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号入座!你是什么类型的爸爸?

 爱__不释手 2016-06-21


说起教育孩子,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妈妈该如何做。但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每天和父亲相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往往智商更高,男孩看上去更坚毅,女孩成人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所以,父亲同样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存在!不!能!缺!席!

/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父亲决定什么样的陪伴,父亲性格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大不相同。你想过,自己是什么类型的父亲吗?你的陪伴,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消极被动型父亲:孩子遗传消极心态

代表人物:《虎妈猫爸》罗素
关键词:和稀泥,无原则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有两个主流方向,一是妈妈唱白脸爸爸唱红脸,二是爸爸完全附和妈妈,不管是哪个主流,反正爸爸总是显得很被动。比如《虎妈猫爸》里的爸爸罗素。当虎妈毕胜男对孩子的钢琴训练、家庭作业进行严加管教、拒绝让步的时候,罗素总是从中调解,甚至站在孩子一边,帮助她逃避各种训练。


被动型父亲有两类,一类是行为被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像旁观者,情感上与孩子也持距离;另一类是态度被动,面对生活不如意时,更多是麻和消极抵抗。罗素的被动基本居于两者之间,一方面不敢跟妻子沟通自己的育儿观念,一方面不敢坚持自己的行动。


有消极被动的父亲,孩子性格会更内向、胆小,不善表达,并且消极心态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也产生消极的心态和行为。


苛刻专制型父亲:孩子容易自卑

代表人物:《激情燃烧的岁月》石光荣
关键词:力求完美,无条件服从


中国人习惯把父母称为家长,家长是家长制,其实也就是专制的象征。这类父亲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喜欢说“我是为孩子好”,让“专制”披上温情的外衣,成了理所当然。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爸爸石光荣。石光荣可以说是个最严厉的父亲,倔强、固执,甚至有些蛮横和粗暴,为了让孩子们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士,他总是采取非常极端的手段,以至他在家庭中常常陷入四面楚歌的窘迫地步。


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只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让孩子变“乖”,二是让孩子反抗。“乖”孩子呢,往往以父亲的意志为中心,没有自己的想法,缺乏信心和勇气,性格懦弱,难成大器;而反抗的孩子会用抱怨、顶嘴等方式来宣泄消极情绪,慢慢变得叛逆、难以沟通,甚至会将不满发泄到外人身上。


定时炸弹型父亲,让孩子很容易暴躁

代表人物:《老炮儿》六爷
关键词:绝对正确,绝对权威


中国人奉行“父为山,母为水”,所以也有不少传统观念特别强的父亲保定“家长”身份来跟孩子相处,动不动就发火,孩子说错一句话或做错一件小事,在他们眼中就会被放大,动辄批评、打骂。比如《老炮儿》里的爸爸六爷。六爷认为晓波既然是自己的儿子,就是自己的专属物品,从穿着打扮到举杯姿势,都需要严格遵循他认准的那套“规矩”,如若不然,晓波面临的就是他拳脚相加的雷霆之怒。


最过分的是,暴躁的父亲还会把负面情绪带到教育孩子中去,当孩子刚好踩雷时,他们很可能不问青红皂白就猛批猛打,不许辩解。

呆在一个定时炸弹一样的父亲身边,察言观色、取悦父亲成了孩子的第一要务。这样的父亲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很难相信别人,他们不善于处理冲突,总想息事宁人,缺乏开拓性和胆识。


良师益友型父亲:孩子与人或亲或疏

代表人物:《成长的烦恼》Seaver医生
关键词:有商有量,你的事情你做主


国外一项研究表明,权威民主型家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模式,所以,有一个良师益友型的父亲,是一件超级幸福的事。

比如《成长的烦恼》里的爸爸Seaver医生,他懂得什么叫真正的尊重孩子。一次,他和大儿子Mike一起去看体育比赛,感情好到爆的两个人勾肩搭背进入体育场,Mike忽然看到了自己的同学,他们都嘲笑Mike:这么大居然还跟老爸来看比赛!Mike一下觉得没面子了,于是当着朋友的面开始对老爸冷嘲热讽。没想到老爸居然配合他演戏,扮演一个古板严苛的爸爸,让儿子在朋友面前成为酷酷的青春期叛逆孩子。这换来的是:散场之后,父子俩默契地碰了一下拳头。


不过民主并不意味着无限度的自由以及对孩子欲望的无限制满足,而是需要一定的规则,来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也就是,既要尊重孩子,又要有权威。跟着这样的父亲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较高,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较强,容易形成敢想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实,各类父亲有时很难有清晰的界限,可能苛刻专制型的父亲同时也是定时炸弹型的,被动消极型的父亲某种角度看也是良师益友型。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白自己的位置和缺陷后,如何继续努力成为一个好父亲。而且要抓住一切机会,给孩子树立一个不缺席的父亲形象。


比如,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可以隔着肚皮跟宝宝说说悄悄话,或者讲故事,用声音跟TA连接。或者,孩子第一次在肚子里打滚时,用手心跟TA打个招呼,摸摸TA的小脚丫。而最最重要的,是孩子出生后,那才叫真正的看得见摸得着,爸爸怎么能不参与?或许你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像妈妈那样陪伴孩子,那小安给你支一个招:

做!

抚!

触!


抚触不仅能促进孩子身体和心智发育,还是跟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说起做抚触,大部分人第一反应恐怕就是:洗澡+按摩+擦乳液。其实抚触不限于此,还包括拥抱、亲吻和日常身体护理,换尿不湿也算啦。对抚触不那么了解的爸妈们不用担心,请看到文末,有小安为大家精心制作的抚触白皮书,爸妈们不懂的抚触误区都在里面啦。


当然,在抚触中,洗澡+按摩+擦乳液是最直接的,而这时,选择洗护用品就很重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