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篆字体的起源发展和其写法特点

 RK588 2016-06-21


(图片来自网络)

字体有很多种,每个人喜爱和练习的各不相同,见天简单说一下小篆字体的特点写法及其一些相关知识。
起源:
小篆是古文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政策时颁布的标准字体。关于小篆字体的由来,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宇·叙》中说:李斯等人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文字,在制作时 “皆取史摘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一个“皆”字告诉我们,小篆完全出自史糟大篆,只是对其繁之字加以省简、改造,以便书写罢了。就是小篆的名字,也是为了尊祟大篆而卑称其“小”的。
发展:
史糟大篆又是什么呢?据《汉书·艺文志》、《说文解字》等书的记载,是周宣王的史官名叫摘的人,写的教儿童识字学书的十五篇文字。既是教材,自然就是当时的标准字体。但是,由于史摘大篆十五篇早已亡佚,许懊在《说文解字》中所收的二百多个摘文又经历代传写,其真实面目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历来对什么样的字体是史摘大篆,说法颇多歧异。对于各种意见的是非,我们在这里暂且不去讨论。不过从实际出发,应该肯定一点,那就是:史摘大篆作为一种独具特点的字体,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而它既然可以作为李斯等人制作标准小篆的基础,那么这种字体的体势当与小篆相去不远,李斯等人又对其中的一些字颇加省改,可见这种字体中有的字构形比较繁绍。体势接近小篆,有的字又比小篆繁缉,最具备这两个特点的,在现在已有的古文字资料中,就要首推石鼓文了。许慎收在《说文解字》中的箱文,其构形也有与石鼓文相合的。由此不难推知,所谓史m大篆,当是石鼓文一系的承接西周金文而别于六国俗体异文的正统字体。小篆由它脱化而出,是它的嫡嗣。
特点:
小篆在古文字中属于纯线条构形的字体。它的笔画无论横竖、正斜、曲直,都一定是粗细等均的线条。其直者似陈玉着,曲者如弯铁线,藏头护尾,不露锋芒,圆润之中又颇函筋力。小篆笔画的分布十分讲究均匀对称,整体结构环抱紧密,多取团聚内向的神情。字体外缘呈长方形,凡横竖拐角处,无论内外均作弧形而绝不作死折,因而小篆的体势方中有圆,刚中有柔,脉络圆活而流畅。另外,在小篆中,象形字虽然都高度抽象化了,但也有极少数字的图画性质仍依稀可见(如朋、鸟等字),别有情趣地保留着一丝丝早期汉字象形、表义的特点。小篆的章法只有一种,字群的排布平正划一,横竖成行,字的大小一样,各占一格之地(草篆除外),因此小篆的章法跟它的字体构形十分协调,很能给人以整齐美。
在品式众多的我国传统书法中,小篆一体无疑是别有风采的。所以,尽管它在历史上作为官方正式字体使用的时间只有极短暂的十几年,但它在书法艺术史上却占有一定的地位。平常人们所说的“真草隶篆”,其“篆”就主要是指小篆(广义地说,古文字时代的主要字体都叫篆书)。历代书法家习小篆者不乏其人,特以小篆着称于世的,唐有李阳冰,宋有徐核、徐楷兄弟,明有李东阳,清有王澎、钱站、邓石如等。直到现在,小篆仍然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所喜欢。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小篆的结构和用笔都太刻板化,把古文字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极端,作为实用文字极不适宜,因此可以说小篆的形成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背道而驰的。它作为官方正式字体的时间短暂,并不是因为秦王朝的寿命不长,而是因为它自己走进了死胡同而激化了隶变的结果。
以上是小篆的一些相关知识,现在小篆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不知道还有没有练习书法的朋友喜欢练习小篆呢,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希望一支能够流传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