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原作

 江山携手 2016-06-22
苏东坡专题阅读:苏轼《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原作-译注-赏析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选一)
原作-译注-赏析
 
原作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①。
    是处②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注释
    ①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时年苏轼四十四岁,家属由自己的弟子,也是苏辙的女婿王适(字子立)安置在南都(今河南商丘以南),由苏辙照料,而苏辙当时也是身负债务,因此苏轼说是拖累了苏辙。
    ② 是处:到处。
 
译文
    圣明的皇帝恩泽如天,世间万物都能感受到他的恩泽。我如今自取灭亡全是因为自身的愚钝。我还没到老年就要死了,没有安排好家人的生活,以后还要拖累你。我死后不论哪里的青山都可以安葬,以后每逢夜雨,想起我们曾经的约定,你也只能独自伤心。我希望生生世世都是兄弟,来生也不改变这种情谊。
 
作品赏析
 
   “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孔氏谈苑》)
 
   苏辙比苏轼小四岁。兄弟二人,自幼生活在一起,苏轼曾有诗说:“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兄弟情谊,到老不衰。当苏辙听到苏轼被捕的凶讯时,无异是晴天霹雳。他是最了解兄长的人。兄弟二人从政以后,彼此政见一致,苏辙很知道这次事件的严重性。这时,他正在应天府(北宋的南京,今河南商丘)任判官,立即上书神宗,自诉得到苏轼下狱的消息后,“举家惊号,忧在不恻”,“臣早失怙恃,唯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得免下狱死为幸……”后来苏轼结案,苏辙被贬往筠州(今江西高安)为酒监。
    苏轼被逮入狱后,首先想到的也是他的弟弟,他在诗中向弟弟进行解释和关照。
    这一首主要是表达对苏辙的怀念。首联:“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这是一种对自己遭受的巨大不幸的号恸之音。诗人想到,由于自己的过错,不仅自身和家庭将遭可怕的灾祸,并且还要连累弟弟和许多朋友,这时,他除了祈求圣主的恩赦,忏悔自己的罪过以外,也不能说些什么了。下一联:“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他自想必死,想到以后一家都将连累弟弟照顾,更觉心头沉重。事实上这时他在湖州的家室已由苏辙接往商丘同住了。第三联“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是说本来人死以后,到处的青山都可埋葬,但留下弟弟一人,倘逢空山夜雨之时,就会独自伤神,他想到这里,情不能堪。苏轼早年与弟弟在旅驿读书,一次读到唐人韦应物的一首赠人诗“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一联,彼此十分感动,就相约将来入仕后尽早退隐以享受“风雨对床”的闲居之乐。后来苏轼中举后赴凤翔任判官,苏辙从汴京一直送到郑州才分手,苏轼在马上作诗赠弟,有“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箫瑟”之句。“夜雨”所指就是昔日的约定。可是此时一切都已太晚了。他这一生已矣,愿结他生未了之缘。“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这是十分深挚的兄弟之情。杜甫的挚友郑虔因罪被贬台州司户参军,杜甫饯别赠诗:“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歌颂的是永不背弃的友情;而苏轼在这里歌颂的是生死与共的兄弟之情,深挚感人。
   乌台诗案最后,还是靠了当时已隐居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起了决定的作用。“以公(王安石)一言而决。”从轻发落,十二月二十九日苏轼获释,被贬往黄州(湖北黄冈)充团练副使,但不得签办公事,苏辙同受贬斥,贬为筠州监酒,总共经过了一百三十天的生死煎熬。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