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投资是一件高深莫测的事情。它仿佛跟很多学科紧密相关,比如数学、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等,我记得有一次基金从业资格考试就将火力集中在计算题;它也跟宏观经济和数据分析密不可分,有很多基金经理喜欢听经济学家谈股市聊趋势,以此指导自己的投资行为;更有人将目光聚焦在数学建模、统计甚至量化交易领域……这一切都在说明一个问题:人们正在把投资变得越来越复杂。 作为中国光大控股的首席投资官,我的投资原则是:化繁为简,找回初心。今天跟大家来聊一聊我与投资的故事。 杨平 中国光大控股首席投资官、中欧校友 我母亲是一位几乎没有受过教育的家庭妇女,对于我的工作她知之甚少,但每每回家,她都会反复告诫我三句话: 这是一位对金融、对投资毫无概念的年迈母亲给他多年从事金融投资工作的儿子的劝诫,其中却蕴含着真正的智慧和大道。 还记得我第一次访问某位知名基金经理,且称他李先生。走进李先生在洛杉矶的办公室,只见四周的书柜塞满了书,书的种类之丰富叫人称奇。他调侃道:“我基本不管公司事务,每天至少一半的时间都在看书,而且都在看一些不务正业的书。”我茅塞顿开,怪不得入行几年尚无突破,原来是因为每天庸庸碌碌,终年看不了几本书。 投资的哲学或许就像普世价值,其中的道理和底线连我母亲这样的家庭主妇都明白,而投资的技巧和眼光还需要像李先生这样,博览群书、无所不知方可练就。 我常常在想,投资到底是不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我看来,一名成熟的投资经理或许要经历三个阶段。 你需要专业的技能和投资分析能力,这种能力如果能经过市场的检验,特别是金融危机和中国股市的考验,那是最好。 经历过市场和人生的浮浮沉沉,你逐渐从一个完全沉浸于投资的专业人士向外延伸,你或许对哲学和宗教颇有研究,或许喜欢做慈善活动,或许你爱上了马拉松或者航海登山,或许你是个旅行爱好者、一有机会就去世界各地探险……此时你不再是一心只做投资专注市场的专业人士,你充满了自信和爱心,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你成为了更丰满更全面的你。 最后,即便投资让你经历了许多磨难,即便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你发现投资还是你最爱的工作,这是你最后的宿命。于是你回归到你投资的初心,回归到你的最爱。 我也经常问自己,投资应该胸怀苍生还是肩负使命?从原点来说,肩负使命恐怕言之过甚,但有真正的投资应该看尽了苍生、看尽了百姓疾苦,看企业家的喜怒哀乐,趋其势,顺其道,和经济共舞,和企业共同成长。这样,投资不就成为了你的使命吗? 我在工作中会经常面试一些投资行业的新丁。有一次,我问一位入行不久的候选人为什么要加入买方进行资产管理,他坦言是因为钱多活少,尤其是不用写长篇的研究报告。我会心一笑,即便是像我这样的“老革命”,至今也仍把赚钱、养家糊口作为投身投资行业最主要的目的。 随着接触到的成功的基金经理越来越多,我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特质——平和温润,甚至还有些腼腆寡言。交流中,很难从这些经常与钱打交道的人身上一下子闻出钱的味道。 2009年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位2008年次贷危机后从华尔街回香港工作的对冲基金经理,那时的他刚受重挫,很长一段时间都显得萎靡不振。后来他信了基督,或许在教会的感化下,他重振旗鼓开始创业,事业蒸蒸日上,他坚持把每年收入的1/4捐献给慈善组织。我问他如何总结这一段人生?他告诉我:坚持信仰,顺便赚钱。 我还有一位朋友,30岁出头就从国际大行辞职,着手创办了自己的基金公司,一度做得非常成功,在业内也颇有影响力。2011年欧债危机爆发后,业务量急速萎缩,他当机立断,关门歇业,并给所有被遣散的员工以丰厚的补偿。然后他去了硅谷改做风险投资,重新创业。 2015年,当我遇到东山再起的他时,问他当年为什么不再咬牙坚持,而果断选择“裸体”转身,毕竟他结束生意的时候,公司的品牌效应犹存,仍保有相当数量的客户,如果把公司卖掉也能卖不少钱。他微笑作答:“因为我要坚持我的理想,VC是我当年一刻都不想耽误的创业梦想,为了尽快实现它,我可能忘了赚一时的钱。” 投资与经济周期息息相关——在周期的底部,行业萧条、信心不足,这时恰恰是投资布局的好时机,但是你之后要经历漫漫长夜的煎熬;投资和市场噪音有关——当人心躁动、市场鼎沸,你要选择安静地离开,你需要很大的勇气;好的投资也和长期的深度研究有关——当人们热衷于某些板块、陷入疯狂的时候,你需要另辟蹊径,默默耕耘,你可能要忍受很长时间的寂寞。这一切,如果没有理想、没有坚定的信念作支撑,很难想象你不会半途而废,或者迷失方向。 投资当然为了赚钱,但不只为了赚钱。当你选择进入或者退出投资行业时,绝不能让金钱成为你的心魔。 做个坚持理想,顺便赚钱的投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