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儿童心理学

 阿呆小周 2016-06-22

那天,其实不止那天,我对老师们说:要多学一点儿童心理学,了解儿童各个阶段在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方面表现的共性和差异性,并藉此开展教育教育。我毕业已经二十五年了,但是心理学一直没有离开过我,我也一直眷恋着它。过去,每逢暑假便抱着读中师时那本厚厚的《心理学》,是学校发的课本。因着一份兴趣,在学校管理专业本科函授毕业以后,我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重进华师大学习心理教育专业函授本科,接触的面宽了,认识也更为深刻,我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出现的林林种种的问题有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原来学生行为恶劣反常的现象与学生的心理的相关性远远高于品德的相关性------尽管二者也会相互影响或转化,学生的行为问题并不等于品德问题……据此,改变了我对学生的态度,原来更多的是简单的批评责备,现在更多了几分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如何改变他?是老师的原因?是家庭的影响?同时也多了几分耐心、多了几分同情,情感也柔软了许多。

 

因为开展区、市、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学困生学科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的缘故,逼着自己看了不少心理学或与儿童心理相关的著作,比如《学与教的心理学》、《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

》、《小学儿童心理学》、《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不断地更新或巩固过去的学习成果,希望藉此找到学生在知识点学习上的困难,然后寻找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进步。学习、思考、实践,大有裨益,探明了学生在某些知识点出现问题的同一缘故和不同理由,探明了知识点学习困难或障碍的原因来自于教材、来自于教师、来自于知识点的难度、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差异性。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调整教材,因为有的教材与学生的心理成熟相距甚远,造成了每一年学生都在该知识点上败走麦城,例如左右”“平移的学习;其次老师要了解学生在某个知识点出现问题的关键原因,并藉此设计教学活动,突破难点,例如退位减法;第三,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认真设计好、组织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四,要明确学生是有差异的,课堂、课后都要关注学生的错题,并进行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并不是抱怨学生。这其中大有心理学的玄机所在,要考虑学生思维的特点,要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要打破学生思维的定势,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元认知能力……课题研究让我学会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并不完全认同这句话,但是在某些前题下的确是成立的。

前言

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已经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心理学中有一个很温馨的词语叫分享,在此,笔者将与大家分享的是从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里总结出来的关于养教方面的内容,希望对年轻的爸爸妈妈和准爸爸准妈妈们有帮助!

 

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意是面具。关于人格的解释,心理学上有很多不同流派的定义方式,而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婴幼儿时期就养成了,比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是人类之父,人格主要决定于童年经验。他把心理发展阶段分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5-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8岁)和生殖阶段(成年人)……

 

而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又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分为八个阶段:

1. 基本信任VS基本本信任:(0-1岁,躯体我的感觉期)刚出生的孩子,孤立无援,几乎完全依赖于成人的照顾,这个时期如果能在看护中让孩子感受到慈爱和温暖,幼儿会觉得需要得到满足,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形成基本的信任,

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与希望,反之,幼儿会缺乏信任感,担忧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而无暇顾及将来,产生人格危机。这个时期父母与孩子的肌肤相亲尤为重要,最好亲自养育孩子。而这个时期正好对应弗洛伊德的口唇期,满足孩子吸吮的需要,但需要掌握迟滞满足原理,可以故意晚一两分钟喂养幼儿……

2. 自主VS修却和疑虑:(1-3岁,自我同一感阶段)这个阶段,孩子学会了很多技能,如,爬、走、跑、跳等,开始出现自我主义,最常说的是我的我家的”“……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意愿和父母的意愿便会出现矛盾,父母会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管教,另一方面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这个阶段如果对孩子限制过多,孩子会对自己的行为充满不确定性,并且感到羞愧,会形成动辄爱疑虑和爱羞怯的倾向,家长只有耐心训练,并适度控制,才能让孩子讲规则内化。而3岁的孩子进入了自尊期,家长要多多夸奖孩子,否则孩子会自我怀疑,不利于形成意志力品质,这对孩子将来的成功是很重要的,古语说:三岁看到老……

3. 主动性VS内疚:(4-6岁,自我扩张期和自我意向期)这个阶段孩子说得最多的词是为什么?家长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多看多想,留点问题给孩子自己探索,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千万不要取笑和讽刺孩子的幼稚行为,否则,孩子会觉得自己无价值,缺乏自信,在行动之前考虑再三,甚至为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感到内疚。这个阶段孩子更期望得到赞扬,从中获得的主动性体验,就会形成目的品性,拥有正视和追求价值目的的勇气,而受用一生……

4. 勤奋vs自卑:(6-11岁,自我理智调适期)孩子进入了学习阶段,专注于做人的原则和知识掌握,家长要注重孩子的成功或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检查孩子作业时,可以将错多少题的方法,改成看孩子做对多少题的观念。鼓励孩子体验用勤奋换来成功的乐趣,在学习中体会到自我价值。反之,孩子容易形成自卑感,对自己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兴趣。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可能过分重视他们在学业上的表现,可能会影响到将来对工作的态度,认为工作就是生活,是唯一能够证明自身价值的事务,这样的人很可能过于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生活缺乏创意而过于单调。

