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入门:翡翠专业知识 2016-06-18 兴趣圈
作者:崔玉忠
翡翠在中国的销售现在还属于起步阶段,前途是不可估量的。因为中国传统的玉文化,翡翠首饰比其他的珠宝首饰都有优势。据调查,目前国内60%的人有购买翡翠的欲望,但是实际上按照愿望购买到翡翠的只有2.2%,这充分说明翡翠市场的潜力之大。翡翠知识的普及,翡翠市场的开拓,就在于我们的努力了。
一.翡翠知识 翡翠从学术上来讲是一种以硬玉矿物为主的辉石类矿物集合体。因为它的色彩之美犹如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羽毛翠绿翡红相间、十分艳丽的翡翠鸟,所以称之为翡翠。 世界上有一些国家产这种硬玉矿,比如缅甸、危地马拉、日本和俄罗斯等地。但是达到宝石级又具开采规模的只有缅甸北部。日本和俄罗斯等地产的这种硬玉,质量较差,与缅甸的翡翠相比,没有大规模开采价值。 缅北与中国边界很近的矿区,历史上属中国版图,由腾冲越州管辖,这里产的翡翠质量最好,颜色也丰富,因此历史上翡翠的开采、运输及加工制作多由华人所为。据考证,翡翠在汉代就有零星开采。到了清朝,翡翠饰品成为时尚,从宫廷到民间,把拥有一块上等翡翠作为珍品把玩、炫耀。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缅甸北部战事不断,经济落后,翡翠的开采及贸易长期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使得这种宝贵的一次性资源越来越少。近些年来,缅甸政府实行了一些变革,为了避免大力开采面临枯竭的危险,由国家控制翡翠的开采。这样虽然把翡翠资源优势控制在自己手中,但是必然造成市场价格的提升和数量的减少。 优质翡翠是当今世界价格昂贵的宝石品种,在1999年10月香港佳士德拍卖会上,一枚规格为:33.08mm×18.78mm×14.83mm的椭圆形蛋面翡翠戒指成交价1850万港币。正因为此,不法商贩想尽一切办法,造假制假,严重地扰乱了翡翠市场,使得一些喜爱翡翠的人士望而却步。其实识别翡翠真假并不难,这就要多学习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再有就是,看中了一块翡翠,可以到国家级的宝石鉴定中心进行鉴定,出具证书。一般商家应当负责出售翡翠的鉴定工作。
二。翡翠的质地 翡翠的质地是指翡翠的结构和透明度。翡翠的结构不如软玉细腻,仔细看可见小斑晶和斑晶周围的纤维状和絮状细小晶体,呈变斑晶交织结构。这种用肉眼能见到的小斑晶也就是行家们所说的翠性。此外,在翡翠中还常见有纤维状晶体密集堆集在一起的透明度略差的白色斑块,也就是行家所说的石花。 下面是翡翠常见的质地: 1.玻璃地: 完全透明,玻璃光泽,颜色分布象玻璃一样均匀,是翡翠极品。 2.冰地: 透明如冰,为玻璃光泽。 3.蛋清地:质地就像鸡蛋清,为玻璃光泽。 4.鼻涕地:质地就像清鼻涕,属于玻璃光泽。 5.青水地:透明度不错,带有绿色,有些污浊。 6.灰水地:半透明,常带有灰色。 7.紫本地:半透明,常透出点紫色,实际上就是半透明的紫罗兰色。 8.混水地:质地混浊,透明度差。 9,细白地:属半透明,质地细腻,白色。 10.白沙地:和细白地差别不大,只是质地要比细白地差得多。 11.灰沙地:这种地子结构比较粗,属于半透明,颜色泛灰。 12.豆青地:好像青豆的颜色,同样是半透明。 13,紫花地:质地为半透明,颜色带有紫色,但分布不均匀。 14.青花地:半透明到微透明,有青色石花,质地很不均匀。 15.白花地:属于半透明到微透明,质地很粗糙,有石花和石脑。 16.瓷地:像瓷器一样,白色,半透明到微透明。 前四种是翡翠中比较好的,后面几种市面上比较多见。
