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用心的分享,尊重知识的价值,爱家微课堂,我们相伴成长! 致 谢 本期爱家微课堂的录音由爱家微社区的志愿者妈妈——徐州的吴奕恬整理,笔记由Lily整理,并经沈奕斐老师本人审订。在此,由衷感谢大家对爱家的关注和支持,对爱家微课给予的认可和建议,这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第10期微课堂,我们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老师分享了“家庭教育的‘道’与‘术’”。以下是本次微课堂的笔记概要:
一、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 对中美研究的比较,让我很感慨:有问题的美国孩子背后常常有一对很不靠谱的父母,不管孩子,虐待孩子,孩子才问题很大;但是,有问题的中国孩子背后常常是特别努力,特别操心、特别有牺牲精神的父母,他们为孩子付出了巨大的时间、精力和爱,但结果却是孩子不愿上学、网络成瘾、离家出走,甚至出现自残行为……为什么中国的父母这么努力,孩子还会出问题?答案是:方向错了!学了太多技巧性的东西,但唯独忘了教育的本质。基本的概念没有理清楚,从未反省过“道”这个层面的东西。 另外,家庭教育具有隐蔽性的特征。当我们方向错误,一开始你是没有感觉的,往往是累积到青春期,很多矛盾才暴发出来,这是很可怕的。当你没有找对方向,只是用技巧性的东西去控制或改变孩子的时候,很可能隐患就在其中。
二、家庭教育的“道”与“术” 家庭教育的“道”是指:作为父母,你到底是怎么来理解家庭教育的。这背后实际上是父母你的一个价值观和基本判断,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觉得什么是正确的。 家庭教育的目标,我们可以分为现实性家庭教育目标和战略性家庭教育目标。现实性家庭教育目标是指,目前这个阶段你所关心的,想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孩子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等;战略性家庭教育目标是指,你到底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乐观、积极等。 家庭教育的“道”是指,你有没有考虑清楚你的家庭教育的战略性目标,以及为这个目标你应该做的事情,以及为这个战略性目标你所应该匹配的家庭教育理念。而家庭教育的“术”是指,我要达到我的战略性目标,我所要采取的具体的方法。 如果你没有很好的道,越强大的术,可能问题越严重。
三、优点和缺点背后的“道” 很多父母都是“纠错教育”,去纠正孩子的缺点。在这种模式中,不管是用批评的方式也好,还是鼓励的方式也好,你眼睛里看出去的常常都是孩子的缺点,因为只有看到缺点,你才觉得家庭教育有重要的作用。这个就是你背后的道。 如何看待优点和缺点的关系?例如,勇敢和鲁莽,其实都是一个孩子“胆子比较大”这样一个特点,当这样一个特点发展在你觉得安全的领域,你喜欢的领域,你就会觉得这是个优点;发展在你不安全的领域,你不喜欢的领域,你就会觉得这是个缺点。孩子的优缺点往往是家长的价值判断造成的,并不一定是孩子的本性。 孩子是没有优点、缺点的,他只有特点。如果你没有这个道,你就无法真心去欣赏孩子。所以要从“认知”上改变,这个认知的改变,实际上改变的是“道”。只有“道”改变了,当你看到孩子的“特点”的时候,你的心态就会变好。
四、无条件接纳背后的“道” 什么是无条件的接纳,这背后实际上涉及到情绪和问题这两个东西。当孩子哭着闹着要你给他买玩具(之前已经约定好不买了),无条件的接纳是指,不能买玩具很伤心,这个情绪是可以被接纳的,不能接受的是背后的是非问题,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底线的问题,例如“违约买玩具”这个事是不能被接受的。这就是“无条件接纳”背后的道。
五、学习和游戏背后的“道” 学习的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内驱力,而内驱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兴趣,一个是感受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学习和游戏从来都不是对立的。游戏设置了及时的反馈,让我们常常很有成就感,而学习也可以是有探索的乐趣的,有克服困难之后的成就感的。我的儿子去年“幼升小”,我们就用家庭游戏的方式学习,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我们开发了12套卡牌,帮助孩子在语言、逻辑、数学、推理、英文、专注力等方面有一个提升,把“幼升小”中难啃的骨头用非常好玩的方式把它解决掉。 只要真正保护好孩子学习的兴趣,以及兴趣所带来的成就感,他不对学习有厌恶,是完全有潜力学好的,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的动力。这才是背后的“道”。
六、注意力和好动背后的“道” 注意力和好动从来就不是对立的。注意力有三个层面,我们都分别有卡牌游戏可以有针对性的训练。 1、快速拉回注意力的能力(土豆快跑卡牌) 2、注意力的保持(男孩女孩卡牌) 3、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同时还能开动脑筋,完成复杂的思维活动(彩色动物园,彩虹世界卡牌) 好动的孩子,也可以专注。很多时候,孩子专注力不集中,很可能是被父母破坏掉的,跟好不好动没有关系。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你不能接受孩子的天性,把它捆绑起来,那你的教育方向就有可能有问题。 如何看待“注意力和好动”,背后是你对教育理念的认识。
七、鼓励和批评背后的“道” 很多鸡汤教育告诉你,孩子要鼓励,不能批评。其实鼓励和批评都有正面的价值,关键在于——着力应在过程,而非结果。如果一个孩子考试考得好,我们表扬是放在过程里,“我看到你……做得很好”,某一点,很具体,孩子就知道哪一点做对了,这个才是正向的力量。同样,批评也不是不可以的,批评不能说“你怎么考得那么糟糕”,这又是结果导向了,批评是说“我看到这个过程中,你做了……,我觉得有……问题”,具体的点很清楚。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错误,并且觉得自己有能力改变的时候,实际上它依然是一个正面的力量。 批评和表扬并不对立,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用途。并不是说表扬就带来自信的孩子,批评就带来自卑的孩子,关键是你贴标签放的语境和场合是否正确。这就是批评和鼓励之间的关系。
磨刀(道)不误报砍柴工(术),你天天砍柴,可是你的刀已经很钝了,最后把孩子砍得伤痕累累,家庭关系也砍得伤痕累累。你需要停下来,磨磨你的刀,思考一下你的“道”是否正确。
以上是沈老师讲授环节的笔记概要,精彩的问题解答部分,欢迎大家提取录音收听哦。 |
|
来自: 昵称3369532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