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笔记之列别针经及甲乙经意义3》

 野之老 2016-06-22

关于作者皇甫谧及其成书经历:

皇甫谧,字士安(一说士妥),幼名静晚年自号元(玄)晏先生。西晋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灵台县朝那镇)人幼年父母双亡后过继给叔父由叔父叔母抚养成人;其后家族徙居新安(今河南渑池)。皇甫谧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享年68岁。晋书有传。

关于皇甫谧的故乡历代争议很多:有认为他是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人也有认为是今甘肃灵台县人。各种说法都有专门论文辨析。

皇甫家族世代官宦,累世富贵。其曾祖皇甫嵩,因破黄巾有功,为征西将军、车骑将军,官拜太尉,位列三公。正是这种煊赫的家世,使其能够博览天下各家典籍,专心著作。当时的朝廷一再征召他去做官,都被他拒绝。即使著作郎之类的官他也坚决不做。史书上说他“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皇帝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送他一车书。

现在许多医学史著作根据《晋书·皇甫谧传》里“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的记载,将皇甫谧理解为农民出身,此乃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所致其实这里的“贫”是相对而言的,本质和“贫穷”不是一个含义。如陶渊明也说他家贫,但其曾祖陶侃父、父亲也都曾做过高官纵使皇甫谧父亲早死,但其家族仍是名门望族,“躬自稼穑”并狭指以务农为生,而是当时社会名士一种潇洒风采!比如,陶渊明曾“采菊东篱下”,诸葛亮曾躬耕隆中。

正是因为皇甫谧家族并不贫穷,所以才导致皇甫谧到了二十多岁还不喜欢学习,游荡无度,“目不存教,心不入道”。后来是婶娘流泪开导教诲,才使开始醒悟并静心读书。皇甫谧早年主要是钻研经史曾著有礼乐、圣真之论。在史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帝王世纪高士传列女传逸士传玄宴春秋著述十分丰富。

皇甫谧自幼身体羸弱,一生多病。加之他读起书来,废寝忘食,时人谓“书淫”,很是损耗精神。中年患风痹疾,半身不遂,但仍悉心研究医学,很快还精通了针灸术他抱病期间,自读了大量的医书,尤其对针灸学十分有兴趣。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以前的针灸书籍深奥难懂而又错误百出,十分不便于学习和阅读。于是皇甫谧通过自身的体会,摸清了人身的脉络与穴位,并结合《灵枢》、《素问》和《名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悉心钻研,著述了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著作——《针灸甲乙经》。这部书体现了皇甫谧在医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同时也是他对中国医学的最主要的贡献。

皇甫谧时代不仅名医倍出,而且著书立说之风也很盛行。医学著作略有百余种不仅整理前说,而且多有创新。皇甫谧十分注意吸收这些同辈人的成果如对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皇甫谧在甲乙经序言里评述:“撰次仲景,选论甚精。”王叔和还著有脉经一书,对诊断技术有深刻研究。

 

 

《针灸甲乙经》的版本流传及影响:

对前人和时人研究成果的积极吸收和重视实践的态度使《针灸甲乙经》的学术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一问世,就在中外针灸学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它一直是学习中医尤其是学习针灸学的必修课本唐代太医署定为学生的必修科目而且在唐代、宋代官方的医学教育中,也明确规定其为医学校学习必修课,并设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进行授课和据以指导临床实习被尊为药圣的孙思邈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读《素问》、《甲乙》等诸部经方。”宋、金、元、明、清重要针灸学著作大都是在该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而成。

本书传到国外后同样受到高度重视。日本大宝律令明确规定《甲乙经》为学习中医的必修课本国外已有英文译本、法文译本。

当然《甲乙经》也有很多不足,如重技术轻理论。这也是当时的一个普遍现象有学者认为是佛教逻辑的传入,使中国医学向技术和方剂方面靠拢;也有的解释为战乱时期对实用医学的需求增大更为合理一些而且重实用也是中国科技的一个特点。

 

《针灸甲乙经》成书后,为历代医学家、针灸学家所重视,传抄者颇多自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后始成今之传本。国内现仅存若干明刊本;而国内收藏者有明刊本之后历代刊刻出版者计约20国内现存的最早版本是明代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日本珍藏有我国宋刊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