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中星微“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京宣布,中国首款嵌入式NPU(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诞生,目前已应用于全球首款嵌入式视频处理芯片“星光智能一号”。 这款被命名为“星光智能一号”的芯片,蕴含了当前计算机领域最前沿的生物人脑神经网络仿生学创新技术,且对严重依赖国外进口产品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来说,也是实现“弯道超车”的一次踊跃尝试。它标志着我国在神经网络处理器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使我国视频监控行业发展由模拟时代、数字时代跨入智能时代,在全球确立领先地位。 该实验室执行主任张韵东表示,这标志着我国在NPU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基于“数据驱动并行计算”架构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视频监控行业发展由模拟时代、数字时代跨入智能时代,实现产业化并促进整体水平提升,确立了全球领先地位。
AlphGo下盘棋花电费3000美元 近年来,人工智能逐渐从科幻电影走向现实生活,在其发展历程中,两次著名的“人机大战”成为重要里程碑。1997年,IBM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今年3月,谷歌的“AlphGo”以4胜1负的成绩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 “围棋比国际象棋复杂200多个数量级。”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张韵东表示,“深蓝”是凭借超级计算机运算能力的“蛮力”战胜了人类,“AlphGo”则是依靠模仿人脑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击败人类。 这一结果让人震撼,甚至有人担忧,电影里“终结者”是否很快会进入我们的生活? 张韵东认为,“人机大战”只是科学实验,如此高级的人工智能离普通人的生活还有一定距离。他介绍,“深蓝”的质量达到1.27吨,拥有32个CPU;“AlphGo”运行在庞大服务器集群里,下一盘棋光电费就要花掉3000美元。即使是手机里的苹果、微软等语音识别软件,所有的运算、识别也必须在后台进行。 将深度学习系统做到小型化,用在嵌入式系统中,这是中星微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来努力解决的问题。其此次发布的,正是我国首款具有深度学习功能的嵌入式NPU,其已于今年三月成功量产。 “弯道超车”在于创新 据张韵东透露,“星光智能一号”现已销售数十万件,成功在视频监控领域实现产业化,并可广泛应用于智能驾驶辅助、无人机、机器人等嵌入式机器视觉领域。 此次,中星微率先在全球实现对该芯片的量产应用,可谓是中国企业实现对国外集成电路产业“弯道超车”的一次成功尝试。 在信息时代,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全球各国必争的战略制高点。但当前中国该产业形势却相当严峻。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十余年来集成电路进口额长期处于各类商品之首,每年达2000亿元左右。 这种依赖性随时可将中国通信产业置于难以预料的风险之中。例如今年3月7日,中兴通讯因被美国商务部实施出口限制措施而停牌。因该公司对美国零部件和软件供应商的依赖,严重损害了其手机终端和电信设备业务,造成的损失额估计达1000亿元以上。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下一代信息产业浪潮最重要的推手和颠覆性的技术,微软、高通、谷歌以及美国宇航局支持的KnuEdge等公司纷纷推出的自己的NPU。对此,张韵东和同事认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要想实现赶超,答案就在于自主创新。“我们比人家落后太多,现在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我们要把握整个行业格局变化重新洗牌的机会。”张韵东说。 坚持自主创新原则,重点投入核心技术研发与标准的制定,这是中星微多年来形成的科研模式。成立于1999年的中星微,在2001年开发出第一块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在2010年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牵头制定了SVAC国家标准,是全球第一个针对视频监控的音视频编解码标准。这两项成果使其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0年,围绕数字多媒体芯片的应用基础和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此次中星微推出的神经网络处理器和嵌入式视频监控芯片,正是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据悉该芯片现已申请16项专利。“今天,我们敢说我们的芯片诞生了,是进行了3年多的开发,每一颗芯片都经过严格的测试。”张韵东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