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影视制作调色完整的标准化流程
2016-06-21 | 阅:  转:  |  分享 
  
影视制作调色完整的标准化流程?无论是在胶片还是在数字化的时代,最终的调色都是在剪辑和特效的完成之后进行色彩管理的过程。曲思义讲到,现在调色的
流程跟胶片时代最大的不同是少了胶片扫描的部分,其他的流程并没有改变。像电影调色的做法就是将数字摄影机数据文档转入后,进行档案管理,
转小档给剪辑,大档给特技。剪辑完成后,剪辑人员会再整合EDL,然后给调色机来套片,套片后开始调色。调色最终输出母带或DCP,或者
是HDSR,抑或是D5。刘宗强调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流程加工后的素材不低于原素材。如果拍摄的是RAW格式,需要在剪辑完成之后直接
回批原生素材,这样保证最原始的质量和色彩层次。如果是压缩素材没有原始信息的话,则直接按4:4:4出成片进行调色。凡事预则立。韩国
调色师金炯锡提到,为保证后期调色的质量,在影片开拍前他会建议与客户做一个测试,测试内容包括电影类型的确定,摄影机质量、摄影机的镜头
以及灯光的测试,进而与摄影师进行沟通,确保摄影可以通过后期调色达到更好的效果。进入拍摄之后,在有现场DIT的情况下会与流程相关的
人员进行沟通,确定导演或者摄影师对影片的大致影调的判断。这个流程也保证了如果在拍摄中遇到一些问题时,由调色师对镜头画面进行判断,根
据经验提出处理的手段。经过前期和后期的反复确认,不仅对于现场的拍摄还是现场的数据处理,都会有一个比较理想的预案,由此也让后期更能接
近导演或者摄影师心里的想法。现场DIT让胶片时代拍摄完成后直接封箱的习惯有所改变,也即让摄影师、导演确认完成后进行保存,如果有问
题的话,还可以直接与后期人员进行沟通,从而避免重大失误的出现。在美国等影视数字化流程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影视前后期的流程都是已经
是稳定的、标准化的流程,因此国外有绝大多数的摄影师在现场就能够把镜头拍得足够完美,现场调色的工作也基本可以得到认可。但在其他地区,
现场调色的工作更多作为现场的确认和后期的参考。大部分的调色环节是发生在所有工序之后,也有部分镜头会预先完成调色。Link之前参与的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就有很多需要日拍夜的镜头,为了最终效果,在特技制作前,会预先对这部分特效镜头调色,特效部门在完成大气氛的素材上
进行合成,这样也给特效降低了难度和完成时间,现在特效电影越来越多,这种调色预先进入的情况也更多了。通常文艺电影的调色周期在1、2
周左右,而一些特效大片调色周期往往会达到一个月。金炯锡讲解韩国的电影调色经验中提到了特效与调色的关系协调。金炯锡曾经参与过《汉江怪
物》等带有大量特效的韩国电影的调色工作,2012年他来到天工异彩之后,又参与了国内多部顶级大片的制作,尤其是《大闹天宫》里3D
加上庞大的特效镜头群,给调色带来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是调色周期短,一方面特效镜头是分头制作、分批给到调色部门。由于很多镜头都在绿幕前
拍摄,为保障制作的周期,调色师会根据前期测试时对电影风格的沟通,以及拍摄素材画面质量,导演、摄影师与美术共同构建的场景来进行判断,
确定基本调子,然后等其他特效镜头到位之后再更细致的一场场戏的调整。为了凸显人物的自然性,在调色过程中需要很多的遮罩,把人物单独抠出
来调色。有的特效颜色做的不太好,也需要在后期调色中弥补和调整。24DI不仅制作了大量电影,也做了很多的电视栏目、广告和短片,Li
nk表示电视栏目、广告和短片的流程相对电影会更灵活一些。原因在于电影的调色流程更为标准,而在小的项目流程里面,有很多要和字幕、特
技配合的部分,有时还牵扯到输出不同的版本。以电视节目为例,由于目前电视节目很多都是多机位拍摄,拍摄器材种类繁多,而且周期短,往往播
出前一天才剪辑完毕进入调色,同步还在做字幕包装,因此在调色时要抓大放小。第一步首先要调整全片颜色让节目更好看,包括衔接不同机器素材
的质感、调整各个明星的皮肤质感等等;第二步是在画面好看之余,用电影的手法来烘托节目的故事情节,帮助叙事。
献花(0)
+1
(本文系ACG艺术生留...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