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风范|赵贵德:画马非画马

 luxb696 2016-06-22





画马非画马 · 赵贵德

赵贵德1937年出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篇章一:苦难  荒坟 大炕



《丹青引》


1937年农历八月二十二,赵贵德生于北京一正宗的“八旗子弟”之家。


那时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贵德降生前夕,日本鬼子的刺刀曾凶恶地对着母腹中的他。贵德祖上系大清朝镶黄旗,祖父曾是光绪年间二品官,外祖父也官至四品。但到了此刻,早已家道破落,只靠变卖家产为生。


父亲读过四书五经,从老子《道德经》“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一段论述中,提取了儿子的名字 —— 贵德。这也是父亲留给赵贵德唯一的遗产接着是一次又一次的举家逃难。


母亲怀里抱着贵德,手牵着6岁的姐姐,父亲背着行囊,随着亲眷从京城逃到迁安,战火就在身边燃烧蔓延。


1942年,贵德一家逃难到山海关。


1946年,50岁的父亲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没钱买棺木,只好用破席卷起父亲,卷起这个昔日的“贝勒爷”,葬于山海关西关外一乱葬岗内。


多年之后,贵德曾多次到这处荒坟野丘凭吊父亲,但父亲的尸骨早已不知去向。


同年,因生活逼迫,15岁的姐姐出嫁。当贵德听到那红白喜丧通用的唢呐声,他痛不欲生。给人家当“老妈子”的母亲挣不了几个大子儿,但毅然叫贵德上学,因交不上学费,先后换过多所学校。


1948年,搬到秦皇岛,才进入不收学费的柴禾市学校。贵德是何等珍惜这段时光,每天接过母亲给的几角吃饭钱,他省了又省,才能去买点纸墨。


那时他已深深爱上了美术,几乎所有课本的空白处,他都画上了画。学校的黑板报他承包了,书写、插图使他喜不自胜。当时秦皇岛的文化馆、图书室有一些画报画刊,这让贵德如鱼得水,眼界大开。


当时,最让贵德难以忍受的是寒冷的冬天,他难以忍受隆冬刺骨的冰冷,就用麻绳把在垃圾里捡来的破棉花套子缠到腿上。


最后他在煤厂找到了一处码头工人的歇息屋,有一铺大炕,屋内还生着火炉,工人们热情地接纳了这个野小子。就是这铺大炕,叫赵贵德终生难忘温暖着他的童年激发着他拼搏的血气,冥冥中成为他艺术起航的一艘诺亚方舟!



篇章二:大情  大悲   大美



《醉中天》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最好的诗是他心中的隐私,画家最美的画是他心中的隐痛。


当我把这个观念说给贵德他眼里饱含泪水。“是的”,他说,“我的画就是情感的郁结,情绪的爆发,当我挥起笔,恨不得翻天覆地,把墨彩狠狠地摔在纸上……”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这样写道:“世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内心活动。”我想,贵德的内心深处,肯定是一片波澜壮阔的海洋。他画中的“骏马”,就从这里腾飞。


我不揣冒昧地断言,贵德最初的“骏马”,就是他美丽可爱的女儿的化身,那是他永恒的爱,永远的痛……


1946年,父亲去世,给童年的贵德留下第一个痛点。


1976年,先是母亲去世,接着12岁的女儿在唐山大地震中遇难,那是他心尖般的宝贝女儿,这让中年的赵贵德昏天黑地,如临世界的末日。


2006年,相濡以沫的发妻赵荣患病突然离去,这命运之霜让赵贵德须发皆白。


纵观贵德的生命轨迹,三个带6的年头,并未叫他六六大顺,反而都是他生命的痛点。


难忘母亲,在贵德上学的第一天,让他穿上了一件用旧被里染就做成的新衣,使他感觉到生活的美好。


难忘妻子,在新婚之夜,在那个极度困难的年代,把剩下的唯一一块糖,咬下一大半送到他嘴里,让他一生都甜美无比。


难忘女儿,那童真的呼喊,那美丽可爱的笑容,那是他梦中的花朵,艺术的天使。


朱光潜说,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苦难是艺术的底色。


真正的艺术创作就是迫于内心的强烈欲望,那是艺术家希望自己的灵魂从不胜负荷的重压中解脱出来。


此刻,我仿佛才读懂赵贵德那本2008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红袍》名家画集中的某些画作,那一幅幅向空而嘶的铁马,是向天泣血的嘶鸣,是透抵苍茫的天问,是一泻千里的呐喊!



