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张仲先生2002年4月在天津图书馆讲座录音整理,谨此纪念先生! 天津民俗民风(一) 张仲主讲 ( 2002年4月7日于天津图书馆) 首先感谢大家在这儿恶劣的天气听我不高明的情况介绍。刚才朱馆长说“听我讲座”,谈不上讲座,只能说聊天。我所以感兴趣,我认为第一是知我天津才能认识天津 、了解天津 、感受天津的品味,这是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是:知道天津,才能爱我天津,否则谈不到爱我天津,更谈不上从各个方面促进我们的工作。 (已故天津著名民俗学家——张仲先生) 有些人,特别是文化人,把天津做为粗鄙文化的代表,我特别反感。为什么?我写过小说《龙嘴大铜壶》,后来改编成电视剧 。我把天津人写成好人。因为电视剧中的有些人物形象 :像《四世同堂》中的李科长,还有电视剧《陈真》中的警察厅长等,俗鄙不堪的人物都说天津话。我特别反感这点,我把说天津话都写成好人,而说北京话的都写成坏蛋。因为你们可以把天津人写成坏蛋,天津作者也可以像他们这样写北京人。冯巩有次这样说:“我从来不拿天津人糟蹋。”因为他是天津人,他的相声在使活时,从来不贬低天津人。你比如说高英培先生有个段子,这位相声名家已经故去了。他说的相声《钓鱼》,实际上也有他的副面影响。有很多人认为天津人不切实际、夸夸其谈。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把它移植到所有天津人头上来,我有自己看法 。我认为天津人同任何地方的人都一样,都有不同的文化性格和不同的思想。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有象相声《钓鱼》中说的人,不仅仅是天津人独有的性格。很普通的一件事情 ,而不应把它做为天津人的典型化的代表。天津不是这样。我要一个个地讲这些问题。说到天津文化品味,拿什么来证明 ?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 :有一首歌《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是刘半农的诗,后来由赵元任(赵先生是国际语言大师)谱曲,而且由他自己唱。这首歌一张嘴唱就是“天上飘着些微云”。有些人对赵先生说他唱的不对。说他唱的“天”和“飘”是低平调 ,按照普通话应该是高平调 ,赵先生说不对。我在美国波士顿讲学,台底下比较沉默,我就说赵元任说:“我用天津方言唱“天上飘着些......因为我是天津人。”这说明天津人文化 品味不是粗鄙。另外,有些人一谈到天津人就认为天津话俗不可耐,不要信这些,因为任何语言都是交流工具,都是全民族的语言,这种语言不仅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可以使用,被统治阶级、一般人也能使用。交流上没有阻碍,才叫语言。否则在交流上你完全听不懂。另外一种情况,那是鸟语,鸟语不是人语,鸟语是不能用来进行人与人交流的。你说天津话低俗 ,我曾经做过统计 :你看有些字眼儿 ,比如说“捅漏子”的“ 漏子”、“秧子”、“眼子”、“大头”、“狗食”、“老赶”、“夹剪”、“刺头”、“挨刀的”、“能耐梗”、“嘎杂子”、“穷人美”、“废物点心”这些词,你说这些都是天津话,粗鄙文化代表,实际上完全说错了,这些是地地道道北京话,这是天津话中的北京词语,流行了200年 。还有些有音无字的方言词,比如“ 哈喇 ”形容油炸东西不能吃了,称“哈喇味”,还有说这个人办事拖拖拉拉,是“拉哈”还有“邋塌”;还有“敞开”;还有“ma cha”,比如衣服不平,把它“ma cha”一下 ;还有“la la”,比如人吃冰棍都化了“la la”一地 ;还比如“磨菇”……这些话是地到的北京话,而且北京话里的满族人说的话,而且是进关以后的老满州人说的话,见于爱新觉罗·胤瀛所写的满语词。