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学伟混沌系统的有序性表现为分形的相似性

 xindiandengshw 2016-06-22
 对股市运动,我们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一轮趋势,如果它的终极目标可预先确定,那么这轮趋势的阶段性目标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方法很简单:先计算这轮趋势的全长,然后视情况给予0.38和0.62的黄金分割——如果判断这轮趋势会以推动浪——5个浪,或极度夸张的形式运行,其阶段性目标就在它的0.38附近;如会以修正浪——3浪形式运行,其阶段性目标就在它的0.62-0.66之间。这是股市运行在空间结构上的一个基本的分形规则。2001年,我们曾依据这一原理,计算过上证指数从2245点下跌以后的一个阶段目标。方法就是以2245点为起点,以1053点为本轮熊市的终极目标,2245-(2245-1053)×0.62=1505点。

  上述方法并不来自常规技术分析书,而是来自股市分形结构的实证研究。请看下列数据——

  1992年386点:如果我们能在行情之初就知道这是一组牛市推动浪,并且知道它的终极目标在1558点,就能得到:386+(1558-386)×0.38=831点。实际上,这波行情的阶段性高点是841点。

  1993年1558点:如果我们事先知道这是一轮熊市调整浪,并且调整的终极目标为325点,就能得到:1558-(1558-325)×0.62=793点;或:1558-(1558-325)×0.66=744点。结果这轮调整的A浪跌到777点。

  1994年325点:如果我们预先知道这轮行情是为期7年的牛市推动浪的开始,并且行情的终极目标在2245点,就能得到它的第一阶段的目标在:325+(2245-325)×0.38=1054点。再进一步,如果我们知道这一升浪将以3个浪而非5个浪的形式运行,就能根据已知的1054点得到:325+(1054-325)×0.62=776点。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这轮牛市的第一波为1052点;在325到1052点之间的阶段性高点为768点。

  1995年524点:如果926点反弹目标能事先确定,而且知道这将是一波极度夸张的反弹,就能得到:524+(926-524)×0.38=676点。524点的反弹先是见681点,回档547点后才见926点。

  1996年512点:如果我们知道这是牛市又一组升浪的开始,而且其上升目标在1510点,就能得到:512+(1510-512)×0.38=891点。在1996年的行情中,894点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性高点,大盘在此位置下停留了3个月。

  2004年1783点:如果我们事先知道这轮调整也会以3浪而非5浪形式进行,而且998是它的最终目标,就能得到:1783-(1783-998)×0.62=1296点;或:1783-(1783-998)×0.66=1260点。

  所有这些事例都说明:当一轮趋势表现为5浪结构,或虽为3浪,但趋势极为夸张时,其首浪长就会倾向于全浪的0.38;反过来,全浪长则为首浪长的2.62-2.66倍,不管其间的回档有多深、反弹有多高。而在一轮3浪型结构的趋势中,其首浪长则会倾向于全浪长的0.62-0.66倍(也有0.6倍的情况);反过来,全浪长则为首浪长的1.62-1.66倍,无论中间的回档或反弹幅度有多大。

  混沌系统的有序性表现为大大小小的分形的相似性。上述这些波动,趋势级别并不相同,有的表现为月线、甚至季线、年线上的波动,有的仅表现为周线,甚至纯粹是日线的波动,如325点到1052点之间的768点。但它们在空间结构的比例上却表现得极为相像,不是0.38就是0.62(也有个别的会是0.764,但极少)。这表明,0.38或0.62是股市运行在空间比例上的主要分形或“分数维”。

  把这一规则用之目前市场,结论似乎很明显:由于我们将1333点确定为本段行情的最高目标,而1231点为1067-1333点之间的0.62黄金分割位;再加72周移动平均线目前在1210点一线,这是上证指数2004年6月跌破72周均线后首次攻击到该线之上——对任何重要均线的第一次远距离攻击都不会成功,这是我们在很多年前就已归纳出来的一个简单的小窍门,因此,大盘第一阶段的上涨看来已告一段落。

  但反过来,由于1231点是1074点上涨以来的第一个下跌分形,因此大盘在这里出现回档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1333点的中期上升目标。至于回档是深是浅,在整理过程中是否还会超越1231点等,并不重要。因为趋势目标的决定力量是能量大小,而非能量运动的方式,后者决定的只是在到达这一目标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