篇章三:小学生   大学讲堂



《风归云》


1953年,赵贵德以各科甲等的成绩在秦皇岛第六小学毕业。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学历。那张小学毕业证书,他珍存至今,那仿佛是一张向命运挑战的通行证,也是一张自强不息的宣言书。


所以,他一生总是以小学生的姿态去学习、去工作、去画画,总是站在最低处不断充实自己,托起心灵,瞭望远方。


贵德小学毕业后没有再升学,他不想让已经弯了腰的母亲供养自己,他要找份工作养活弯了腰的母亲。他决定了的事,就是班主任老师劝说也不行。母亲说他属牛,头顶有两个旋,一头又犟又倔的牛。


贵德在学校是出了名的小画家,他的画获得过全市小学美术一等奖。他读五年级时就写过一篇作文《长大要当大艺术家》,并用母亲给的零用钱买了一本王朝闻的《新艺术创作论》,早早地在心底里埋下理想的种子。


那时贵德天天在文化宫扒着窗户偷看人家画广告画,让人家轰走了还扒。扒了轰,轰了扒,感动了画广告的人,干脆开门把贵德叫到屋里看他画。


贵德觉得真是太荣幸了,他一边看画一边帮着洗笔刷盘搞卫生,这样交往一段时间,主人发现贵德是个有美术天赋的执着少年,决定在文化部门给贵德找份工作,这无疑是喜从天降,贵德一下子掉了泪,他永远也不忘这位有知遇之恩的兄长,他的名字叫聂斌。


1954年春,赵贵德赴北戴河文化宫上班。


母亲特意用老粗布为他做了一床被,第一次坐上通往北戴河的汽车,他的感觉像是乘船,外面是波浪起伏的蓝色海浪,掠过一幢幢的白墙壁的红顶房,从秦皇岛到北戴河文化宫的这条路,仿佛是通向天堂。很快,17岁的赵贵德就熟悉了文化宫的工作,并凭借出色的广告画成为了一位专业的美工。


北戴河,成为贵德艺术的发祥地。工作之余,他拼命地学习、创作,相继在《漫画》等杂志发表了几十幅画作。


3年后贵德被调至《秦皇岛日报》做美编,几乎天天作画。他的创作也一发不可收,《河北日报》、《天津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大公报》……几乎天天都能从各地的报刊上见到赵贵德的名字。


又是3年后,贵德调任《唐山劳动日报》美编。未经过美术专业训练,也未曾经过名师教导的赵贵德,已引起业内人士广泛的注意。


就在1960年隆冬,当时的河北艺术师范学院(现天津美术学院)专门派人请他去为师生做学术报告。时年23岁的赵贵德,毅然应邀,他穿了未婚妻赵荣的一件新棉大衣,戴着赵荣精心为他挑选的花格围巾,俨然一位新郎官,走进天津这所唯一的艺术院校。


学院的大礼堂座无虚席,除学生外,第一排还坐着贵德仰慕已久的孙其峰、萧朗、张其翼、穆家琪等老教授、老画家。


赵贵德走上了大学讲台,他的勇气来自自信、自强、自尊。开始有点紧张,因为他讲的是他熟悉的生活及独特的体会,慢慢就放开了,滔滔不绝地讲了三个小时。


讲完后学院党委书记高镜明上台致词,他说:“我们河北艺师的学生们加起来,还不如一个赵贵德!”


当时,听了这句话,赵贵德觉得有些震惊,继尔又觉这是对他的棒喝,他只能使上一百分、二百分的气力走下去。



篇章四、速写盘丝洞



速写,可能是一个画家应具的技能。


速写,也验证一个画家的天赋和功力。


赵贵德甚至还不知什么叫速写时,就拿起笔和本,走到哪里都离不开画画,哪怕握着一支小小铅笔头,涂抹出自己想画的图像,他享受这自我创造的快慰。


确切地说,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贵德就把速写视为每日的必修课,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失的部分,笔和本是他的贴身武器,犹如猎人与猎枪,骑士与良骥,无论走到天南地北,他从来不用功能齐备的相机,而是用酣畅淋漓的线条,编织出形形色色大千世界。


吴冠中说,西方绘画是团块结构,中国绘画是线的组织。


赵贵德的速写,全部是以线完成。线的独立审美,线的鲜明表现力,或柔韧、或遒劲、或缠绵如柳丝、或疾风扫落叶,荡漾着心的韵律,抒放着情的思绪。


这线是民族的线,飞动的线,交响的线,这线高奏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赵贵德这样阐述他的速写观:“速写首先是绘画领域中一门有灵性的独立艺术,它有着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它是人的心性、天性和神性的最有感染力和最为美妙的语言形式。


我一直以为,速写是画家艺术营养的必修课,因为它在艺术绘画创作中最富有浪漫情怀,也最有意象意味,亦最富有自由精神,借此可以抒发情感,可以寄托心志,可以营养心灵。”