这些词不仅北京人用,天津人也用。象这样的方言词,比如《北京土话》一书里有三分之一和天津语通用,而且此书还提到了,比如“糟改”——这是天津方言,却是光绪年间从天津传到北京的。说明天津话与北京话是双向交流,北京人也选择了一些天津的方言词,而北京的方言词也进入到天津的方言词里。所以认为天津话粗俗的人,是没有根据的。比如说还有些话如“di liu”,有些东西需要“di liu”,即提拎意,这是地道天津话,但也是北京话 ,而且是明代的北京话(见明人《宛署杂记》)。这种语言记录很多。今天咱们不是讲语言的,所以就举这些例子。目的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天津、知道北京,了解天津以后要热爱天津,不要象有些人,我把他们叫无耻之人,他们将天津人鄙视得一钱不值,“吃者天津恨天津”。对于天津,如果怀着这样的心情,来分析天津,研究天津,就不能认识天津,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来。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中国的土地,都是祖国土地的一部分,任何地方人都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不应鄙视天津。如果带着有色眼镜 ,认为天津粗鄙,谈天津民俗,就没有交流的基点了 ,没有基点也就不可能进行交流,那就处于不公平状态,这样是不行的。 (海河新姿) 我今天要谈的第一个问题:天津民风的演变。 我们都知道元代人写的诗:“直沽洋里白沙村,百丈牵船日未昏。杨柳人家翻海燕,桃花春水上河豚。”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白沙村”就是指白色的村庄。因为元代的时候 ,天津还是一片盐碱地。从海河进来以后,就看见两岸全是闪闪发光的白色的土地,还有杨柳 、海燕、桃花、河豚等等。这说明元代天津是水乡景色,很美。这种景色,现在已经没有了,许多生态发生了变化,或被人破坏了。元代民风是“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兵民杂居久”,说明天津人口的构成 ,有当兵的,有老百姓。老百姓主要是指渔民和盐民,他们长期混杂在一起居住。“一半解吴歌”,是说有一半人懂得南方话,或者是懂得南方的歌曲 。这说明天津从开始的时候 ,就是一个移民城市。那是为什么呢?因为天津是退海之地,当大海退去后 ,地上什么也没有了。史料记载 :那个时候天津的民风是“朴厚淳良”,非常朴素。这是元代时候天津的民风,这种民风到了明代以后就变了。明代从永乐二年设卫,设卫设了三个卫,一个天津卫,永乐三年又设了右卫和左卫。天津最早的一部志书就叫《天津三卫志》,是在宣德年间出版的。所以 ,天津这三个卫可以让当兵的来这居住 。不但住,还要垦田,而且在这娶妻生子,变成了天津卫人。那么“卫”是什么意思?就是小小警备区,这个小小警备区就是有很多军官及其亲信。军籍最初一共七家 ,还有蒙古人(朵罕)。据史书记载 :卫所里住的“官不读书,皆武流”,都是武官。他们沿河而居,沿着南运河、海河,从“南头窑”一直到大直沽都是,由此奠定了天津这个城市。因为沿河而居,所以天津道路的方向很少有正南正北的。原来河道非常弯曲,后来经过裁弯取直才变成这个样子。天津没有正南正北的道路,只有城里是按规划来建立的,所以城里有正南正北的道。“万灶沿河而居”中的“万灶”就是人家的意思,因为天津当兵的居多,当兵的平时没别的,就是玩拳玩脚。在卫所,无论是当兵的还是当官的,不练武不行。如果朝廷来查,发现不练就要罚俸降官,所以练武的居多。“日以戈矛乡矢为事”中的“戈”就是长枪。