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素有“中药阿托品”之称,临床将芍药甘草汤加减用于治疗神经内科常见痛症、红斑性肢痛症、三叉神经痛和偏头痛的急性发作,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房定亚教授是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业医 50 年,临证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及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论治的思维方法, 擅治多种疑难疾病。房老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风湿病,尤其是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疗效颇佳,兹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本病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双手小关节对称性肿痛为主要表现,发作期常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发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等,乃湿热毒瘀的表现。结合其中西医病机特点,房老创制四妙消痹汤,由金银花、当归、玄参、甘草、白芍、威灵仙、青风藤、山慈菇、蜈蚣、生地黄、黄芪、豨莶草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活血、抗炎止痛之效,其 中芍药甘草汤具有解痉止痛作用。本病顽固难愈,故常加虫类药,如全蝎、蜈蚣、穿山甲、蜂房等,方中白芍可防止此类药物燥烈伤阴。另外,大剂量白芍可通腑,故尤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伴有便秘者。 案例 1:患者,女,61 岁,2010 年 1 月 13 日就诊。2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关节肿痛,累及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膝、踝关节,曾于外院查类风湿因子+,间断服用“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但因胃部不适而停用。近 2 个月来,周身关节肿痛加重、局部发热、晨僵,1 个月前服用“英太青”,但效不佳。刻诊:多关节肿痛,局部发热,饮食睡眠及二便正常,舌黯红,苔薄黄,脉弦滑。查:类风湿因子 125 IU/mL, 红细胞沉降率 56 mm/h。辨证属热毒痹阻、湿瘀互结, 治以清热解毒、活血祛湿、通络止痛。予四妙消痹汤加减:金银花 30 g,当归 20 g,玄参 20 g,甘草 10 g, 白芍 30 g,土茯苓 30 g,白花蛇舌草 30 g,山慈菇 10 g,蜈蚣 2 条,威灵仙 20 g,鹿衔草 20 g,青风藤 15 g。每日 1 剂,水煎服。服药 7 剂后,关节肿痛明显缓解,守方加减治疗 1 月余,病情基本稳定。 本病好发于青年男性,常以腰背僵痛为主要表现,并逐渐出现脊柱前屈畸形,活动困难而致残。房老认为,本病的病理基础是肌腱端炎,病变起始于肌腱附着点,痉挛僵直是本病的特点,故患者常主诉为僵痛或抽痛。因肝主筋,故属“筋痹”范畴,当从肝论治。房老创舒督解痉、缓急止痛之法,常用方为舒督解痉汤。本方是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加葛根、威灵仙、蜈蚣、山慈菇、黄芪、桂枝、薏苡仁、乌梢蛇、狗脊等。若伴湿热明显者,加白花蛇舌草、防己、土茯苓;瘀血重者加土鳖虫、桃仁、红花、牛膝;肾虚明显加桑寄生、杜仲、续断;疼痛严重加附子、蜂房、全蝎等。另嘱患者适当锻炼,以改善脊柱活动度。 案例 2:患者,女,42 岁,2009 年 7 月 6 日就诊。自 2007 年 10 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骶部疼痛并逐渐加重,翻身困难,晨僵明显,活动后减轻,曾服保健品及按摩治疗后症状好转。2008 年 5 月,患者腰骶部疼痛加重,至当地医院查 HLA-B27(+),骶髂关节 CT示“骶髂关节炎”,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予扶他林、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口服,略有好转。2009 年 3 月,患者腰骶部疼痛加重,翻身困难,伴晨僵,近 2 个月出现双踝肿痛,行走轻度受限,当地医院予扶他林、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鹿瓜多肽治疗 3 个月, 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就诊时见腰骶部僵痛,活动后减轻,双踝关节肿痛,纳食可,小便黄,大便正常,舌黯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属督脉瘀滞、湿热内阻,治以舒督解痉、清热祛湿、通络止痛,予舒督解痉汤加味:白芍 30 g,甘草 10 g,葛根 30 g,威灵仙 20 g,薏苡仁 30 g,萆薢 20 g,山慈菇 10 g,鹿衔草 15 g,乌梢蛇 15 g,黄芪 30 g,桂枝 10 g,蜈蚣 2 条。每日 1 剂, 水煎服。服药 14 剂后,症状明显缓解,守方加麸炒白术 10 g、桑寄生 20 g、狗脊 10 g,研末制成水丸,每次 6 g,每日 3 次。3 个月后随访,病情基本稳定。  本病又称退行性关节病,是一种以软骨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点的关节疾病。中医认为,本病以肝肾亏虚为本,感受寒湿、瘀血阻络为标,治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为主。房老临证常分期论治,重视局部病理改变。早期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软骨劳损,局部血液循环变差,常用血府逐瘀汤或身痛逐瘀汤加黄芪,重用赤芍以增强活血之效;疼痛明显可赤芍、白芍同用。本期治疗起效较快,一般 3~5 剂症状即可开始改善,并可改善中老年患者整体循环,缓解便秘、失眠、麻木等症状,尤其对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病有益。对于中期骨性关节炎患者,如果出现明显颈腰椎退变、局部僵痛不适、活动受限,甚至神经压迫症状,房老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创制缓急舒痹汤(白芍 30 g,甘草 10 g,威灵仙 12 g,薏苡仁 30 g,羌活 10 g,苏木 12 g),屡取佳效。老年人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骨濡养不利,本方可有效缓急止痛、柔肝舒筋。方中芍药甘草汤可防止羌活、威灵仙之类祛风除湿药伤阴耗血;薏苡仁不仅可防止白芍所致腹泻,更有缓急除痹止痛的效果。若患者平素大便溏稀,可改薏苡仁为麸炒薏苡仁,也可佐以白术、补骨脂之类健脾补肾固肠之品。 案例 3:患者,男,61 岁,2012 年 11 月 15 日就诊。患者 2 年前开始间断腰痛,外院查腰椎 CT 示“腰椎间盘突出”,5 d 前搬重物后突然加重,腰痛剧烈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不能行走站立,外院查 MRI 示“腰 5~骶 1 腰椎间盘向左后突出,椎管狭窄”。刻诊:腰痛剧烈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饮食尚可,失眠,大便偏干,舌黯,苔白,脉弦。辨证属督脉瘀滞、肾虚血瘀,治以舒督解痉、活血补肾。予缓急舒痹汤加味:白芍 30 g,甘草 10 g,威灵仙 20 g,薏苡仁 30 g,苏木 12 g,葛根30 g,蜈蚣 2 条,山慈菇 9 g,黄芪 30 g,全蝎 6 g,川牛膝 15 g。每日 1 剂,水煎服。服用 3 剂后疼痛明显减轻,至 7 剂诸症消失。 风湿性疾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软组织及其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关节、肌肉疼痛是风湿性疾病最常见的表现,故具有缓急止痛作用的芍药甘草汤在本类疾病中大有用武之地。原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用于治疗误汗后阴液不足所致“脚挛急”之症。方中白芍苦酸微寒,具有养血柔肝、止痛敛阴等功效,《神农本草经》载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甘草甘平,具有益气健脾、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作用。二者相合具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之效,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于消化、神经、泌尿、呼吸等多系统的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缓解痉挛、保护肝脏、调节免疫等作用,并且很多临床研究报道本方可有效治疗脘腹疼痛、神经痛、泌尿系结石、哮喘、关节炎等疾病。总之,芍药甘草汤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属基础方剂,值得进一步临床和基础的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