铎按:“震”与“娠”同 。

〔三〕 王先生云:‘“掌”疑“文 ”。’○铎按:左传作“有文在手曰虞”。此四字诚不 了,然古文简质,正不必改。

〔四〕 昭元年左传。

〔五〕 论衡纪妖篇云:‘或曰:“ 人亦有直梦。梦见甲,明日则见甲矣。梦见君,明日则 见君矣。”曰:然,人有直梦。直梦皆象也,其象直耳 。’

〔六〕 斯干。

〔七〕 无羊。“蓁蓁”今作“溱溱 ”。“旟”旧作“旄”,据程本。○铎按:此盖本三家 诗。

〔八〕 王先生云:‘“象”下脱一 字。’

〔九〕 庄子让王篇:‘孔子曰:“ 今吾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

〔一0〕论语。

〔一一〕王先生云:‘“今”疑作“ 同”。俗书“同”为“仝”,仝、今形近之误。’○铎 按:“今事”犹言“今一事也”。古人语急,不烦改字 。下文“今一寝之梦”,若急言之,亦得为“今梦”也 。

〔一二〕僖廿八年左传。○铎按:疏 引服虔注:‘如俗语相骂云“啑汝脑”矣。’伏己,谓 伏于己身之上。论衡卜筮篇云:“晋文公与楚子战,梦 与成王搏,成王在上而盬其脑。”是知晋文在下矣。

〔一三〕迷、离、悲、飞韵。

〔一四〕生、明、藏韵。

〔一五〕素问脉要精微论云:“阴盛 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亦见列子周穆 王篇。

〔一六〕热、发、集韵。

〔一七〕孙侍御云:‘“气”上当有 “病”字。’继培按:素问举痛论云:‘黄帝曰:“余 知百病生于气也。”’论衡订鬼篇云:“病笃者气盛。 ”

〔一八〕王侍郎云:‘据下云“心精 好恶”,“情”当作“精”。’继培按:论衡书虚篇云 :“情心不同。”超奇篇亦云:“表着情心。”是“情 心”连文之证。管子内业篇云:“彼心之情,利安以宁 。”襄卅一年左传:‘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 焉。”’汉书元帝纪永光四年诏曰:“公卿大夫,好恶 不同。”○铎按:下文“心精”字皆“情”之借。精、 情古字通,荀子修身篇:“术顺墨而精杂污”,以“精 ”为“情”,是其证。此文依下例作“精心”,而读为 “情”,则两得之矣。

〔一九〕同、凶、从韵。

  故先有差忒者〔一〕,谓之精〔二〕;昼有所思 ,夜梦其事,乍吉乍凶,善恶不信者〔三〕,谓之想; 贵贱贤愚,男女长少,谓之人;风雨寒暑谓之感;五行 王相谓之时〔四〕;阴极即吉,阳极即凶,谓之反;观 其所疾,察其所梦,谓之病;心精好恶,于事验〔五〕 ,谓之性:凡此十者,占梦之大略也〔六〕。

〔一〕 “忒”旧作“武”,据天中 记廿三改。按说文云:“●,失常也。忒,更也。”经 典多借“忒”为“●”。

〔二〕 王先生云:‘“谓之精”上 有脱文。下云“凡此十者,占梦之大略”,而文止言其 八,必有解释直、象二梦,而今佚之。’

〔三〕 “凶善”二字旧倒。

〔四〕 周礼占梦:“掌其岁时,观 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郑注:“阴阳之气,休王前 后。”白虎通五行篇云:“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是以木王,火相,土死,金囚,水休 。”五行大义云:“五行体休王者,春则木王火相水休 金囚土死,夏则火王土相木休水囚金死,六月则土王金 相火休木囚水死,秋则金王水相土休火囚木死,冬则水 王木相金休土囚火死。”

〔五〕 脱一字。

〔六〕 孟子云:“此其大略也。”

  而决吉凶者之〔一〕类以多反,其何故哉〔二〕 ?岂人觉为阳,人寐为阴〔三〕,阴阳之务相反故邪? 此亦谓其不甚者尔。借如使梦吉事而己意大喜乐〔四〕 ,发于心精,则真吉矣。梦凶事而己意大恐惧忧悲,发 于心精,即真恶矣。所谓秋冬梦死伤也,吉者顺时也。 虽然,财为大害尔,由弗若勿梦也〔五〕。

