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南部,因其特殊的地理历史缘由,许多辽宋金元甚至更早的寺观建筑、壁画和雕塑在朝代更迭的战火和动荡中幸存下来。其中不少精品巨作,却在近代再遭劫难,被文物“盗猎者”看中,趁中国政权孱弱、国门洞开之机,以金钱收买寺观主事者或者地方豪强,甚至政府官员,对千年国宝如探囊取物般巧取豪夺,如入无人之境。 展厅中的《朝元图》西壁
据说,此画经荼毒天龙山石窟的日本山中商社之手流失东瀛之后,曾被装裱成可以收卷的通景屏式画轴,以便保管运输。与欧美博物馆获取和展示中国寺观壁画通常采用的切割成块再行拼合的方式相比,这种形式或许避免了并不美观的明显接缝。但也很难想象,原本缺乏韧性的壁画地仗层,要达到可收卷的状态,会使颜料层造成怎样的皴裂和剥落。 前导仙人(一说为五岳四渎) 壁画入藏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多年以后,在80年代经修复拼合,并固定陈列于展厅。现在,面对画幅,早已看不出当初的切割痕迹,除了线条方面必然会有的接笔,色彩之鲜艳,除了矿物质颜料在清洗除尘之后重放光彩的原因之外,也不排除部分重新敷色的可能。比如几位主神背光的色彩就过于浓重,不甚自然。 身份尚无定论的三位主尊 不少寺观建筑在壁画、雕塑甚至建筑构件被盗卖之后不幸毁于兵火,幸存的部分也往往受难于此后的种种天灾人祸。这让有些人认为,这样的流失或许也是一种幸运——这些国宝毕竟没有玉石俱焚,得以留存。但这恐怕并不能成为赞同甚至赞美盗卖的理由。 古董商的核心目的,是牟利而绝非保护。而包括收藏家、博物馆在内的很多购买者,也根本不是如其自我标榜的那样是文化遗产抢救者,而往往正是在一单又一单标的明确的“订购”中,推动墓葬盗掘、加速古建凋零的幕后黑手。获取、倒卖文物过程中的不择手段便是明证。 行进于队尾的十二元辰 这些人更注重的,恐怕只是沦为商品的文化遗产的占有而非其原真状态的保存。为便于盗运而人为肢解的“昭陵六骏”,凿成碎块又费力拼合甚至在无法拼合之后又重新制作的龙门《帝后礼佛图》,千疮百孔、满目凄凉的天龙山……,遑论保护?!国宝幸存的因缘际会,并不能使盗买者的罪行减少一分! 今非昔比的中国,这样的明目张胆或许很难再发生。然而,至今未绝的种种文物之殇,又是何其痛哉…… 注:本文配图均摄自《朝元图》西壁 本文(上)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IzMzM5NQ==&mid=200757569&idx=1&sn=11112e135771d36c0b4832592a2f6e45#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