如同大画家叶浅予、黄胄、吴冠中一样,赵贵德如醉,如痴地倾情于速写中的线,那是一条贯通心神的气韵线,生也是它,死也是它,是画家的生命线。这条线的灵动,决定着画家的灵动;这条线的自由,决定着画家的自由;这条线的深度,决定着画家的深度。


赵贵德伴随着生命历程,用心力锻造着这条线,正如黄宾虹所言:“坚持雅操,抱道自高,士君子砥砺姱修,正可于错节盘根之下,因受磨礱而成器。”


速写,是赵贵德艺术的开路先锋,也是他的艺术生命之桨。


积六十年一个甲子的速写生涯,赵贵德的书房里,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速写本,已成排、成堆、成垛,屯聚成一个岁月城堡、线条营垒,成为贵德的一个艺术“盘丝洞”。


这里面到底囊括着多少幅速写?恐怕是难以用数字来计算。如果把这些难以计算的速写中的线条连接起来,会有多长呢?我想象,起码能绕地球好几圈,如果再加上贵德的神意,肯定会放逸到月亮的广寒宫去,嫦娥会用这线织成云锦天章……



篇章五、寻觅  顿悟  飞跃



《千秋岁》


1961年8月24岁的赵贵德调至《河北日报》任美编用勤奋的业绩完成了工作的三级跳。


当时的河北省省会天津,也云集着大批文学艺术的精英,无疑,天津这座“大舞台”,又成了赵贵德的新起点。


大凡艺术家一生都在寻寻觅觅,期望找到一个最合适搁置自己涌泉般思想与情感的蓬莱仙境。赵贵德来到天津的第一个顿悟,就是改画国画。


他有幸结识了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张德育,这位天才画家曾为《苦菜花》、《迎春花》、《播火记》、《铁木前传》等小说创作过精美插图,至今,这些插图仍不失为经典。


当时赵贵德三天两头登门拜访求教,穷追不舍瞄上张德育,是瞄上了一个绘画高度。同时,他也经常与于化鲤、邵文锦、张鸾、杜滋龄等不同风格画家交流,获益良多。


接着,贵德又转而崇尚石鲁。当时陕西的画家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等在北京搞了一次画展,赵贵德值完夜班,连续去看了3天。


其中,石鲁的画给他以强烈震撼,他的直面现实和人生的画作,别开生面,意味无穷,辐射着强烈的时代感,让人看到了中国画的生气和生机。


赵贵德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中国画新传统的典范,是推动中国画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于是他决定全身心扑到中国画上。他在创作道路上也有了新的感悟:个人的创作,应系于祖国命运,探索割不断民族传统,叛逆是生存的挣扎,传统的发扬。


西方一位哲人有过这样的论断:艺术有两路,大路艺术撼人,小路艺术娱人。


赵贵德,孜孜以求的正是撼人的大路艺术。他内心积蕴着过多的情感,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时时刻刻激发着他,想象力庸常的表现手法和司空见惯的艺术形象无法实现他的理想。他渴望创新、突破、冲破旧有思维模式的牢笼。


这是一段艰难漫长的郁闷积蕴期,仿佛浓黑的积雨云层等待着一声破晓的雷鸣闪电。


赵贵德丝毫没有懈怠,即便是在十年浩劫中,也贴身隐藏着他的画笔,枕头底下压着一册“黑驴贩子”黄胄的画册。


直到新时期,上世纪80年代初文学和美术成为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先导。已到中年的赵贵德又一次顿悟,毅然放下了他经营多年的人物画,改为画马。


由画人到画马,是赵贵德由客观写实到主观写意的又一次飞跃!



篇章六:30年锤炼  24字箴言



《独舞》


世间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没有一个人是重样,好的作家都是孤本,那么好画家的作品绝不能似曾相识。


哲学的深度是哲学。诗歌的深度永远是诗。那中国画的深度呢?是笔墨。


赵贵德在艺术道路上潜心追求,艰难跋涉,他用了二十年画人物,迄今,画马又经过了整整三十个寒暑,真是峰峦叠嶂、水路兼程,没有一天的满足和歇息,永远走在登顶的路上。当他行进到一个山头驿站,坐下来打量眼前的风光时。


这位年过七旬的画马人,吸着香烟,吐出了画马非画马的二十四字箴言:跳出前人,分开左右;书法构成,书意表现;以马造势,以势造象。


二十四个字,沁泪含血,是在赵贵德心海中孕育多年的珠贝,一经采出,熠熠生辉,成为观照其艺术人生的法宝。


二十四个字,赵贵德历经折腾,千辛万苦方可找到,结晶出中国画向前拓展延伸的文化元素,树立起前行的路标,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化秩序。