〔一〕 “之”字疑衍。

〔二〕 “何”旧脱。按交际篇云: “斯何故哉”,今据补。

〔三〕 论衡纪妖篇云:“卧梦为阴 候,觉为阳占。”

〔四〕 以下文例之,此脱二字。

〔五〕 “所谓”以下,文有脱误。 王先生云:‘“秋冬梦死伤”,疑是释“五行王相谓之 时”义,上当有“春夏梦生长”语。’○铎按:疑尚脱 “凶者”一五字句。

  凡察梦之大体:清洁鲜好,貌坚健〔一〕,竹木 茂美,宫室器械新成,方正开通,光明温和,升上向兴 之象皆为吉喜,谋从事成〔二〕。诸臭污腐烂,枯槁绝 雾〔三〕,倾倚征〔四〕邪,劓刖不安〔五〕,闭塞幽 昧,解落坠下向衰之象皆为〔六〕,计谋不从,举事不 成。妖孽怪异〔七〕,可憎可恶之事皆为忧。图画恤胎 〔八〕,刻镂非真,瓦器虚空,皆为见欺绐〔九〕。倡 优俳□,侯〔一0〕小儿所戏弄之象,皆为欢笑〔一一 〕。此其大部也〔一二〕。

〔一〕 “貌”上脱一字。

〔二〕 晏子春秋问上:‘景公曰: “谋必得,事必成。”’

〔三〕 “绝”当作“晻”。说文云 :“晻,不明也。”晻、绝字形相近。书盘庚:“予不 掩尔善”,五经异义作“不绝”,见诗文王疏,此其比 也。“雾”与“雺”通。洪范:“曰蒙”,郑康成本作 “雺”,云:“雺者,气不释,郁冥冥也。”史记宋世 家亦作“雾”。○铎按:“绝雾”疑当作“訰霿”,“ 訰”误为“纯”,又转为“绝”耳。尔雅释训:“訰訰 ,乱也。”广雅释诂三:“顿,乱也。”玉篇心部:“ 忳,乱也。”訰、顿、忳并字异而义同。“霿”与“瞀 ”通。楚辞九章惜诵:“中闷瞀之訰訰兮”,王逸注: “瞀,乱也。”“
訰瞀”二字平列,犹言“眊乱”矣 。

〔四〕 “征”疑“欹”。○铎按: “征”盖“微”字之误。微,读为“违”。广雅释诂三 :“微、违,离也。”“微”即“违”之同部借假。说 文:“●,邪也。”周语:“以逞其违”,韦昭注:“ 违,邪也。”“违邪”与“●邪”同。征、欹字形不近 ,无缘致误,且“
欹邪”与“倾倚”义复,故知汪说 非是。

〔五〕 说文云:“●●,不安也。 ”引易困九五“●●困于赤芾”。王弼本作“劓刖”。 干凿度云:“至于九五,劓刖不安。”○铎按:荀易作 “臲●”,郑注:‘当为“倪●”。’书秦誓作“杌□” ,传:“杌□,不安。”此双声字,以声表义,故无定 形。

〔六〕 “为”下脱二字。

〔七〕 汉书五行志云:“凡草木之 类谓之妖,妖犹夭胎,言尚微。虫豸之类谓之孽,孽则 牙孽矣。”说文作“●●”。

〔八〕 “恤”当作“卵”。卵胎, 物之未成者,故为“见欺绐”。易林晋之益、震之观并 云:“缺破不成,胎卵未生,弗见兆形。”或云:“殈 ”声误“恤”,说文云:“殈,胎败也。”○铎按:前 说近是。

〔九〕 “绐”与“诒”同。

〔一0〕“侯”疑“及”。○铎按: “及”字涉上四字而加人旁,因误为“侯”。

〔一一〕“欢”旧作“观”,据何本 。

〔一二〕○铎按:“大部”疑“大都 ”。广雅释训:“都,凡也。”韩愈画记:“乃命工人 存其大都焉。”“大都”盖有所本。或曰:“
大部”犹“大类”也。

  梦或甚显而无占,或甚微而有应,何也?曰:本 所谓之梦者,困不了察之称〔一〕,而懵愦冒名也〔二 〕。故亦不专信以断事。人对计事〔三〕,起而行之, 尚有不从〔四〕,况于忘忽杂梦〔五〕,亦可必乎?惟 其时有精诚之所感薄,神灵之所告者〔六〕,乃有占尔 。

