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玩龙灯 解放前,皂市正月十五“闹元宵”,流传着一段顺口溜:“头总”的火把,“二总”的灯,“三总”脱了裤子玩龙灯。因为“头总”(包括东大桥、河街、华升街、华麓门、邱家巷一带)的商家富户较多,他们有钱大量购买火把照耀龙灯“闹元宵”;“二总”(包括小桥口、马口、鲜鱼一带)的群众大多心灵手巧,会设计、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伴随龙灯“闹元宵”;而“三总”(包括双门、京山街口一带)的居民经济条件比较差,但每年“闹元宵”时,他们不甘示弱,宁可省吃俭用,甚至把裤子卖掉,也要出钱制作一条巨龙参加“闹元宵”。以“二总”的绣花龙灯和“三总”的乌龙最有名气。建国后,舞龙灯尤为兴盛。每年腊月岁尾,则闻锣鼓声喧;一到春节元宵,街乡金龙飞舞,锣鼓齐鸣。进入八十年代之后,每年“闹元宵”和举行大型庆典活动时,全镇出动10余条龙灯汇集大街竞赛表演。 二、舞狮子 每年春节元宵,街上均有舞狮表演,围观者众多。民国年间,盛行“狮子盘台”、“一柱香取红”等精彩表演。建国后,舞狮子的活动更为盛行。每年春节和盛大节日,届时镇区、镇郊居民舞起雄狮,沿街尽情表演。 三、玩虾子 用竹篾、布扎成约2米多长的虾子,头部和尾部各按一根木棍,由两人持棍举虾共舞。玩虾子技艺复杂,需要耐力。其传统节目有“雪花盖顶”、“黄花缠腰”、“枯树盘蔸”、“虾子打滚”、“左右插花”、“五虾闹莲”、“牛娃拜四方”等。表演时欢蹦腾跃,上下飞舞,如练挥卷,煞是好看。每逢节日盛会,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组成玩虾队,上街竞赛表演,深受观众欢迎。 四、蚌壳精 蚌壳精舞为皂市传统民间游艺节目。用竹篾、彩纸、彩绸扎成两块可开可合的蚌壳,内藏一女郎化装姣媚的“蚌精”,另一身背鱼篓、鱼网的渔翁配合上场,在紧密而有节奏的锣鼓声中变幻起舞,互相戏耍,最终以“蚌精”被渔翁套进网中而结束。表演诙谐迷人,观之常令人捧腹。蚌壳精舞是每年春节游艺表演最受欢迎的节目。 五、采莲船 每年春节,内载秀丽女郎的彩船,在锣鼓鞭炮声中沿街划船拜年,艄公即景生情,边划边唱;群童跟踪围观,欢笑雷动。增添节日欢乐气氛,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游艺节目。 六、踩高跷 春节期间,男女化装的戏剧人物,足踩三、四尺高的木高跷,手拿扇子手帕之类,成队沿街表演。有的脚踩高跷“摊一字”、“扭秧歌”、“跳凳子”,有的能表演杂耍。 七、溜老三推车 一男一女表演。即用两根木棍,外挂画着车辆的幔布,中立一活泼的少女扶着车把头,形同坐在独轮车上,由化妆幽默的老汉推着车把尾,两人边舞边唱。 八、连厢舞 边厢是用直径2公分,长约90公分的竹杆涂上彩色,在杆上按6公分左右分段间隔锯开4公分的长形孔,孔内用铁丝穿上几枚铜铁,两头扎上一束彩丝制作而成。表演者不论人数多少,不分男女老少,手持连厢起舞。连厢用手指旋转,在手掌上、胳膊上、肩部和腿部有节奏的敲打,发出哗哗的响声,舞姿活泼生动,边舞边唱,是皂市民间喜闻乐见的游艺节目。 九、挂彩灯 每年除夕之夜,儿童提灯游玩。春节期间,街户悬挂红灯。正月十五“闹元宵”,举行赛灯会,遍街华灯齐亮,蔚为壮观。有各色宫灯、彩灯、花篮灯、花瓶灯、荷花灯、桔形休、鳌鱼灯、鲤鱼灯、虾子灯、跑马灯等,争奇斗艳,互赛华丽。大街上赏灯游玩者川流不息。悬挂彩灯游玩观灯,成为节目盛举。 十、举“天星” 用一根长4米以上的竹杆,将1个化妆为“天星”的男孩(10岁左右)双腿绑在杆头。由一名大力士将竹杆顶立在肩上,双手撑举游街。解放前,扮演“天星”的皆是穷人家的孩子。解放后为了儿童的安全,举天星的活动已停止。 十一、放河灯 五月初五端阳节,家家户户放河灯,这是人们纪念屈原的传统风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忙着包粽子,做河灯,赶在端午节夜放河灯。这灯要是自家亲手制做的,同邻两家的灯不能相同,各色各样,有荷花灯、凤凰灯、鳌鱼灯、鲤鱼灯、乌龟灯、螃蟹灯、狮子灯、跑马灯等,色彩绚丽,形态万千。夜临,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地来到长汀河边,烧香、磕头、放鞭炮,然后争先恐后地把自家的灯放入河里,一盏盏美丽的灯一起浮在水面上飘游,连绵的灯火赛过了夏夜的萤火,像天上银河里的星座在闪烁,又像无数熠熠闪光的宝石在眨眼,长汀河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两岸观灯的人群黑压压的,人们不住地喝采、鼓掌。真是其乐无穷,趣味横生。真至河灯流走了,人们才离岸而归。 十二、放架花 以纸糊蔑扎成笼架,层层绘上戏剧人物场面(每笼3组),内扎成盖,顶空笼,笼内十字交叉处安放浸满煤油的棉花。点燃后烟气流上冲,空笼腾空而起,悬飘空中,光照四野。解放后放架花因不利安全已禁绝。 十三、放烟灯 解放前,用纸糊蔑灌火药;临晚点燃药引,逐层燃烧,穿动爆兴,天空五彩缤纷,群众拥挤观赏,纷纷喝彩。解放后烟灯落后于焰火,便兴起放焰火。 十四、放焰火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焰火进入百姓家。除夕之夜,春节元宵以及结婚、过生日、子女升学等喜庆活动,晚上举行放焰火,响声雷动,焰火冲天,绽放出各种闪亮的花形,五彩缤纷,璀璨壮观,一派节日景象。 十五、打腰鼓 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文工团先后在皂市小学、文化馆镇总工会等单位举办腰鼓培训班,有学员80余人,后在全镇机关、街道、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推广。1952~1965年,全镇有腰鼓队5支,参加打腰鼓的有100余人。“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0~2004年,参加打腰鼓的群众越来越多,全镇成立腰鼓队16支,共300多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