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9-2T《汉画像石》特种邮票

 威龙集藏 2016-06-21
 
 
 
 
 
 

全套枚数 6枚 全套面值 6.00元 小型张规格  
发行日期 1999年3月16日 防伪方式   小全张规格  
印 刷 厂 河南省邮电印刷厂 设 计 者 呼振源 小本票编号  
印刷版别 胶印 责任编辑   小本票规格  
摄 影 者   整版枚数 50枚(5×10) 原画作者  
资料提供   整张规格   雕 刻 者  
单枚信息
图序 邮票名称 面值(元) 发行量 邮票规格 齿 孔 度 备注
(6-1)T 牛耕 0.50 2603.35万枚 40×30毫米 12度  
(6-2)T 纺织 0.50 2603.35万枚 40×30毫米 12度  
(6-3)T 舞乐 0.50 2603.35万枚 40×30毫米 12度  
(6-4)T 车马出行 1.50 2450.85万枚 40×30毫米 12度  
(6-5)T 荆轲刺秦王 1.50 2603.35万枚 40×30毫米 12度  
(6-6)T 嫦娥奔月 1.50 2438.35万枚 40×30毫米 12度  
同时发行  
相关资料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汉代文化是佛教全面影响中国之前的文化,是比较纯净的中国本土文化。它所记载的,不仅是汉代(西汉、东汉)的,还有大量的先秦及远古的文化。汉画所反映的,正是中国前期的这段历史。而保存至今比较完整的,又多是密布于汉代墓室四壁、石椁四周,以及祠堂墙面、梁柱、门楣等处的石刻画,其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典章制度、男耕女织、骑射田猎、仕宦家居、社风民俗等各个方面,极其庞杂;而在形式上,又不拘泥于某一表现样式的艺术,它既有许多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又随处可见恰当的变形和夸张,形象多彩而丰富。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其雕刻技法的洗练,绘画技巧的娴熟,代表了汉代艺术的最高成就,它同保存下来的汉画像砖一道,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研究汉代及汉代以前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1999年3月16日,为了反映我国汉代丰富多彩的石刻艺术,展示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国家邮政局发行了《汉画像石》特种邮票,全套6枚。

  (6-1)为“牛耕”。原石高116厘米,宽52厘米,1962年出土于陕西绥德县四十里铺,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画面原分两格,上格为卫士执戟立于楹柱旁,下格为牛耕图,邮票图案只选取了下格。中国的牛耕出现在春秋末叶,但真正使用并推广则是在汉代。那时除以中原为主的北方地区外,西北边防因屯田的需要,亦是汉代重点推行牛耕的地区。汉武帝时发明了二牛三人的耦犁,到西汉晚期,又出现了一人扶犁并驱两牛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牛耕图》所表现的,即是这种先进的耕作法。图中两牛抬扛并列前行,犁衡搭于两牛颈部,衡引一长辕犁;农夫扶犁举鞭驱牛,小童随后手提小袋点播下种,生动地刻划出一幅春耕场景。

  (6-2)为“纺织”。原石高99厘米,宽216厘米,1957年出土于江苏徐州市铜山县单集乡洪楼村,现藏南京博物院。画面原分为两层,上层为人物故事;下层为一座庄园,其右侧是达官显贵们正在高堂上欣赏庭院中伎人的乐舞表演,而左侧则为邮票图案所选取的纺织图。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踏机织作,这三位纺织女密切合作,协调统一,表现得淋漓尽致。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欧洲到6世纪才出现这种装置,到13世纪才广泛应用。

  (6-3)为“舞乐”。原石高108厘米,宽58厘米,20世纪30年代出土于江苏徐州沛县古泗水,1944年曾被日本人盗运到连云港准备偷运出境,后被追回,现藏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原图分为三层,上层是舞乐图,中层是六博对饮,下层是车马图。邮票图案选取的是上层。图中1人抚琴弹奏,旁边1人似在伴唱,在悦耳的乐声中,舞女舒展长袖,翩翩起舞,右边1人在几案上做“倒立”表演;展现出一片歌舞升平的优美画面。长袖舞是汉代的宫庭舞蹈,它翘袖折腰,舒展奔放,成为代表汉朝时代特征的舞蹈样式,因而此图是研究汉代音乐舞蹈的珍贵文献资料。

  (6-4)为“车马出行”。原石高47厘米,长1100厘米,1953年出土于四川成都北门外4公里处的天回镇羊子山一号墓,由墓的左、右壁连接而成,现藏重庆市博物馆。画面是一组雄奇壮观的官吏出行队列,刻有轺车12辆,骑吏34人,步卒18人,马56匹,气势磅礴,浩浩荡荡。邮票图案选取出行队列中的一驾主车,车前有2位持戟骑士导引,后有1骑士断后,主人高冠博带端坐于3驾马车之上,威风凛凛,充分显示出地位的高贵,在导骑与主车之间的空白处,刻了一只撒腿疾奔的山兔,喻意车骑的快速,这与“马超飞燕”象征马的迅捷如出一辙。

  (6-5)为“荆轲刺秦王”。原石高97厘米,宽70厘米,现存于山东嘉祥县武宅山北麓的武氐祠。该祠内描绘这一故事的石画有3处,分别刻在武梁祠、前石室、左石室中。邮票所选为左石室中的一幅,原画分为3层,第1层刻齐相管仲射小白的故事,第3层刻伏羲、女娲故事,第2层即是邮票上的图案。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载于《史记· 刺客列传》。画像上,樊于期的头颅装在盒中放在柱旁,匕首穿在铜柱上,荆轲被御医夏无且死死抱住,秦王转身拔剑,而荆轲的助手秦舞阳吓得瘫倒在地上。画面生动地刻划了图穷匕现一瞬间的紧张情景,成功地塑造了故事中的各种人物。

  (6-6)为“嫦娥奔月”。原石高55厘米,宽105厘米,1964年出土于河南南阳市西关新华乡汉墓,现藏南阳市西郊卧龙岗上汉画馆。图中左方刻一圆月,内有蟾蜍。人首蛇躯的嫦娥腾然升空,周围云气缭绕,繁星点点,表现了嫦娥奔入月宫的壮观景象。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早在商代的典籍中就有记述,到了汉代已十分流行。传说后羿得到西圣母的长生不老药,被妻子嫦娥偷吃后,便不由自主地飘向月宫,充满了奇幻浪漫的色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