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某一性状的一对基因,在减数分裂时,彼此分开再与其他配子结合,这就称为分离法则,比如公鱼为AA,母鱼为aa,在减数分裂时公鱼AA会分离成A与A,母鱼 aa分裂时会分离成a与a,然后配子再互相结合。 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结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 有两对基因必须同时存在才能表现出来,该显性性状叫做互补基因。 原本不支配任何性状的基因,当它成显性时却能抑制另一基因的性状,称之。 这类基因多半是隐性基因,致死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比如说药物影响)或染色体构造改变后使生物正常发育受到影响,造成子代在生之前死亡。 坐落在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点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中的一个。 一个基因如果存在多种等位基因的形式,这种现象就称为复等位基因,任何一个杂合的二位体个体只存在复等位基中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形成的,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突变,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基因突变的可逆性是复等位基因存在的基础。 在支配同一性状的两对基因中有一对为显性时,就可以表现出显性性状。 只要子代能全部表现出双亲的品种特征称之为纯系。 种亲交配时,公母基因同为显性基因或同为隐性基因。 种亲交配时,一方为显性基因,另一方为隐性基因。 就是子代和双亲任何一方交配称之。 杂合体一代(F1)和隐性纯合体亲本交配,用以测定杂种或杂种后代的基因型。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本质上说是脱氧核糖核酸,是细胞核内由核蛋白组成,能用碱性染料染色,有结构的线状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主要载体。 显性基因用来形容一种等位基因,无论在同质还是异质的情况都会影响表现型,则称为显性的。显性基因决定的遗传过程,称为显性遗传。而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则称为隐性遗传。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在二倍体生物中,杂合状态下能在表型中得到表现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通常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来表示,显性基因常能形成一种有功能的物质(如酶),而它的隐性等位基因则由于相就的核苷酸发生了突变而不能产生这种物质,所以在杂合体中只有显性基因能表现出正常的功能(显性)。 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在二倍体的生物中在纯合状态时能在表现型上显示出来,但在杂合状态时就不能显示出来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表现出来,既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称之为共显性。 即指双亲的性状在F1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这种显性现象称之非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就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或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孔雀鱼有23对染色体,除了一对表示公母的性染色体外。公鱼鱼XY表示,母鱼XX表示。其余都为体染色体,除了与决定性别有关的性染色体外,还有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称为常染色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