〔一〕 “了”为“憭”之假借。说 文云:“憭,慧也。惛,不憭也。”一切经音义廿一引 作“不了”。后汉书孔融传:“小而聪了。”亦以“了 ”为“憭”。○铎按:“困”谓困倦,俗字作“睏”。 后汉书耿纯传:“昨夜困乎?”即此义。梦本于昏睡中 蒙眬得之,故为“
困不了察之称”,而亦“懵愦冒名 ”也。

〔二〕 说文云:“儚,惛也。●, 不明也。”“懵”盖“●”之别体。尔雅释训云:“儚 儚、洄洄,惛也。”释文:‘“儚儚”字或作“●”, “洄洄”本或作“●”。’说文引尔雅:“●●●●” ,本书救边篇又作“佪佪溃溃”。“懵溃”即“●●愦 愦”,今尔雅脱“
愦愦”。详救边篇注。○铎按:“ 懵愦冒”三字平列,皆惛乱不明之意。“冒”与“眊” 声近,汉 书息夫躬传:“愦眊不 知所为”,“愦眊”谓昏愦眊乱也(师古注:“愦,心 乱也。眊,目闇也。”分二义,失之)。“懵愦冒名” 即“懵愦冒之名”,犹潜叹篇“幽隐囚人”、班禄篇“ 奢夸廓人”及俗语“细微末节”、“宽洪大量”之类, 皆以三同义字为定语耳。

〔三〕 ○铎按:“对”字无义,疑 当作“讨”。说文:“讨,治也。”与“计”义相近, 故连言。讨、对形近易误,广雅释诂三:“讨,治也。 ”本说文,今本“讨”讹为“对”,是其比。

〔四〕 ○铎按:广雅释诂三:“从 ,就也。”谓成就也。

〔五〕 忘,读若“恍”。老子云: “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为忽恍。”淮南子原道训云 :“骛恍忽”,高诱注:“恍忽,无之象也。”礼记祭 义云:“夫何慌忽之有!”管子水地篇云:“目之所以 视,非特山陵之见也,察于荒忽。”汉书司马相如传云 :“轧物荒忽”,张揖曰:“不分明之貌。”史记作“ 洸忽”。庄子至乐篇云:“杂乎芒芴之间。”恍、慌、 荒、洸、芒、忘义并通。

〔六〕 吕氏春秋精通篇云:“今夫 攻者,砥厉五兵,侈衣美食,发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 乐,非或闻之也,神者先告也。身在乎秦,所亲爱在于 齐,死而志气不安,精或往来也。”此所言即其义。淮 南子天文训云:“阴阳相薄感而为雷”,高诱注:“薄 ,迫也。感,动也。”

  是故君子之异梦,非妄而已也,必有事故焉。小 人之异梦,非□〔一〕而已也,时有祯祥焉〔二〕。是 以武丁梦获圣而得傅说〔三〕,二世梦白虎而灭其封〔 四〕。

〔一〕 “□”旧作“桀”。○铎按 :“□”隶变作“乘”。此“□”字若不误为“桀”, 则后人亦必改为“乘”矣。

〔二〕 “祯”旧作“真”,据程本 改。礼记中庸云:“必有祯祥。”○铎按:“事故”与 “祯祥”疑当互易。下文“武丁梦获 圣 ”承“
祯祥”言,“二世梦白虎”蒙“事 故”言也。

〔三〕 楚语。

〔四〕 “灭”字旧脱,据何本补。 事见史记秦始皇纪。“封”犹“
邦”也。○铎按:“灭其封”亦见 下文。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

  夫奇异之梦,多有故而少无为者矣〔一〕。今一 寝之梦,或屡迁化,百物代至,而其主不能究道之,故 占者有不中也。此非占之罪也,乃梦者过也。或言梦审 矣,而说者不能连类传观,故其善〔二〕恶有不验也。 此非书之罔,乃说之过也。是故占梦之难者,读其书为 难也〔三〕。

