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开富:略谈中华彭姓在历史上的迁徙与流布

 澎湖水 2016-06-21
略谈中华彭姓在历史上的迁徙与流布
彭开富
中华彭氏家族的起姓和发展,源于帝尧时期,是时彭祖受封于彭城,建立了大彭国,其子孙则以国为姓,从此有了彭姓。因此关于彭姓的起源,历来的考据十分翔实,所以後世彭人都可以脉络分明地找到自己家族的来处。彭祖后裔子孙繁衍,部族氏众,都尊彭祖为始祖。大彭国从尧舜至商代中叶,约有八百多年。
自大彭国被武丁灭亡以后,彭氏后裔只得纷纷外迁,其道路十分漫长,曲折。从商中叶大彭国灭亡时的公元前1282年至东周末叶的公元前247年,在这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彭氏家族经历了三次群体性大流亡、大迁徙,并在陇西、荆楚、巴蜀三建其国。
彭人的第一次大迁徙至陇西,时间在武丁四十三年(前1282年)。彭城失守,使彭氏家族遭受到灭顶之灾。不甘被征服的大彭氏贵族,只有远走高飞才是出路。于是有的彭人利用黄河水道,溯江而上向陇西撤退。因陇西是民族杂居地区,商王朝鞭长莫及。彭氏移民来到陇西后,在今甘肃的庆阳县西南八十里的地方扎下根来。当时这里还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彭人叫它“彭原”。彭人在陇西立足后就在此建立一个新的彭国。而有的彭人则从彭城(今江苏徐州)外逃,经过安徽含山与和县向南。列先传云:历阳有彭祖石室。又云:历阳有彭祖宅,即指此地。又渡过长江,到达今鄱阳湖及赣江上游桃江一带,与当地杨越杂居。鄱阳湖古称彭蠡。《书·禹贡》载:彭蠡,汉于彭蠡泽岸建彭泽县,县境长江南岸有彭郎矶,它的得名,均因彭人迁居于此。《水经注·赣水》载:南野县彭水所发,东入汉水,南野县在南康县南三十里。《读史方舆记要》卷八十三江西载:豫赣之川如彭水(即今章水),水经注引刘澄之曰: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古代章水即今桃江,贡水即今章水。
彭人的第二次大迁徙至荆楚,时间应在西周时期,约在公元前10世纪至前6世纪之间。周康王在位时,又不断攻伐鬼方(今陕西西北部匈奴)和东南各地,掠夺奴隶和土地,以分赏给诸侯大夫。其中一次战争就俘虏了犬戎士兵13000多人。这对陇西的彭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此情况下,彭姓人于是在西周初年,南渡汉水,迁徙到今湖北南河一带及今湖北房山县西南的沔水流域。沔水,即今汉江,亦称汉水。彭姓人迁来此地后,将房山西南的沔水地域称为“彭溪”,将南河及其支流马栏河称为“彭水”。彭水就在今桃江。居住在彭蠡地方的一支彭族,又向东南迁移到今赣闽交界的武
夷山,和闽越人杂居。
彭人的第三次大迁徙至巴蜀,时间约在西元前7世纪的70年代,是西周和东周的交替时期。周幽王荒淫无道,于是姜后的兄弟申侯,便联合缯国、西戎、犬戎攻杀幽王,俘虏褒姒,夺取了周王朝的首都镐京,西周至此灭亡。申侯又与晋、郑、衡、秦等国,率兵护送姬宜臼入洛邑,是为东周第一位君主,号称平王。在这兵荒马乱之际,生活在甘肃安阳一带的彭姓人经常受到战祸的波及,特别是周王朝经常派役抓丁,搜括民财,彭姓人苦不堪言,只得另寻出路。于是在这一带的彭姓人,越过秦岭,即从子午榖经今陕西长安县子午鍞,南穿秦岭到石泉县的彭溪,再翻大巴山南进入今四川的彭县。在这片沃野的成都平原上,定居繁衍,在巴蜀又建立了彭国。
彭氏经历了这三次群体性大迁徙之后,彭氏已流布大半个中国。但灾难和迁徙并没有结束,自春秋战国时的纵横纷攘,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至明清时期,随着朝代的更迭,国家的兴衰,外族的入侵,以及灾荒瘟疫的流行,使中华民族和彭氏家族又遭受了诸多磨难。因此,从我国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在这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彭氏族人又经历了秦王朝时的西迁、西晋末“八王之乱”(又称“永嘉之乱”)时的南迁、宋朝时期大规模南移、以及明清两次“湖广填川”等五次大规模的群体性迁徙。彭氏在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又经历了五次大迁徙。
