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抓手思维重新进行自我升级

 xiaochong1973 2016-06-21

〇、引言

“以……为抓手”是我在发改委工作期间最常用的句子,五年多的时间内基本上每个周都会写几遍,也慢慢拥有了一个新名词:抓手思维。但是,对这种思维方式真正开始有所理解是在2015年2月在北京和康哥交流之后才开始的,而我能够使用和掌握是近两个月的事情。从知道到理解、从使用到应用,我走了有五年多,时间太慢了,但是我也并不觉得愧疚和悔恨,因为,我已经开始扎扎实实地享受到升级的快感,这是思维方式的升级、是行为习惯的升级。因此,本文的核心目的是记录其中的关键点,并尝试将抓手思维显性化。

用抓手思维重新进行自我升级-知行,在路上

感谢兰德老师的手绘展示。

一、若干个我掉过的大坑

这几年的成长,我总是掉入一些大坑,看看这些故事,能否找到大坑的本质吧?

  • 2012年,我去找肖杰老师,问他一个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我每天早起都希望读英语半小时、看书半小时、深入思考半小时、健身半小时、制定全天的计划、书写晨间日记、给家人做早餐。但是,我现在每天四点多起床时间还是不够用,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当时,肖杰老师调整了我的期待,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 2013年,掌控每一天活动开始变现,我突然享受到了今天所说的IP变现的快感,于是设置了多种课程,比如说其中的撬动我价值,这个课程很好,但是因为多课程进行导致压力很大,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个课程。
  • 2015年,我已经开始自己创业,在北京遇到康哥,我向他提问关于企业管理的问题,尤其是如何解决我的“在同时实现多个目标”的期待。康哥给出了“广泛学习,集中发力,汇聚全力将拳头打向一点”的解决方案,给我巨大的启发。之后,我将这个思路和抓手一词结合,提出抓手思维、成长线模型等概念。但是,仅仅是为了讲课方便并没有认真研究概念背后的定义、价值、应用范围等要素。
  • 2016年5月,我从苏州学习回来,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团队成员能量低沉,我认真找了原因,发现正是因为大家虽然都在努力地工作,可是谁也不知道手头这份工作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到底是为什么而付出的。现在想想,多亏及时叫停了所有项目,并尝试真正使用抓手思维统筹,忽然发现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

看看上述的这些大坑,它们的共同点有什么呢?一是表面问题,比如说情绪焦虑、压力徒增、质量下降等;本质问题是资源有限性和无限欲望之间的冲突,也就是我经常说的平衡问题。只要有问题,就要有解决方案,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案大约就是三步走:找到当下阶段的重心、投入核心优质资源全力以赴、降低其他领域预期做到及格,这个思路我早就知道了,正想到这里,突然之间,内心灵光闪现!

二、顿悟时刻

2016年6月的这整个月的若干积累,让我又一次拥有了系统打通的成就感,那种顿悟时刻的丰盈体验真是让我无比愉悦!看看这几件事:

  • 06月05日,我在俱乐部中举行了全国范围的钻石行动,也就是半年目标制定工作坊活动。在活动中,我要求大家只能制定一个目标,有的伙伴就向我询问,只有一个目标能行么,自己会不会忽略其他重要的事情呢?
  • 06月07日-09日,我用了三天的时间和团队的每个人进行1v1沟通辅导,帮助每个人制定了符合团队利益、个人利益的半年目标,并且目标十分精准明确、带动性强。所谓的带动性,就是可以通过一个目标拉动若干子领域的同时提升。(写到这里记录一个感慨:我用教练工具——平衡轮已经很久了,每次指导别人的时候都说同样的话术:“如果有某一个领域的提升可以带动其他领域同时提升,那么这个领域是什么呢?”但我真正理解竟然只是刚刚的事情,真是羞愧无比!)
  • 6月13日,我举行了一次分享会——好习惯,你为什么总是不能坚持,这个活动匹配了短训营和围观团两个后续活动,为了把这个活动做好,我自己决定亲自展示一下习惯养成的过程,于是我就规划了一个习惯——养成早起的习惯来完成个人成长图书的写作。这里就体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将习惯作为手段来支撑核心目标的达成,并带动若干领域、任务的协同推进。于是,我将这个习惯和目标进行了统筹,有了下方的思考图:

用抓手思维重新进行自我升级-知行,在路上

就在上图完成的瞬间(由于涉及公司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部分内容被隐藏),就在我将计划和目标标成浅黄色的那个时刻,突然之间所有的故事、积累、要素都打通在一起了,这么多年关于抓手思维的具体实践终于在认知层面上获得了升华以及全新理解。这才是真正的抓手思维,真的通过抓住一个点来实现全部领域的带动!以前的我顶多能做到要事优先,而现在是真正拥有了抓手思维,不仅仅是概念,更重要的是实践、认知全面的打通。

三、使用抓手思维对目标管理升级

前天,小生打电话给我交流关于虚拟公司运作的考虑,他提到了这个虚拟公司的若干目的,我就用了抓手思维帮他整合了,完成后,我又交流关于使用抓手思维完成目标管理升级的体验,大约的要点如下:

  • 真正拥有了抓手思维并可以自己实践、指导他人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这是一种很综合的能力体现。
  • 其实目标管理一直都没有变,不管是否拥有抓手思维,工具还是那一种工具,方式还是那种方式,但是在抓手的视角来看目标管理,是否具备这种思维方式直接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层次,差距很大的目标管理层次。原来的我是考虑如何同时做更多的事情来达成快速的提升,升级之后,我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只做一件事来实现更快的拉升!表面上看波澜不惊,而实际上我全已经翻天覆地,我喜欢这种升级带来的思维上的改变!
  • 如果要想实现改变,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比如我要持续孤单地试错三年、人均两小时地进行团队目标管理辅导、自己按照最高标准实践,否则,只是通过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效果还是不够的。
  • 小生关于项目管理这个事情的推进有若干目的,对自己要提升、精进、影响力,对他人要有帮助、促进成长,对社会要提供一种全新的方式,对我而言,我期待小生能够成为成长达人的一个范例、商业模式画布的具体实践者、个人成长画布的第一批用户等,这么多目的如何实现,通过抓手思维就可以聚拢成一根线——虚拟公司运作。
  • 小生提到了自己年底要实现的有四个目标,虽然已经足够精简,但是站在抓手的角度我认为他的目标层次还是需要再拉升,想办法通过一个目标来综合统筹。虽然这比较完美主义,但是作为刻意训练来说,半年的目标还是要做得高标准一些,毕竟一辈子也没有次半年目标可以练手的。

好了,回到使用抓手思维进行自我升级的话题来,升级前后的对比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觉得可以从3个方面来简单描述:

  • 外表上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变化(毕竟思维是看不到的)。只不过,这个人变得更简单、更聚焦、更高效了,这是需要时间来慢慢释放的红利。
  •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开始尝试着考虑问题是什么、本质是什么、使用什么方案,洞察力不断加强,可以持续地走向本质,小投入高回报!
  • 能量状态提升,因为有了重心,之前的焦虑感会一扫而光,因为知道阶段性,心智状态会调整为精进模式,因为有抓手会持续产生惊喜,自我效能感会变得更好。

当然,还有一个永恒的价值,那就是——惊喜,这里就不展开了。

四、其他感悟

升级过程必然会带来若干感悟,虽然可能相关性不强,但是我还是想记录下来,这都是我的财富!

(一)恐慌区要不要进入?

