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通用技术应用设计题发展趋势

 lztiandi 2016-06-21

高中通用技术应用设计题发展趋势

海宁紫微高中  夏霖

摘要:浙江省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增亮点课程通用技术以其独特的课程定位,新颖的课程内容引起了广泛关注。将其列入会考科目和高考科目,则体现了课程改革者对其寄予厚望。自2007年至今,通用技术课程已经进行了5轮教学周期,其中通用技术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技术设计目标的实现情况如何,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本文试图从历年技术设计题的分析剖析来总结其现状,推断未来发展趋势。

 

浙江省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增亮点课程通用技术以其独特的课程定位,新颖的课程内容引起了广泛关注。将其列入会考科目和高考科目,则体现了课程改革者对其寄予厚望。自2007年至今,通用技术课程已经进行了5轮教学周期,其中通用技术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技术设计目标的实现情况如何,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本文试图从历年技术设计题的分析剖析来总结其现状,推断未来发展趋势。

一、设计对象稳中有变

从附录中可以看出,设计对象始终是比较稳定的,即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管学生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南方学生还是北方学生都对设计对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设计对象无外乎支架、常用的生活器物。但是,从时间顺序来看,每一轮(当年末到次年初的两次考试为一轮)考试提供的设计对象都有一定变化。

次序时间设计对象考题设置特点
第一轮2008.10-2009.3床上用书架;放风簸箕有参照实物,设计要求较模糊,设计开放度大,要求说明设计特色
第二轮2009.9-2010.3碗碟架子;杯子架子有参照物,明确要求标注尺寸,要求说明设计特色,要求说明功能实现的结构工作过程
第三轮2010.9-2011.3教室内课桌书架;寝室内床下柜子有环境场景,没有参照物,没有明确的尺寸限制,要求说明设计特色,说明材料与连接方式
第四轮2011.9-2012.3多功能电脑支架;可折叠儿童餐桌有参照物,有环境场景,有使用者。没有明确的尺寸限制,要求说明材料和连接方式,说明功能实现的工作过程,说明设计的特色
第五轮2012.9-2013.3可调节电动机底座;连接桌面和支撑杆的连接件有环境场景,要求设计局部结构,要求标注尺寸,要求选择合理的标准件,说明结构工作过程,要求说明使用的材料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设计题设置的共同点是:

1.设计对象基本上面向所有不同地域和环境的学生。学生均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可以比较快的进行构思,完成设计。

2.设计题中均配置的文字和图片信息。从物、人和环境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提供信息,帮助学生进行设计分析。

3.设计对象的难度并不高,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从人机关系、结构、系统、控制角度进行设计。

从对比中也可以发现一些变化:

1.从要求学生说明特色到要求学生说明设计对象的工作过程。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前4轮考试中均要求学生设计特色。属于开放性题目,学生只要不和设计要求重复基本上都是可以拿分的。但是从第5轮开始,这种要求说明特色的问题被取消,转而要求学生说明结构的工作过程,构件的材料和连接方式。其实,这种变化是渐进的,从第2轮开始,在要求说明特色的同时,已经开始加入要求说明结构设计过程,构件的材料和连接方式的问题。

2.从给出设计对象参照物到给出环境、人的变化。第1轮和第2轮考试均给出了设计对象的参照物,同学可以以此为样本进行一些改进就可以完成设计任务。但是从第3轮开始,设计对象的参照物没有了,转而提供的是环境和人,这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者即学生必须从环境和人的角度信息出发进行设计对象的设计分析,并且将设计对象呈现出来。

3.从设计对象尺寸的明确到设计对象尺寸的推断。第1轮和第2轮考试中设计对象的三维尺寸是明确给出的,学生可以按照尺寸完成即可。但是从第3轮开始,这种情况改变了,即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自己标注设计对象的尺寸。这种改变增加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要求学生必须根据题目中提供的间接信息和自己日常生活中对人机关系的体验来进行判断。这种问题的改变,说明设计题已经从简单的模仿,到深刻的理解和应用。

 