“跳出前人,分开左右”。做为警示,不可重蹈前人及今人的覆辙,比如,前辈徐悲鸿的马已成为当代艺术的经典,必须望而却步,重开新路。同代,已崛起了画马的老甲(贾浩义),更应绕开他,另辟蹊径。


“书法构成,书意表现”。无论内涵多么丰富的作品,必须找到一种引人入胜的形式,那条中国画中传统的书法线条,可以让艺术的棋局满盘皆活,绘画之门道在于形式构成中。


“以马造势,以势造象”。这是“画马非画马”的精神主旨,苏东坡早在九百年前在《论画》中主张“凝神”、“兴会”、“画马而忘心于马”。


在这里,赵贵德与东坡居士的论点恰好暗合,“造势”以“凝神”,“造象”而“兴会”,通过视觉感知造化的精神图腾“而忘心于马”。


鲁迅先生说:“非有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则无大艺术的产生。”


赵贵德非常渴望创造大美、壮美和雄浑之美的艺术,并体悟到中国画的意象系“中得心源”的神象。他画马“二十四字箴言”,亦来自于长期艺术实践哲思,来自于从客观写实到主观表现的精神升华。


正是由“画马非画马”意念转换,才使他获得了得意忘形、大黑大白、大起大落、意兴湍飞的笔墨组合,营造出万甲破阵的恢宏气象,轰响起排山倒海的黄钟大吕之音……



篇章七:大野之气   王者之气



《舞杨花》


过了古稀之年的赵贵德,白发苍髯,神闲气定,孤云傲鹤,独往独来。他的艺术,亦老愈弥坚,气象宏阔,隽骨天成,卓尔不群,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200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红袍》丛书,即“中国现当代名家画集—— 赵贵德”卷,收录赵贵德八十幅新作。


这些画作几乎都是3米乘10米的巨幅大幛,场面之恢弘,笔墨之壮美,令人咋舌。可以用“神属冥芒,超豁高雄,有奔胜大势,恨不尽有激扬之态”(顾恺之语)来概括。


2010年,赵贵德捐赠河北省博物馆二十幅新作。依然是画马,但面貌一新。其线条屈铁盘金,更加率意、精炼,其墨韵气脉跌宕,更加野逸清旷,此时的赵贵德用简约、老辣、空灵的笔墨语言,彰显出一片澄明的笔墨天地,大道至简,神完气足,辐射出一股撼人心魄的气韵。


何为气韵?唐人云,盖气者,有笔气、墨气、色气、有气势、有气度、有生机,生者生生不穷深远难尽,动者动而不板活泼迎人。明代董玄宰又将苍苍茫茫之气概,视作画中之气韵,苍茫当是田野间所流露若有若无之色,即画中所流露不可捉摸之韵味。


中国最早的画论家谢赫,也把“气韵生动”,置于“六品画法”之首。宋人郭若虚更推而言之:“气韵有无,最关人品,其人品高,气韵尚高。”


赵贵德是最注重用心力铸造气韵的画家。他的画中弥漫着属于他的大野之气、王者之气。

赵贵德的大野之气,来自哪里?


来自大地,来自民间,来自剪纸,来自皮影,来自红春联,来自泥娃娃,来自炕头的年画连年有余……


赵贵德的王者之气,出自何方?


来自汉雕,来自唐三彩,来自皇天后土,来自文脉古根,来自敦煌飞天,来自千手千眼观音……


正是这不同寻常的大野之气,王者之气,使贵德笔力奋疾,境与性会,锻铸着中国画中可贵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


贵德的可贵是他对自己的苛求、自省意识,是他对艺术生命的求索、担当意识。他始终在追问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艺术家应该干什么,干的是什么?艺术家必须完成一个生命过程,将生命交给艺术。


在贵德心目中,人类史上有三件艺术作品难以逾越:一为敦煌壁画飞天,辐射着的精神是自由;二为雕塑千手千眼菩萨,辐射着的精神是大爱;三为年画连年有余,辐射着的精神是幸福。


自由、大爱、幸福,这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些不朽的艺术,世代教化着生民,温暖着百姓。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以艺术激发人性美,提升人的品格灵魂,直抵艺术之命门。


在艺术心路、天路、神路上跋涉的赵贵德,历经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磨砺,想再用十年,完成自己的生命大图腾、大舞蹈。


用自己的一生,铸造神圣祖国灵魂的形象,铸造故乡热土的燕赵魂魄,是艺术赤子赵贵德追求的北斗星。


赵贵德,一位一辈子自称小学生的大画家。曾担任过九年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有六十年的丹青生涯。如今,他依然随身带着本与笔,天天写着画着,常穿着黑色上衣,蓝色的牛仔裤,依然雄心勃勃,做梦也构思着他的大舞蹈、大图腾。





《满堂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