5. 同一性VS同一性混乱:(12-20岁,同一性追求显露阶段)这个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其发展的过渡阶段,孩子在完成前四个阶段以后,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生活对我意味着什么?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断地对自己的社会身份进行着探索确认,从而获得一种自我同一性(对自我品质的觉知)。青年人面临着内部生理发育和成人的社会使命,关心的是把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和自己对自己的感觉相比较,并不断做着调适。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童年期的结束,成年期的开始,标志着一个人的成熟。如果这个阶段里个体获得积极的同一性,就会获得忠诚品性,反之,可能延长心理社会的成熟……

6. 亲密VS孤立:(20-24岁,成年早期)弗洛伊德曾经把健康地认定义为是一种冲忙爱而辛勤工作的人,埃里克森也同意这个定义。健康的青年人在和别人的交往中,乐意把自己的同一性与别人的同一性协调、融合在一起,从而具备了与别人亲密相处的能力。换言之:具备了成为社会一员和伙伴关系成员所需承担义务的能力,同时还具备了为遵守这些义务而发展起来的道德感,即使需要一定的牺牲和让步,形成爱的品性。反之,就会将自己孤立与人群之外……

7. 繁殖VS停滞:(25-65岁,成年中期)如果一个人能够获得积极的同一性,并且拥有积极健康的生活,那么他就会力图把这样的生活环境传递给下一代,或者进一步创造更好的生活从而提高下一代的生活水平,是个体的生命得以延续,从而获得关心品性,由衷地去关爱周围的人,反之,如果个体没有解决这段时期的危机,那么他将会变得自私自利……

8. 自我完善VS绝望:(65-死亡,成年晚期)埃里克森认为:当一个人回顾一生感到自己的生活是充实、有创建的、幸福的,那么他就会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就会不惧怕死亡,如果感到自我完整胜过失望,那么就会获得智慧品性。反之,当一个人回顾走过的一生,感到满是挫折、失败时,就会对自己的人生绝望,因为它已经无法弥补自己的人生。另外,成人对待死亡正确地、科学地划分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迄今为止,还是远远没有得到适当解决的问题。 

古代的教育家和哲学家曾提出这样的问题,近代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曾进一步探索过这个问题,苏联心理学家和现代西方心理学家也在不断地研究这个问题。为了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上已有的有关这个问题的若干主要意见是必要的。 

 

 

第一类意见是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最典型的是柏曼(L. Berman)关于以内分泌腺作为分期标准的意见,如胸腺时期,(幼年时期)、松果腺时期(童年时期)、性腺时期(青年时期)。在考虑划分儿童心理年龄阶段时,注意到生理方面的因素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儿童心理发展看成是由生理来决定的,就显然不对了。 

 

 

第二类意见是以种系演化作为划分标准。施太伦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把儿童发展分为:幼儿期(6岁以前)是从哺乳类动物到原始人类的阶段;意识的学习期(从小学到13)是人类古老的文化阶段;青年成熟期(1418)是近代文化阶段。施太伦分期的理论依据即所谓复演说,复演说的主要错误在于把个体发展史同种系发展史完全等同起来,从而引向生物决定论(预成论)。但是,人们也不能因此就根

本否认个体心理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动物和人类的心理发展史,因为个体发展史同种系发展史是有一定联系的。 

 

 

第三类意见是以智力或思维水平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 [运算(operation)即内部化的智力操作或动作];具体运算阶段(712);形式运算阶段(1215) 

 

 

第四类意见是以个性特征作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第一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2);第二阶段,自主性对羞怯或疑虑(04);第三阶段,主动性对内疚(47);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716) 

 

 

第五类意见是以活动特点作为划分标准。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直接的情绪性交往活动(01);摆弄实物活动(13);游戏活动(37);基本的学习活动(711);社会有益活动(1115);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意见,不复一一列举。 

 

 

智力(或思维)和个性是心理发展的核心部分,用它们作为划分儿童心理年龄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可以的。但如果偏重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总使人感到不全面。以主导活动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志,能够看出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面貌,是比较好的。但现在还缺乏一种确切的划分标准。 

 

 

我们认为: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时,以下两点是应该特别加以考虑的。 

(1)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时期的重要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应该是划分儿童心理年龄阶段的主要依据。 

(2)在划分儿童心理年龄阶段时,既应看到重点,又要看到全面。 

 

 

因此,儿童心理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可以初步地规定为: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这些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儿童的主导活动上(儿童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他们的活动形式),表现在智力(或思维)水平和个性特征上,同时又表现在他们的生理发展(特别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展)和言语发展水平等等上面。 

 

 

但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些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还揭露得很少。因此,提出以比较确切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为标志的具体的时期划分,目前还是有困难的。而这正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

了解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