在春秋战国时期,彭氏在楚国形成一大望族。楚文王以彭仲爽为令尹(宰相)。彭仲爽,申国(今河南南阳市北)人。《左传·哀公十七年》载:“彭仲爽,申俘也,楚文王以为令尹。”楚文王六年(哀公十七年、公元前684年),楚文王时任令尹的彭仲爽,就曾经是“申俘”,因他很有才干,受到了楚文王的器重,任命他担任令尹(楚之宰相)。令尹位显权重,成为执掌楚军政大权的百官之首。仲爽公任楚之宰相后,使彭氏在楚国重新崛起,在政坛叱咤一时。仲爽公生二子:建周、建夏,子孙繁衍若干代,世居楚国,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
到了战国后期,秦王政亲赴王翦家,请其率兵出征,倾全国兵力60万人,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大举伐楚。楚军大败,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而使彭氏再度品尝了亡国之痛。据史书记载:战国末期,泰国先后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在谋臣李斯的提议下,把六国王室贵族举家迁移到国都咸阳附近的地方,以便严密控制。同时以填补秦国西部地区人口之不足。因秦国在连年征讨六国的过程中,累征兵役,陇西民间男子十室九空,以致农田荒废,无人耕种,因此秦王政令迁其大姓于西北荒漠陇西。因彭姓显属大姓,楚之彭氏被秦王派兵将彭氏举族迁于甘之陇西。至此彭氏子孙则进一步流布开来。由此彭人自秦朝始集居陇西,而逐渐形成彭氏陇西郡望。
到了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加上北方惊人的旱灾,又逼使彭人纷纷向南迁徙逃难。在此期间,则是以汉族为主体流民和彭氏族人被迫放弃世代世居的中原腹地,抛弃家园,举室南迁,而且因流亡呈现出依次向南推进的格局,形成了三大迁徙人流:一是青徐人流,这是从山东、江苏北部以及河北、安微北部南下的部分流民和彭氏族人,辗转迁徙,初循准水而下,越过大江,大都移居于太湖地域,更远的则分布于浙江、福建沿海。东晋以及宋齐梁陈的支柱人物,大都在这一入流中。二是司豫人流,这是从河南、河北及黄河沿岸地区南下的流民和彭氏族人,他们初沿长江而下,溯赣江,到达奥、赣,闽交界处。三是秦雍人流,这是来自于陕西、甘肃及山西的,他们沿汉水顺流而下,到达洞庭湖水域,更甚者,溯湘水,至桂林,沿西江到达广东中西部。
在北宋时期,中原百姓长期受到少数民族的侵扰——最初是契丹,接着是女真,最后是蒙古,在战争中,宋朝奉行对内防守对外退让的政策,对侵略者屈辱求和,最终导致了金人的大举入侵。很多彭人不堪少数民族的迫害,纷纷选择南迁避难。北宋末年,徽、钦二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随之北宋灭亡。后来,宋徽宗的儿子赵构将都城迁至临安(今浙江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至此,中原彭人开始了大规模迁徙。几年的中原战争使中原彭人饱受其害,少数民族对中原彭人的残暴行为在很多史料中都有记载,其手段残忍不亚于五胡乱华时的暴行,这些使得北方的彭人叫苦连天,盼着随宋朝的南归。南宋朝廷为了拯救奴役中的中原百姓,也采取了一些鼓励、协助的政策,这对南迁的中原百姓和彭人起到了促进作用。
到了明清时期,两朝都发动了旷世悲壮的“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运动。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除了两湖、广东的大批移民入川,更有陕西、山西、河南等省移民进川。“湖广填四川”所涉及的地域多达十余省市,按当时人口拥有量,几乎波及半个中国。由于“湖广填四川”属于朝庭政令强制行为,虽然朝庭也采取一些诸如免费发给耕牛、农具、种籽暨免征三年农业税等奖励措施,但乡民多是“故土难离、乡情难舍”,更何况放弃的都是鱼米之乡,自然不愿弃家远去。如此一来,朝庭多采取武装“拥送”办法,甚至捆绑押递入川。面对凄惨的去留存亡,作为彭姓最为集中的江西、湖广,几近20%的彭人在无奈之下,逼迫汇入了千里西行的移民大军。彭人深知这一历史事件所蕴含的艰辛、悲壮、痛苦与惆怅。在这个战乱不息、波澜壮阔的年代,彭氏子孙,只得匆匆踏上背井离乡之路,在昔阳西垂的古道和潮湿幽暗的渡口,操着各地口音的彭氏家人踽踽而行,他们迷茫而坚毅的身影在已然褪色的传说中若隐若现。据谱载,今湖南长沙、湘潭、湘乡成百上千支彭姓,大多自江西庐陵、萍乡而来;而湖广迁川彭姓则以麻城、孝感、永州、邵阳等地最多。