心理学上有三个区的说法: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我也经常会讲离开舒适区、活在学习区之类的话题。那么,恐慌区到底要不要进入呢?我问过一部分朋友,他们的反馈基本都是:不要进入恐慌区。但是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我一直认为:必须基于自己的阶段定位来选择策略,如果一味地就是说可以或者不可以,必然丧失灵活性!恐慌区是要进入的,尤其是在能力升级的过程。

这是什么概念?升级?能力升级?还有能力的什么呢?能力变化大约有四种状态:有下降、保持不变、平面中的优化和加强、高度中的升级,前两种通常因为常年待在心理舒适区而产生的结果,第三种状态就是活在学习区的状态,而想实现升级,必须进入恐慌区!这就是我所讲的慢方法实现快成长的结果,也就是职场中经常听到上级领导说:“给你压担子,是为了让你更快的提升”的原因。这一次我的思维能力的升级,其实是就是生活在恐慌区的结果:承载着巨大的焦虑感、压力、无助感,但是还是要跟团队每个人交流,帮助大家梳理目标,在这个恐慌的过程中,我才实现了提升。所以,恐慌区要不要进入,关键在于你期待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我建议能力提升者换换词汇,把恐慌区改成能力升级区,降低感性的冲击,可能更容易实现能力升级吧。

(二)要事优先和抓手思维是不是一个事儿?

自从7Habit中提出要事优先之后,那些做自我管理的人仿佛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嗷嗷地喊着要事优先(只是自己理解的要事优先,并不是柯维的本意),成了一把无敌的武器!但是,就我在自己管理自己、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经历中,我发现要事优先经常会产生困扰,那就是:我其他的事情怎么办?而这种困扰的存在,就留下了内心冲突、心有不甘的潜在风险。

在我的理解中,要事优先和抓手思维并不是一件事,前者考虑的是做法问题、给出的是解决方案,重点强调了谁优先、谁第一的问题;后者考虑的是统筹问题、给出的是策略,重点强调的了以一带多、综合协调的问题。也就是说抓手思维应该在更大的视野范围、更高的层次上使用,形成兼顾当下和长远的策略体系,而要事优先是在解决资源冲突当下的可选原则。这两者有没有谁更厉害的比较呢?我觉得没有,更重要的是自己不能太单一,只是掌握要事优先或者抓手思维,那样会丧失灵活性。两者不是一回事,但两者只有谁更适用的比较。

(三)知道和做到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知道不如做到”,很多自己做不到的但是还要教育别人的人更是愿意引用这句话。通常说这句话的人只能将其停留在说说的层面,如果被问到:“知道和做到的差别是什么”,他们就会蒙圈!为了便于理解,我将掌握层次分为以下6个不同的层级:

  • 了解
  • 理解
  • 使用
  • 应用
  • 评估
  • 创新

来尝试着感受一下,所谓的“我知道了”其实就是了解、顶多是理解的层次,而“我做到了”最低也已经达到了使用的层次,很多创新者也会说自己是做到了。现在明白差距了吧?最大的差距是标准!我反复说,你设定的标准决定着你的人生,如果我们设定了“知道”这种标准,就会出现“知道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忧伤。可是,我的标准也不能用来要求他人,所以,我给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知道做不到,还不如不知道!”正是这个点,我才持续地建议大家谨慎参加互联网的各种微课、分享会,要参加的话一定要参加系统性的学习,投入较长时间刻意训练才行,否则,你学了那么多,除了得到满心焦虑感和失败感,还能有什么?

五、结尾

可能,我并没有完全表达出本次思维拉升的全部感受,因为我的外观上并没有任何的不同,我很难用“头上长了犄角、屁股长了尾巴”的方式来清楚表达,所以,只能用大坑的故事、顿悟的时刻、我具体的案例的方式来做一下展示,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我建议认真阅读本文的朋友能够向我交流您的感受,是否您也有这样的提升,或者,您有对抓手思维更好的理解和解读。最后,我还是高声呼喊:知道和做到有差别,有一个很简单的做到的方式:把自己使用抓手思维的经历回复在评论区,让抓手思维和自己的生活真正地关联!做到吧,别只是瞪着眼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