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从需求入手,寻找可以满足需求的技术,一定不要从技术入手,去看自己能满足什么需求。 从入行开始,就有前辈告诉我,产品经理最忌讳拍脑袋加功能。有太多人把自己看重的东西当成了用户在意的东西,以为自己是最了解用户的人,以为自己构思的功能将成为用户不得不用的绝佳伴侣。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需求,就是伪需求。 伪需求是团队杀手。为了一个伪需求,且不说设计、开发、测试、运营的兄弟姐妹们投入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却换来惨淡的数据和收入,更重要的是,常常有走火入魔的产品经理伪了伪需求歇斯底里,坚信自己抓住了命运的咽喉,详细自己找到了成功的阶梯。投入的执念越多,最后摔得越惨,偏有那死不认命的产品经理到这个时候还不相信是自己的错,继续忽悠老板砸钱,怒斥团队不配合,最后真是人财两空。 好多团队都是这样被产品经理玩死自己的。 不过这几年来的工作,我注意到一个新趋势,智能化正在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伪需求。 前有苹果革了诺基亚的命,后有阿尔法狗击败了李世石,一群产品经理在迷离中抬起头,突然发现了智能化这个救命稻草。他们抓着智能化这个概念,踩着大数据的筋斗云,乘着云计算的东风,以为自己找到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门。于是有一批人投入了智能硬件,有一批人投入了智能算法。14年可穿戴设备雨后春笋,结果很快偃旗息鼓。今年人工智能凯歌高奏,一个创业项目不谈谈自己的大数据,不推介一下自己的数据科学家,不谈一谈自己的人工智能,都不好意思见投资人了。 可惜,智能化只是投资人爱的概念,却不是用户爱的概念。智能化,正在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伪需求。 智能化是产品的手段,绝不是目的。用户不需要产品智能化,产品可以傻的不行,用户需要的是满足需求。你看看今日头条。用户为什么喜欢今日头条?因为头条上总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今日头条?因为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自己被某一种内容刷屏淹没了。看了两篇减肥,突然发现全世界都是健身知识,看了两篇基金发现全世界都在说财务自由,看了两篇时间管理,好嘛,快被鸡汤淹没了。这是推荐算法最大的优点也是最大的缺点。所以今日头条现在很聪明,基本上不再跟普通用户谈算法,自己的分发算法只跟投资人、合作商和自媒体谈。 产品经理是怀抱着改变世界梦想的一群人,所以他们难免超前,难免偏执,难免有所为的“极客范儿”。这绝对是他们的优点。但是另一方面,这样的性格造成他们偏爱科技感,偏爱智能,偏爱未来感。可是用户不一定都是这样的人,除非你是做面向产品经理的垂直产品,否则科技感很有可能成为负担。你看微信、你看支付宝、你看最进大火的快手,哪个有科技感?哪个有未来感?好用才是硬道理。张小龙就说嘛,用户体验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可不是智能。 智能化这个词,代表着人类社会演进的方向。人类社会未来一定会越来越智能。但是智能化是手段,是结果,是过程,却一定不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苹果手机是智能机,巨大的全触屏的确颠覆了诺基亚。但是这是因为诺基亚和其他功能机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这个不是靠屏幕可以解决的。你去附近问问你妈、你奶奶、你邻居们,冰箱好用不?需要屏幕不?洗衣机好用不?需要屏幕不?问一问你就知道,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和现在太多的智能家居一样,没戏。 软件方面说,智能化同样是大坑。从大数据、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等等这所有的概念中衍生出来的技术,如果不能改进产品,提升产品服务用户的水平,就统统都是耍流氓。从大数据中可以挖出有价值的内容,挖掘出有价值的能容需要新的智能算法,这个正向推理是完全成立的。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大数据,光去研究算法,基本上是很难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的。现在很多小团队希望研究算法,搞大数据,如果咨询到我,我第一句肯定要问的是数据从哪来?能保证稳定的数据流么?如果有保证,成功几率可能有3成,如果没有稳定数据,成功几率小于万分之一。毕竟数据不够大,算法是没用的。而算法没有用,就意味着用户不会选用产品,后续的数据也就无法保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基本上做小众垂直的产品如果用大数据包装自己,我都是不会支持的。 为了避免这个大坑,产品经理一定要牢记智能化是伪需求。一定要从需求入手,寻找可以满足需求的技术,一定不要从技术入手,去看自己能满足什么需求。 我是山中异草,富有人文情怀的互联网观察者。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到微博上找我@山中异草,微博上没有广告,就是个人日常的吐槽和随感,有兴趣的话,可以交个朋友。 |
|
来自: mrjiangkai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