〔一〕 ○铎按:“为”与“谓”同 。“无谓”见史记秦始皇纪。

〔二〕 “善”字旧脱。

〔三〕 晏子春秋杂下:‘占梦者曰 :“请反具书。”’汉书艺文志杂占类:“黄帝长柳占 梦十一卷,甘德长柳占梦二十卷。”隋书经籍志五行类 :“京房占梦书三卷。”

  夫占梦必谨其变故,审其征候,内考情意,外考 王相,即〔一〕吉凶之符,善恶之效,庶可见也。

〔一〕 “即”与“则”同。

  且凡人道见瑞而修德者,福必成,见瑞而纵恣者 ,福转为祸;见妖而骄侮者,祸必成,见妖而戒惧者, 祸转为福〔一〕。是故太姒有吉梦,文王不敢康吉〔二 〕,祀于群神,然后占于明堂,并拜吉梦。修省〔三〕 戒惧,闻喜若忧,故能成吉以有天下〔四〕。虢公梦见 蓐收赐之上田,自以为有吉,囚〔五〕史嚚,令国贺梦 〔六〕。闻忧而喜,故能成凶以灭其封。

〔一〕 吕氏春秋制乐篇:‘汤曰: “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 妖者,祸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治要 载桓谭新论云:“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 然。逢明主贤臣智士仁人,则修德善政省职慎行以应之 ,故咎殃消亡,而祸转为福。”

〔二〕 ○铎按:尔雅释诂:“康, 乐也。”晋语一:“抑君亦乐其吉而备其凶?”“康吉 ”即“乐其吉”也。或以“吉”字属下读,非。

〔三〕 “省”旧作“发”。

〔四〕 御览八十四引帝王世纪云: “文王自商至程,太姒梦见商庭生棘,太子发取周庭之 梓,树之于阙闲,梓化为松柏柞棫。觉而惊,以告文王 。文王不敢占,召太子发,命祝以币,告于宗庙群神, 然后占之于明堂。及发并拜吉梦,遂作程寤。”按程寤 解出周书,今亡,御览及艺文类聚多引之。

〔五〕 “囚”旧作“因”。

〔六〕 晋语。○铎按:晋语二无“ 赐上田”语。神赐虢公上田,事在周惠王十五年,即鲁 庄公三十二年,周语、庄三十二年左传并载之。此文盖 合二事为一。

  易曰:“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一〕。”凡 有异梦感心,以及人之吉凶,相之气色,无问善恶,常 恐惧修省,以德迎之〔二〕,乃其逢吉〔三〕,天禄永 终〔四〕。

〔一〕 系辞下传。○铎按:系辞云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此 节引其文。

〔二〕 易震象曰:“君子以恐惧修 省。”淮南子缪称训云:“身有丑梦,不胜正行。国有 妖祥,不胜善政。”

〔三〕 书洪范云:“子孙其逢吉。 ”○铎按:马融注:“逢,大也。”此文本周语。周语 :“道而得神,是谓逢福”,韦昭注:“逢,迎也。” 上文云:“以德迎之”,则知节信“逢吉”之义当与韦 同。

〔四〕 论语。○铎按:尧曰篇首章 之语,伪古文尚书入之大禹谟。
 
 
 

释难〔一〕第二十九

  庚子〔二〕问于潜夫曰:“尧、舜道德,不可两美 ,实若韩子戈伐之说邪〔三〕?”

〔一〕 ○铎按:此篇所明者大要有 四:尧、舜俱贤,非矛盾之说,一也;周公尊王,故诛 管、蔡,二也;耕者食之本,学又耕之本,三也;贤人 忧国爱民,亦为身作,四也。盖时人有疑者,故设为客 难而答之。

〔二〕 王先生云:‘“庚”疑“唐 ”字之误。唐,空也。“唐子”,设词,即亡是公、子 虚之类。’○铎按:小邾子后有庚氏,见路史。且下文 问者又有秦子,当何说?