二、设计要求逐步细化

第1轮考试的设计要求比较宽泛,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大,因此第1轮考生的成绩普遍较高,尤其是第1轮的首次考试,学生基本上都能取得80分以上的高分,但是第1轮以后,设计要求逐渐细化,从设计要求分条罗列可以看出,从第1轮后学生成绩普遍在70分左右也可以看出。设计要求的细化虽然限制了学生的发挥余地,但是为阅卷的可操作性、考试的公平性和考试的选拔性的功能提供了可能。因为有了设计要求的具体化,从学生的答题中就可以比较明确的考察学生审题是否细致,对人机关系认识是否到位,对结构设计的理解是否正确,设计表达是否达到要求。这种变化虽然牺牲了学生的创新性,但是可以更直观的考察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基本知识的把握。

 

三、设计手段更趋专业

第1轮中的设计对象的设计要求可以认为是展示学生的设想,是否可行不在考察之列,也无法通过试验来验证。学生的设计五花八门,有创新但是无法证明可靠。从第2轮开始,对设计手段的要求有了变化,开始趋向专业,即有针对性的要考虑到结构稳固性、功能,工艺加工的合理性,因为上一条提到的设计要求的细化,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自然会应用教材中提到的相关理论和设计思路完成设计过程。从宽泛到专业的变化,更有利于通用技术教学的指向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会有的放矢,从而避免了课程开设之初教师出现的教学迷茫的问题。这种变化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解教材,还必须充实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尤其需要补充的是人机工程学知识、机械设计知识和工艺加工知识,即教师为了能够胜任通用技术教学必须完成专业知识的扩展,从单纯的师范理科理论知识向技术发展方向把握,技术应用和技术相关理论知识方向补充。这种蜕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有报道说,在日本高中从事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是进行5年的专业硕士课程的学习才能胜任的。

 

四、设计表现更具多样

从第1轮至第4轮的设计要求均要求学生以设计草图的形式进行呈现。而从第5轮开始,对学生的要求是以合理的方式呈现,即既可以使用设计草图,也可以使用三视图,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或者可以局部呈现。这种变化是合理的,因为,短暂的通用技术设计表现图的学习,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能绘制表现意图完整的设计草图,这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做不到的。所以换成更多方式的表现形式,使用学生容易使用的三视图表达或者二者结合使用可以在学生现有的水平下更好的表现设计意图,让阅卷的教师理解意图,并给予合理的分数。从第5轮的阅卷教师的报告中可以看出这种设计的效果是符合预期的,同学的设计被认同并获得较高的分数。所以未来技术设计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设计表现图的技能练习,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使用已有的技术手段如三视图、示意图等来补充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 

五、设计评价更趋合理

第1轮至第4轮的设计评价题的标准比较模糊,从参考答案中可以看出一些词汇如:“设计合理”、“美观”等可以看出,评价标准是掌握在阅卷教师的主观判断的成分更大一些。但是在第一轮之后,评分标准中出现了对设计对象尺寸范围的限定,对设计创新描述的规定,对材料与连接方式的限定……这些标准的出现说明了设计评价在向合理性方向发展,由教师主观判断为主逐渐向明确条款限定为主。在第5轮的评价标准中又更进一步不以设计草图的美观为依据而以设计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为准,这种变化突出了技术设计放弃了对美术技术的要求,而是回归技术设计的根本,即设计思路是否正确。这种变化给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即不用花大量的精力在训练学生绘画技术上,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思路上,如何实现设计中的各种细节,如人机关系、结构稳固性、构件间的连接方式等。

综上所述,通用技术设计题的发展趋势是由模糊到具体,由随意创新到有限创新,由日常生活物品设计到机械设计,评价标准由宽泛到具体,由主观判断为主到客观依据为主。这种变化将对通用技术日常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提升自身技术素养,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完成从师范理论为主到师范技术与理论兼顾的转变;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授课方式,由讲授为主到讲授、交流实践兼顾;第三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应当放在设计思路上,并兼顾设计表现的技能的训练。 

附:2008年至2013年高考技术设计题汇总

时间内容分值
2008.102008年10月高考设计题 081018满分100分,下同
2009.3 18
2009.9 18
2010.3 18
2010.9 18
2011.3 18
2011.9 18
2012.3 18
2012.9 13满分90分下同
2013.3 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