至此,彭姓人口已流布中华大地。在先秦时期,彭姓的活动区域是在西起陕甘南部,西南直达四川中部,东南抵浙江西部,东北进山东南部,北扫河南,南依湘江的广阔地区。以这活动地区为中心,彭姓向四周播迁。春秋时彭氏已向西、向南迁徙。此后至晋代,由于战乱及官职周迁等原因,彭氏又有播迁于今山东、陕西、甘肃、江西、四川、福建等省者。彭姓的主力在秦汉时期已经撤离了北方,所以北方的连续不断的战争,彭姓族人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在唐朝时期,彭姓已经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唐玄宗时,彭构云隐居于袁州宜春(今属江西)。彭构云5世孙彭玕居于庐陵吉水之山口村,其子孙分布于今吉安市、吉安县、永丰县、吉水县、峡江县、安福县、永新县、泰和县。彭玕6世孙彭嗣元迁居分宜县。彭嗣元8世孙彭跃次子彭延年定居于广东揭阳之浦口村,是为彭氏入粤始祖,后分出漳州、泉州等支派。其中彭延年第三子彭锐的裔孙彭君达于明朝迁入广东梅州,是为梅州彭氏始祖。
自宋代以来,江西、湖南、四川、湖北始终是彭姓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宋朝时,彭姓人约有38万余人,排在第42位。彭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彭姓总人口的37%,占江西总人口的1.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四川,这三省的彭姓大约占彭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广西、福建,这两省的彭姓大约又集中了14%。形成了长江南侧中下游的赣湘川的彭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彭姓人约有50万余人,仍居第42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54%,仍居第四十二位大姓。宋、元、明600余年全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彭姓人口纯增加率为3l%,彭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净增加了12万。明朝时的江西仍为彭姓第一大省,约占彭姓总人口37.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12.3%),这两省彭姓大约占彭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5.7%)、广东(5.2%)、湖北(5.2%),这三省的彭姓又集中了16%。明代期间,彭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但西部的彭姓人口减少很多,向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湘鄂的彭姓人口聚集区。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彭姓人口由50万增加到今600万,约12倍。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彭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近600年中,彭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向华中、西部的强劲回迁已超过了由北向东南的迁移。
自清代开始,闽、粤彭氏有部分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迁徙至东南亚及欧美。到了现代,中国彭姓人口约有588万,一跃而居全国第39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9%。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湖北、江西四省,大约占彭姓人口的58%。而湖南则成了彭氏人口第一大省,约占彭氏人口的18%。l000多年来彭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厂”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江西四省,大约占彭姓总人口的58%;其次在广东、云南,这两省的彭姓又占了12%。湖南居住了彭姓总人口的18%,为彭姓第一大省,占湖南省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川鄂湘赣的彭姓高密度聚居区。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