〔三〕 韩非子难一“戈伐”作“矛 楯”。诗小戎云:“蒙伐有苑”,毛传:“伐,中干也 。”按“伐”为“●”之借。方言云:“盾,自关而东 或谓之●,或谓之干;关西谓之盾。”○铎按:下文亦 作“
矛盾”。

  潜夫曰:“是不知难而不知类。今夫伐者盾也, 厥性利;戈者矛也,厥性害。是戈〔一〕为贼,伐为禁 也,其不俱盛,固其术也。夫尧、舜之相于〔二〕,人 也,非戈与伐也,其道同仁,不相害也〔三〕。舜、伐 何如弗得俱坚?尧、伐何如不得俱贤哉〔四〕?且夫尧 、舜之德,譬犹偶烛之施明于幽室也〔五〕,前烛即尽 照之矣,后烛入而益明。此非前烛昧而后烛彰也,乃二 者相因而成大光,二圣相德而致太平之功也〔六〕。是 故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七〕;骐骥之速,非一足 之力也。众良相德〔八〕,而积施乎无极也。尧、舜两 美,盖其则也〔九〕。”

〔一〕 “戈”旧作“伐”。

〔二〕 相于,两相加被之辞。文五 年左传疏引郑康成箴膏肓云:“
礼,天子于二王后之丧,含为先, 襚次之,赗次之,赙次之。于诸侯,含之,赗之。小君 亦如之。于诸侯臣,襚之。诸侯相于,如天子于二王后 。”仪礼聘礼郑注:“大问曰聘,诸侯相于久无事,使 卿相问之礼。”易林蒙之巽:“患解忧除,王母相于, 与喜俱来,使我安居。”艺文类聚五十三孔融与韦林甫 书曰:“疾动,不得复与足下岸帻广坐,举杯相于,以 为邑邑。”急就篇有尚自于。一人言“自于”,二人言 “相于”。吕氏春秋不侵篇云:“豫让,国士也,而犹 以人之于己也为念。”高诱注:‘“于”犹“厚”也。 ’“相于”亦“相厚”之意矣。○铎按:“相于”亦见 下篇。

〔三〕 伐、害韵。

〔四〕 坚、贤韵。两“伐”字有一 误。

〔五〕 礼记仲尼燕居云:“譬如终 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

〔六〕 “德”何本作“得”。德、 得古字通。汉书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云:“若尧、舜、 禹、汤、文、武之君,获稷、契、皋陶、伊尹、吕望, 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故圣主必 待贤臣而弘功业,俊士亦俟明主以显其德。”

〔七〕 庄子逍遥游篇云:“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诗简 兮疏引五经异义云:“公羊说,乐万舞以鸿羽,取其劲 轻,一举千里。”抱朴子广喻篇云:“六翮之轻劲。”

〔八〕 “德”与“得”同。

〔九〕 力、极、则韵。

  伯叔曰〔一〕:“吾子过矣〔二〕。韩非之取矛 盾以喻者,将假其不可两立,以诘尧、舜之不得并之势 。而论其本性之仁与贼,不亦失是譬喻之意乎?”

〔一〕 王先生云:‘“伯叔”是“ 唐子”之误。“伯”是“唐”之坏,“叔”字草书如“ 子”也。’○铎按:此篇诘者不一人。此人盖氏伯字叔 ,继庚子起而相难也。伯益之后为伯氏,见风俗通。

〔二〕 仪礼士冠礼郑注:“吾子, 相亲之辞。吾,我也。子,男子之美称。”

  潜夫曰:“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 物之然否以彰之〔一〕。物之有然否也,非以其文也, 必以其真也。今子举其实文之性以喻,而欲使鄙也释其 文,鄙也惑焉。且吾闻问阴对阳,谓之彊说;论西诘东 ,谓之彊难。子若欲自必以则昨反思,然后求,无苟自 彊〔二〕。”

〔一〕 墨子小取篇云:“辟也者, 举物而以明之也。”“辟”即“
譬”之省。荀子非相篇云:“谈说 之术,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淮南子要略云:“ 假象取耦,以相譬喻。”

〔二〕 “自必”以下,文有脱误。

  庚子曰:“周公知管、蔡之恶,以相武庚〔一〕 ,使肆厥毒,从而诛之,何不仁也?若其不知,何不圣 也?二者之过,必处一焉〔二〕。”

〔一〕 旧脱,孙侍御补。史记管蔡 世家云:“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

〔二〕 本孟子。○铎按:公孙丑下 篇:‘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 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

  潜夫曰:“书二子挟庚子父以叛〔一〕,然未知 其类之与?抑抑相反〔二〕?且天知桀恶而帝之夏,又 知纣恶而王之殷,使虐二国,残贼下民,多纵厥毒,灭 其身〔三〕,亦可谓不仁不知乎?”

