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语录】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心语雅说]
天下有一个开端,它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源。知道了根源,也就能认识万物;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住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不会有危险。堵塞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不受苦累;打开欲念的孔穴,去操持世事,终身不得安宁。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目光观察世界,又把这目光收回体内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殃,这叫做遵循常道。
“道”的法则是什么?就是无欲无为。所以,一个人立身处世,只要塞住自己的耳朵,闭上自己的眼睛,不该自己听的不要去听,不该自己看的不要去看,即使偶尔听到了,看到了,也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同时关闭自己心中的那扇欲望之门,不胡思乱想,有了娇妻,就不要再去想娶个小妾,你只买得起用得起奥拓,就不要去想宝马。那么,你就不会被是非和烦恼所困扰,只要你做到了无欲无为,那么,你这辈子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相反,如果不闭塞你的耳目,什么事都想去看,什么事都想去听,该管不该管的事都去管,一旦管不了时,就会把自己陷入是非的漩涡中去。如果不关闭自己那扇欲望之门,任其敞开,让所有的欲望充斥其中,那么,你将一辈子生活在欲望之中,有了娇妻,还要想美妾;有了豪宅,还要想太空别墅;有了钱,还想要权;有了权,还想上天;房子、位子、票子、车子、女子、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巴不得天上的月亮也把它摘下来当夜明珠使……人的欲望一旦到了这个份上,那就无可救药了,最终会在欲火中把自己烧得一干二净。
所以,得“道”的人绝不轻举妄动,绝不想人非非,他们永葆无为无欲的身心,在宁静中做一个旁观者,审视着人生的富贵穷夭,透过那一个个细微的征兆发现某种苗头,从而趋利避害,一生安康。他们从来不逞强使气,更不会自以为是,谦恭待人,知强守弱,以弱胜强,就像月亮善于借助太阳光的反照使自己发光那样,他们非常善于借用大“道”的光辉来反照自己,使自己的内心一片澄明,有了这片澄明,就能对世间的 一切洞若观火,哪里还会给自己招来祸害呢?这就是所谓的“习常”,即承袭了大“道”,所以能随遇而安,自足自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知识的追求要不停地积累和发展,而对于“道”则恰恰相反,只有去除了杂念,也就是说只有人们认识大道所建立的名相越来越少,才能离大道越来越近。“为学”与“为道”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
这也正如《庄子》所说:“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人类永远也达不到那个真理的所在。老子的高明就在于他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向外求是永远也求不到一个终点的。这一点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大启示。人往往就是那样,对功名、财富的追求永远也不会满足,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牵着一个永远也无法达到的终点。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考虑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穿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向村民要了一只奶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奶牛,于是又回到村庄中,他找到了
一个可怜流浪汉,带着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奶牛。
那个汉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过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对于一个禁欲苦行的修道者也不能脱离欲望的烦恼,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更是为欲望所忧,所以禁欲(禁止欲望的膨胀)是我们时刻要注意的问题。向外追求永远也没有一个终点,而我们的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知足,学会轻舟而行。
有句俗话:“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一个人一生一世,熙熙攘攘,挑肥拣瘦,朝三暮四,为了什么,还不是为自己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锁链吗?智者告诉你: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欲望太多了,人生就变得疲惫不堪,每个人都应学会轻载,因为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沉重。
来源:侯清恒《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文/单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