天津人以这些活动为生,这样一来尚武的精神就占了上峰。到了明代,民风从朴厚淳良变为尚武。在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城以后,城有四门,门上匾题:“镇东、安西、定南、拱北”,这不是城楼的名字,指城楼上挂的匾。目前,天津西南角还有一个卫安里、卫安南里、卫安北里,这里的“安”就是“安西”的安。雍正三年时修天津城,花钱最多的是天津“沽水草堂”的安尚义,他拿出了大量资金修天津城。雍正皇帝觉得他有功,认为应该在西门将他的姓放在上面,这叫“以存其姓”。东西南北四门当初都是军卫把守 ,这又和后来的民风有关系,为什么呢?既然守城门 ,城门就有出入、有往来,南船北马,再加上接官迎差,有的差人路过这,就要入城门,可出城门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如有大宗的货物进出城门,都要买通守城的,就是买通所谓的把店的即守城的官兵,这也就有了官兵敲诈勒索,从此也就形成了由“四门”变成了“四口”。后来一直到清末。明代出殡时,都要找专门从事杠房的的、背后有人支持的“抬埋会”等等,实际是各霸一方,进行勒索 。否则出殡都不能出城门。这就是第二步。第三步:到了清代,天津城市发展了,由粮运发展到盐运,发展到内河航运,商业也发展起来,这样就出现了大盐商。在雍正年间,天津的“水西庄”是很有名的,也是我们天津经典文化的一个基地。它虽然是文化的标志,但主人原来从事的是盐务。乾隆十七年,查为义建立了“问津书院”,是为了盐商子弟。盐商没有文化,他将钱投入到这里,为了盐商的子弟能够念书,所谓“学而优则仕”。所以,盐商文化冲击了、改变了“官不读书,皆武流,日以戈矛乡矢为事”的风气。由此,天津民风大振,同时盐商文化也带来奢侈浪费。现在有句话叫做:“吃尽穿绝在天津卫”,就是从那时候来的。因为盐商有了钱了,就讲究“吃、喝、玩、乐”。乾隆皇帝来到天津,就住在“水西庄”。现在那个地方叫“芥园 ”,“芥园”这个名字就是乾隆起的 。天津最早的戏剧就是在“水西庄”里演出的。天津的浪费程度到了咸丰年间,出现了“八大家”。这“八大家”大部分为盐商,他们不是因为有钱有势 ,而是因为挥霍性的开支闻名天津 。比如“斗鹌鹑”,一输就是一栋房子的财产。“婚丧嫁娶”都讲究大操大办,大操大办到什么程度呢?有时候盐商给他的母亲过生日 ,吃完、喝完以后,盐商问他母亲还有什么觉得亏心的,他母亲说:我有什么亏心的 ,我这一辈子吃尽穿绝,我这辈子就没看见着火的。这位盐商说:那好办。盐商就买了一个村庄,然后搭了大棚子,让他母亲和亲戚朋友坐在里面,找人把这个村一把火给烧了,博得老太太一乐。并且还将“水会”请来,“水会”进火场有规矩,先打紧锣,慢锣表示火救完了,然后退出火场。退出火场也有规矩,先进去的后出,后进去的先出。“八大家”是指:韩、高、石、刘、穆、黄、杨、益照临。韩是指天成号韩家;高是指益德裕高家;石是指杨柳青石家;刘是指土城刘家;穆是指正兴德穆家;黄是指振德黄家;杨是指长源杨家及益照临张家,都是以挥霍性的开支,闻名天津。有钱不一定能称为“大家”,如:天津还有个鼓楼东姚家,他们家的后代也出了许多名人。姚家也是盐商,而且两代进士,但是姚家不许后人说自己是大盐商,而且不往“大家”里钻 ,以世代辛勤为荣 。他家的门楼坏了,就用破席挡上了,天津人称他们家为“破姚”——这是天津的“大家”。有钱了不一定称为“大家”,胡花才能称为“大家”。“八大家”实际是贬义词。我们总结天津民风的变化就是:古代淳朴变为讲打讲闹,后变为两方面:一方面从文,另一方面奢侈。所以,后来清末那种元代的古朴淳良没有了,明代遗留下来的各霸一方,讲打讲闹,再后来的讲吃讲喝与清代盐商有直接关系,这就是天津民风演变的大致的三个阶段。 (天津鼓楼) (天津古文化街——津门故里牌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