〔一〕 王先生云:‘“庚子父”当 是武庚禄父,“庚”上脱“武”字,“子”是“禄”之 蚀而仅存者。’继培按:管蔡世家云:“管叔、蔡叔疑 周公为之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汉书翟方进 传云:“昔成王幼,周公摄政,而管、蔡挟禄父以叛。 ”

〔二〕 文有脱误。

〔三〕 “灭”上脱一字。韩诗外传 十:‘公子晏子曰:“昔者,桀残贼海内,赋敛无度, 万民甚苦。是故汤诛之,为天下戮笑。”’白虎通礼乐 篇云:“殷纣为恶日久,其恶最甚,斫涉刳胎,残贼天 下。”孟子云:“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 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

  庚子曰:“不然。夫桀、纣者,无亲于天,故天 任之〔一〕而勿忧〔二〕,诛之而勿哀。今管、蔡之与 周公也,有兄弟之亲,有骨肉之恩〔三〕,不量能而使 之,不堪命而任之,故曰异于桀、纣〔四〕之与天也。 ”

〔一〕 旧脱。

〔二〕 晋语云:“轻其任而不忧其 危。”

〔三〕 汉书五行志:‘董仲舒云: “多兄弟亲戚骨肉之连。”’

〔四〕 旧脱。

  潜夫曰:“皇天无亲〔一〕,帝王继体之君〔二 〕,父事天。王者为子,故父事天也〔三〕。率土之民 ,莫非王臣也〔四〕。将而必诛〔五〕,王法公也。无 偏无颇〔六〕,亲疏同也〔七〕。大义灭亲〔八〕,尊 王之义也。立弊之天为周公之德因斯也〔九〕。过此而 往者,未之或知〔一0〕。”

〔一〕 僖六年左传引周书。

〔二〕 “继体”注见五德志。

〔三〕 汉书郊祀志:‘王莽奏言: “王者父事天,故爵称天子。”’白虎通爵篇云:“爵 所以称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四〕 诗北山。

〔五〕 昭元年公羊传。

〔六〕 书洪范。

〔七〕 公、同韵。

〔八〕 隐四年左传。

〔九〕 文有脱误。

〔一0〕易系辞下传。义、斯、知韵 。

  秦子问于潜夫曰:‘耕种,生之本也;学问,业 之末也。老聃有言:“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而 孔子曰:“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一〕。 ”敢问〔二〕今使举世之人,释耨耒而程相群于学,何 如〔三〕?’

〔一〕 论语。

〔二〕 “敢”旧作“敦”,据程本 。

〔三〕 ○铎按:“程”、“群”二 字疑当互易。家语儒行解:“程功积事”,王肃注:‘ “程”犹“效”也。’“群相程于学”,言群起而相效 于学也。

  潜夫曰:‘善哉问!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一〕 。故孔子所称,谓君子尔。今以目所见,耕,食之本也 。以心原道,即〔二〕学又耕之本也。易曰:“立天之 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 与义〔三〕。”天反德者为灾〔四〕。’

〔一〕 襄九年左传知武子语。

〔二〕 “即”与“则”同。

〔三〕 说卦传。

〔四〕 此语上下有脱误。当设为问 辞,下乃答之。宣十五年左传云:“天反时为灾,地反 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此文盖用其说。

  潜夫曰:‘呜呼!而未之察乎?吾语子。夫君子 也者,其贤宜君国而德宜子民也〔一〕。宜处此位者, 惟仁义人,故有仁义者,谓之君子。昔荀卿有言:“夫 仁也者爱人,爱人,故不忍危也;义也者聚人,聚人, 故不忍乱也〔二〕。”是故君子夙夜箴规,蹇蹇匪懈者 ,〔三〕忧君之危亡〔四〕,哀民之乱离也〔五〕。故 贤人君子,推其仁义之心,爱〔六〕之君犹父母也,爱 居世之民犹子弟也。父母将临颠陨之患,子弟将有陷溺 之祸者〔七〕,岂能墨乎哉〔八〕!是以仁者必有勇〔 九〕,而德人必有义也〔一0〕。

