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园行

 liu007 2016-06-22

 故 园 行 

 

 

料峭春寒中,

雀步沽上行。

重饮海河水,

再瞻古民风。

 

玉带婆娑过,

老街情万种。

旧貌标新异,

璀璨是名城。

 

 

早春三月寒气袭人,然我依旧和战友们兴致勃勃的完成了天津之行。

我的老家在天津,就住在东门里,距东北角、北马路和古文化街都很近,幼年时期我是在那里度过的。这次,天津战友为我们打前站,联系的宾馆恰恰也在那一带,让我有幸重回故里。

在北门下车后,我环顾四周,既亲切又陌生。路南应该有一条胡同通向我的家;应该有一个剧场,那时我们小时经常跑去蹭戏看的地方;还应该有一个好像叫“祥德斋”的点心铺,奶奶说那里的大小八件是香油做的,很正宗。而这些都被正在拔地而起、建筑之中的高楼大厦所替代。那一年姐姐告诉我,老宅院要拆迁,之后我曾到过这里,还是一片废墟,如今却已见规模了。路北变化不大,店铺琳琅,车水马龙,因为它的后身是估衣街。

天津自明初设卫以来,素称畿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又有“先有估衣街,后有天津卫”一说,可见估衣故园行街在天津的举足轻重,它是天津服装行业的鼎盛局面的象征。估衣街西口,现在立有一面牌楼,上写沽上市廛四个字。估衣街上的服装店,从面料开始,到丝线、估衣、新衣、皮货、军衣,无所不有,是具有600年历史的一条服装商业街,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现在,从一些老棉店门面上,还能看到昔日风采,高大的院墙上有铁花罩棚,院内是宽敞的店堂,一般是楼上楼下都设柜台,与京都大栅栏的大棉布庄惊人地相似。这说明天津与京都在清代同样繁华热闹,吸引着南北游客

再往北走,就是当今著名的“大胡同”了,对这个“大胡同”没有什么儿时记忆,前些年倒也来过几次,感觉有些脏乱,现在却已经形成了规范化管理,“大胡同集团”的大字招牌可以看出它已具有一定的实力,不再是小商小贩、小打小闹的路边摊了。北京战友原本慕名而来,想好好逛逛,没成想“大胡同”已远非“胡同”之概念,店铺林林总总,人流摩肩接踵,非是一半天逛得过来的,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直奔古文化街而去。

古文化街位于南开区东北隅东门外,海河西岸,北起老铁桥大街,南至水阁大街。南北街口各有一座上书津门故里沽上艺苑的牌坊,这里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会娱乐之场所。古文化街包括天后宫及宫南、宫北大街。天后宫俗称故园行娘娘宫,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景观。天后在古时被人们称为护航女神。传说她是福建莆田人,姓林名默,经常驾船出海,搭救遇难的人,故被后人敬为女神。元时京城每年需北运大批粮食,先从海路运抵天津,然后再转河运至京城。元政府为祈求航海安全,便将护航女神崇为天妃,并在沿海城镇建起天后宫。天津的天后宫建于公元1326年。因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所以每年这时都会举行皇会,表演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百戏云集,热闹非常。现在天后宫已成为天津民俗博物馆,陈列着各种民俗风情实物,见证着天津的历史变革。

天后宫地方并不太大,那个戏台我还恍惚记得,每每上演一些才子佳人的传统剧目,台下总是站满了看戏的人,小孩子骑在大人的肩膀上,人群里不时爆发阵阵喝彩声。再大一点的孩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故园行,打逗嬉戏。每年春节,天后宫的人都特别多。那时,我正在天津,总会随大人们去天后宫逛庙会,所以对那里有印象,也很亲切。

过年逛庙会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拿着大人们给的压岁钱,买些喜欢的小玩意儿和吃食,吹个糖人儿、捏个面人儿什么的,拿回家插起来,好长时间都不坏。那些手工艺人用灵巧的双手三下五除二的做出各种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且立等可取;演杂耍的民间艺人,表演着各自的绝活,围观的人们不时的叫好助威;诱人的糖葫芦(天津人叫“糖墩儿”)好长一串,引得孩子们垂涎欲滴;抖空竹的,花样翻飞,空竹声似鸽哨,似蜂鸣传出很远……真是五花八门,极是热闹。

现在依然怀念旧时的“年味”。那时过年很重要的程序就是祭祖。年三十那天晚上,奶故园行奶从箱子里拿出一幅幅立轴的祖宗画像,高悬于北屋,因为爷爷已经过世,她带着全家老小依长幼之序给祖宗磕头,求福荫绵长,然后在东屋长长的条案上摆起供品。供品除了点心、水果外,还有自己蒸好的上面点着红点的豆包。哥哥们很淘气,经常偷偷溜到东屋,将豆包里的桂花豇豆馅儿吃掉,然后再将豆包原封不动的放好。当然,恶作剧很快就会被识破,因为是过年,大人也只是嗔怪几句,再换些新的罢了。

拜年也是过年的节目之一,除了给长辈拜年,还有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亲朋好友之间,拜大年,恭喜好运发财,祈求诸事顺利。拜年使人与人之间增进了感情,缩短了距离。大年初一天刚亮,就有人在我家院子的二道门过道,喊着“给三奶奶拜年啦!”的吉祥话来拜年的,听大人们说他们在城外住,走了不少路,我想一定很远。奶奶总是打发姑姑或姐姐给来人送些钱或是粮食之类的,再客气的把他们送走。有些远道的客人也会坐上一阵子,和奶奶聊聊天叙叙家常。现在拜年,一个电话或是短信群发,像例行公事一样。五十多年前,天津大部分住的是平房,邻里之间相处融洽,如一家人,现在邻里,关起门各过各的,老死不相往来。

那时,每逢过年,全家老少都穿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女人们头上还带着花,女孩子穿着新做的花衣服,头上扎着蝴蝶结,不停嘴的吃着各种糖果。男孩子口袋里装满打散了的小鞭炮,手里拿着一节故园行香,兴致勃勃的一个一个地放着炮。我的几个堂兄喜欢放炮,我还小就躲在堂姐身后,捂着耳朵,看着他们放,然后跳着叫着,跟在他们屁股后面可高兴了,大人拦都拦不住。有时他们还用竹竿挑起一挂鞭,乒乒乓乓放一通,街坊四邻都会出来看,放完了小男孩会去捡没有点着的小炮。一晃五十多年了,想想就像昨天的事。

如今的这条老街,古老而温馨。漫步于熙熙攘攘游人聚集的街头,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那一次,我们在战友的陪同下,还游览了意大利风情街,参观了天津市规划展览,踏足了劝业场步行街,欣赏了海河夜景。我深深的被古城的巨变所吸引,她就像海河边的一颗璀璨明珠,正焕发着耀眼的光芒。

                                      写于二0一二年三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