三.翡翠的“种 翡翠的种是对翡翠的绿色和透明度的总称,是评判翡翠优劣的重要标志。 翡翠的种可分为:老坑种和新坑种。从颜色,透明度,地子上可以分为玻璃种,冰种,芙蓉种,金丝种,干青种,豆种,油青种,马牙种等。有句行话叫“外行看色,内行看种”。 老坑种:特点就是颜色浓绿,分布均匀,艳丽明亮,而且质地细腻,透明度很好。如果再是玻璃地,会显得色彩更加艳丽夺目。这种翡翠的产量非常稀少。 冰种:俗称“子儿翠”。颜色非常浅,一般是无色的。属于“有种无色”的翡翠。给人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也是高档翡翠之一。 芙蓉种:颜色清新淡雅,且不带有黄色调。玉质比较细腻,非常耐看,属于中高档的品种。 金丝种:色泽鲜艳明亮,好像翡翠中含金光,它的绿色呈丝状,断断续续地排列。金丝种里也分有四 个种类:绿色细如游丝,顺直平滑的顺丝翠[/B];翠丝杂乱如麻絮的乱丝翠[/B];内部含有黑色丝纹的黑丝翠[/B];色丝排列紧密,成片状分布的丝片翠[B]。 干青种: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此类翡翠的绿色浓郁,纯正。但是透明度却非常差,而且地子也比较干,玉质比较粗糙。 花青种:分布比较广泛,这种翡翠的绿色分布呈脉状或斑点状。形状不规则,质地不均匀。可以分为:豆花青,马牙花青和油后花青等。属于中低档的翡翠品种。 俗话说,种好遮三丑,由此可见种对于翡翠的重要性了。
四.翡翠的颜色 说到翡翠的颜色,首当其冲的就是这绿色,它是最具商业价值颜色。民间有“36水,72豆,108蓝”之说,是形容翡翠绿色变化多端。行内人士也依据“浓,阳,俏,正,”和“淡,阴,老,邪,花”来评价翡翠的绿。 宝石绿:颜色相祖母绿一样,颜色纯正,浓艳;透明度高,是翡翠中的极品。 玻璃绿:绿的鲜艳但不够浓艳,透明度好,是仅次于宝石绿的佳品。 阳俏绿:翠绿色,不带黄色色调。绿色不浓,但很鲜亮。 黄杨绿:黄绿色调,好像初春黄杨的嫩叶。微透明,半透明。 浅杨绿:较前面的黄杨绿浅一些,为浅黄绿色。 鹦哥绿:颜色像鹦哥羽毛的绿色,颜色娇艳但经常带有黄绿色调,甚至蓝色调。 葱心绿:这种绿色就像嫩葱心的颜色,因此经常夹带着黄色调。 豆青绿:绿色如青豆的颜色,一般翡翠“十绿九豆”,是最常见的绿色。 菠菜绿:这种绿色和菠菜叶的颜色相近,一般为暗绿色。 瓜皮绿:颜色好似瓜皮的绿色,绿中微带青色。 瓜皮青:这种绿色像青色的瓜皮,但是青中带绿。 丝瓜绿:绿色看上去很像丝瓜皮的颜色,并且里面带有丝状效。 蛤蟆绿:绿中带有蓝色或灰色,还会有瘤状的绿色斑,颜色不均匀,这种绿称为“蛙绿” 浅水绿:浅绿色,就像水域中较浅部分的颜色,绿色虽浅,但很均匀。 梅花绿:绿色像梅花斑点般分布,颜色分布非常不均匀。 灰绿:灰中带绿 灰蓝:灰中带蓝 油绿:暗绿色,绿中带有灰色调,严肃不鲜艳 油青:同样为暗绿色,但颜色比油绿色更暗,常带有青色 墨绿:绿色中最不好的一种,属于黑中透绿