〔一〕 注见三式篇。

〔二〕 荀子议兵篇作“彼仁者爱人 ,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 乱之也”。

〔三〕 易蹇六二:“王臣蹇蹇。” 诗烝民云:“夙夜匪解。”“箴规”见明闇篇注。

〔四〕 毛诗山有枢序云:“政荒民 散,将以危亡。”

〔五〕 诗四月云:“乱离瘼矣。”

〔六〕 “爱”下脱二字。

〔七〕 孟子云:“陷溺其民。”

〔八〕 墨,读为“默”。说文云: ‘默,读若“墨”。’汉书李陵传:“陵墨不应。”田 蚡传:“婴墨墨不得意。”“墨”皆“默”之省。

〔九〕 论语。

〔一0〕文子微明篇云:“次五有德 人。”

  ‘且夫一国尽乱,无有安身〔一〕。诗云:“莫 肯念乱,谁无父母〔二〕。”言将皆为害,然有亲者忧 将深也。是故贤人君子,既忧民,亦为身作〔三〕。夫 盖满于上〔四〕,沾溥在下〔五〕,栋折榱崩,惧有厥 患〔六〕。故大屋移倾〔七〕,则下之人不待告令,各 争其柱之〔八〕。仁者兼护人家者,且自为也。易曰: “王明并受其福〔九〕。”是以次室倚立而叹啸〔一0 〕,楚女揭幡而激王〔一一〕。仁惠之恩,忠爱之情, 固能已乎〔一二〕?’

〔一〕 吕氏春秋谕大篇云:“天下 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 有安身。”亦见务大篇。

〔二〕 沔水。○铎按:此二句爱日 篇亦引。毛传云:“京师者,诸侯之父母也。”陈奂诗 毛氏传疏云:“此不以父母为京师,本三家诗。”陈乔 枞谓鲁诗义,说见鲁诗遗说考十。

〔三〕 “作”字误。○铎按:尔雅 释言:“作,为也。”“亦为身作”,与下文“且自为 也”义同。

〔四〕 ○铎按:满,读为“漫”。 方言十三:“漫,败也。湿敝为漫。”郭注:“漫,谓 水潦漫涝坏屋也。”或曰:“满”当为“漏”,字之误 也。说文:“□,屋穿水下也。”书传皆以“漏”为之 。

〔五〕 ○铎按:“溥”当为“濡” 。隶书“濡”字或作“●”,因误为“溥”。“沾濡” 即“沾濡”。屋漏于上,则人沾濡在下矣。

〔六〕 鲁语:‘叔孙穆子曰:“夫 栋折而榱崩,吾惧压焉。”’

〔七〕 说文云:“陊,落也。●, 仄也。”“移倾”即“陊●”假借字。

〔八〕 “其”当作“共”。柱,谓 榰柱之。太玄经上次七:“升于颠台,或柱之材。”或 云:“其”当为“榰”,声之误也。亦作“枝柱”,后 汉书崔骃后实传云:“枝柱邪倾。”杨震传云:“宫殿 垣屋倾倚,枝柱而已。”又章帝纪元和元年诏云:“支 柱桥梁。”“支”与“枝”同。○铎按:或说是也。俗 音讹。

〔九〕 井九三。

〔一0〕“立”当作“柱”。列女传 云:“鲁漆室女,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 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续汉书郡国志:“东 海郡兰陵有次室亭”,刘昭注:‘地道记曰:“故鲁次 室邑。”列女传“漆室之女”或作“次室”。’按论衡 实知篇亦作“次室”。○铎按:御览四百八十八引列女 传作“七室”,注云:“一邑七宫也。”古以“漆”为 “七”,见墨子贵义篇。梁端列女传校注云:“漆、次 一声之转。”

〔一一〕亦见列女传。“揭幡”作“ 持帜”。按汉书鲍宣传:‘王咸举幡太学下,曰:“欲 救鲍司隶者会此下。”’后汉书虞 诩 传:“诩子顗与门生百余人,举幡候中常侍高梵车,诉 言枉状。”○铎按:此见列女传辩通传楚处庄侄传。

〔一二〕○铎按:“固”与“顾”同 。“顾”犹“岂”也。训见助字辨略。


《潜夫论》卷目上一卷 下一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