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Typosquatting如果要分类的话,大概是可以划归到钓鱼攻击中去的。不过这类攻击手法主要是寄希望于用户可能会输错某些域名。 最近来自德国汉堡大学的学生,利用Typosquatting攻击,将他自己的代码感染到了超过17000台开发者的计算机中。注意哦,是开发者的计算机!而且里面很多人还是为美国政府,甚至军方组织工作的。 究竟是怎么感染的?这名汉堡大学的学生现年25岁,名叫Nikolai Philipp Tschacher。他在自己的学士论文里大致阐述了这种攻击手法,论文名为《Typosquatting in Programming Language Package Managers》,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一下。 整个过程其实很简单:他首先去浏览一些专门探讨编程语言的社区网站(如PyPI、RubyGems、NPM),记录了其中下载量较高的214个包。 然后他自己伪造了这214个包,里面包含他自己的脚本代码(虽然并非恶意的),名字与这214个包非常相似。 虽然不是域名,不过他也将之称作Typosquatting攻击。实际上里面的确没有包含什么恶意代码,只是给那些下载的开发者以警示:您安错包啦! 另外,这段代码还会向Tschacher的计算机发送一个Web请求,这样他就能够记录他的代码执行了多少次,是否获取到管理员权限。 攻击结果很“理想”最终的结果是很“喜人”的,几个月时间内,他的代码就在超过17000个独立域名中执行了超过45000次,其中超过一半还获得了管理员权限。意外发现是,其中有两个域名后缀为.mil,表明这是美军有人也运行了这段脚本。Tschacher在论文中说:
这件事比较有趣的地方在于,Tschacher攻击目标并非普通终端用户,而是开发者。如果Tschacher真的有意进行攻击,并植入了恶意代码,那么打击面和传播速度都并非一般的钓鱼网站可比。 但凡从开发者入手的攻击,总是能够在短期内极速传播,因为如果开发过程都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被植入恶意代码,那么终端用户遭遇攻击也就显得理所应当。 很多时候,将政府和企业作为目标的的攻击者,都很喜欢从开发者下手。因为开发者对敏感网络拥有很高的访问权限,能做的事自然就多多了。 * Freebuf官方报道,本文作者:欧阳洋葱,转载请注明来自FreeBuf黑客与极客(FreeBuf.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