翡翠的绿色是由绿色硬玉及透辉石等矿物颗粒所致,它们不同的形状导致了翡翠中的绿色呈不同形态展布,常见者有: 带子绿: 绿色呈条带状,每个绿色矿物呈一头粗的“丁”字形展布。数条绿带大致沿一个方向平行或断续排列。绿带和底色没有明显的分界线,绿色由深至浅逐渐过渡。 团快绿: 又称疙瘩绿。绿色呈块状分布,有的很小如点,称点子绿,是由一个绿色矿物晶体构成。有的较大称疙瘩绿,是由绿色矿物集中在一起组成。 丝絮绿: 像棉花的丝絮,有丝状、丝片状。仔细观察这些丝絮也沿定的方向延伸。 均匀绿: 绿色分布均匀,绿色一般情况下都略浅,多属底子绿。 当然,也有许多无色翡翠,由于种水好,无杂质也是价值较高的珍品。 五.翡翠结构[/B]翡翠的成分是硬玉,若在反光下。借助放大镜用肉眼观察;您就会看到粒状或纤维状的硬玉小晶体闪闪发光,圈儿人管这种现象叫“雪片”、“苍蝇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硬玉小晶体的解理面反光造成的,翡翠的结构是鉴别它的其它仿制品的重要依据;但也不能只凭有“雪片”或“苍蝇翅”就断定它是翡翠。 翡翠的结构是越细越好,对翡翠结构的粗细也分了级。 致密级:肉眼和放大镜都很难观察到硬玉颗粒。工质细腻,透明度高。可说是翡翠中的极品。 细密级:放大镜下能看见硬玉颗粒。较透明到半透明。颗粒的直径应该小于1mm。 中粒级:可以很容易的看到硬玉颗粒。直径一般在1—3mm,由于结构粗糙。因此大大影响了透明度。所以这个级别翡翠的透明度是半透明到微透明。 粗粒级:非常容易看到硬玉颗粒。且颗粒直径一般大于3mm。微透明到不透明,非常粗糙。
六.玉不琢不成器[/B][/B] 翡翠饰品按形状和工艺特点分为素面和雕刻两大类。 素面——包括了戒面、手镯、项链上的珠子等制品。它对成品的轮廓、对称性、长宽的比例、厚度和弧度的要求都比较高。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翡翠饰品的光学效果和美感。 轮廓,是这件翡翠饰品是什么状儿的 买翡翠时首先注意到的,现在市场上见得比较多的就是椭圆的。翡翠手镯的轮廓其实也很讲究,它分为国杆和扁圆杆两种。其中这圆杆的镯子又可分为粗杆和细杆的两种。细杆手镯的一般就是10mm或10mm以下的。 其次要看的就是——对称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对称美,这翡翠也一样,一般的翡翠饰品要求形态饱满,做工精美。对于翡翠戒面来说,无论是什么性质,都要具有良好的对称性。如果一块翡翠戒面的底面不平或是左右不对称,那一定会影响其价值。 对称性的标准——也就是长宽的比例 素面的椭圆形戒面的长、宽、厚分别是20mmx13mmx5mm。当然这尺寸也会随着戒面原料的大小而改变,但基本的比例一般是不会变的。 越厚是不是越赚吗?非也非也,其实对翡翠戒面来说,厚度比它的形状轮廓还要重要,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光学性质,所以还是成比例的比较科学、美观。
七.翡翠的ABC货 由于翡翠富有灵性,清朝时,从宫廷到民间,都十分喜爱翡翠。那时的贡品以高档翡翠制品为尊贵。今天翡翠饰物已成为港台、日本、韩国等地区最流行的高档宝石。 大陆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喜欢翡翠的人士也越来越多。市场的需求和资源的短缺导致将低档翡翠人工化学处理,优化成较为艳丽的成品出售。作为优化翡翠,国家规定出售时必须标识。但是一些不法商贩,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蒙骗喜爱翡翠又不太懂翡翠结构的人士,致使他们花了天然翡翠的价格购买了经过优化处理的翡翠。蒙受了不必要的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失。这就有必要在此向翡翠爱好者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翡翠的优化产品。 一般的优化是采取人工漂白注胶、人工染色、人工漂白注胶染色三种。国际市场规定分别称天然翡翠为A货。人工漂白注胶翡翠为B货。人工染色翡翠为C货。人工漂白注胶染色翡翠为B C货。由于这些化学加工破坏了翡翠的天然结构,虽然暂时色彩艳丽,但是时间一长便会色彩暗淡,失去灵性。 天然翡翠的仔料在形成过程中,自然界所含微量铁元素会侵染到翡翠颗粒之间,形成一些褐黄色或灰黄色斑点,为了除掉这些影响视觉的颜色,就有人发明了用浓盐酸浸泡漂白,将铁元素溶解到酸里,使翡翠底色纯净,提高了视觉效果。这就是我们称之为B货的翡翠。在强酸的漂白过程中(一般2——3星期)除去了铁质,但也使翡翠的结构受到了破坏,为了使受损的结构重新凝聚,再用高压法将环氧树脂注入松散的结构中,透明无色的环氧树脂暂时使受损的翡翠变得底色洁白、颜色鲜艳、透明度好。但是,结构的松散使这种翡翠一两年后便会退色,成腊色,看上去没有灵性。用40倍显微镜可见表面呈现网状龟裂。 C货翡翠是将染色剂沿着翡翠天然的绺裂渗透到矿物颗粒之间的缝隙里,改变翡翠的原色。 B C货是利用漂白后的翡翠疏松纹理将染色剂渗透其中,再高压注入环氧树脂,改变翡翠的原色,使之变的艳丽。还有利用高科技手段激光注色等。 不管怎样,凡是优化的翡翠,都以破坏翡翠的天然结构为代价。因此价格比翡翠A货便宜很多。在购买时,须特别注意。
八.翡翠的真假 宝石级翡翠价格十分昂贵,一块100克左右的玻璃地艳绿色翡翠价值十五万美元。因此,市场上以假充真,以劣充优的翡翠非常之多。 在市场上流通的多是染色翡翠和赝品。这些赝品制作精美逼真,在识别上稍有疏忽,就会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就连一些翡翠鉴定者也难免有所失误 翡翠的主要鉴定特征 变斑晶交织结构[/B] 不论翡翠原料或成品,只要在抛光面上仔细观察,均可见到变斑晶交织结构,像花斑一样。也就是说在一块翡翠上可以见到两种形态和排列方式不同的硬玉晶体。一种是颗粒较大的粒状(斑晶),另一种是在斑晶周围交织在一起的纤维状小晶体。一般情况下同一块翡翠的斑晶颗粒大小均一。斑晶两端稍尖,像眼睛状。斑晶的长轴和纤维状小晶体的延长方向一致,有明显定向排列的迹象。 石花 [/B 翡翠中均有细小团块状,透明度稍差的白色纤维晶体交织在一起的石花。这种石花和斑晶的区别是斑晶透明,石花微透明至不透明。 颜色不均 [/B 翡翠的颜色不均,在白色、藕粉色、油青色、豆绿色的底子上伴有浓淡不同的绿色或黑色。就是在绿色的底子上也有浓淡之分。 油脂玻璃光泽 [/B 翡翠光泽明亮,抛光度好,呈明亮、柔和的强玻璃光泽。 密度和折光率 [/B 翡翠与相似的软玉、蛇纹石质玉、葡萄石、石英岩质玉的区别除上述几点外,翡翠的密度大,折光率高也是其特点。翡翠在三溴甲烷中迅速下沉,而软玉、蛇纹石质玉、石英质玉均在其上悬浮或飘浮。点测法测折光率翡翠1.66左右,而其他相似的玉石均低于1.63。 包裹体 [/B 翡翠中的黑色矿物包裹体多受熔融,颗粒边缘呈松散的云雾状,绿色在黑色包裹体周围变深,有“绿随黑走”之说。 亲水性强 [/B 在翡翠成品上滴上一滴水,水珠突起较高。 综上所述,翡翠主要的识别特征是:颜色不均,绿色定向延长;带油脂的强玻璃光泽;变斑晶交织结构;有凉感;在查尔西镜下颜色不变。 点击展开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