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面管教》读后感

 plggsunfox 2016-06-22

T生 楼主

2012-01-30 12:12

  《正面管教》读后感

  来家有学童版之前,有人向我推荐过《正面管教》一书,我没有看但很认同这个观点。今天我依然没有看,但是想写个读后感,因为我认为此书精华就在“正面”一词。

  节前,我回复了一张儿童问题贴,当时就在想,这坛上多人推荐了《正面管教》一书多次,为什么这个“正面”做得如此不到位?于是想借借他山之石。搜了一下关于这本书的帖子,却明白了我初来此坛时面临的状况。

  就如同社会不公平问题的现象总结,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观点:平等意识不到位。但是如何做到平等,却手把手教不了,因为人多元。同理,正面管教意识也是一种认识,但是如何做到正面管教呢?《正面管教》一书中的事例和行为指南,首先应该是帮助家长们去理解什么叫“正面”,而不是一种教条的行为结论灌输。举个例:小时候背“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可不是为了“天”只能对“地”,“雨”只能对“风”。否则,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就在这种唯一正确中给教没了。所以,我不看书的内容,也可以写自己对正面管教的理解,因为现实家庭情况可以不同,但“正面”的原则相同。

  《正面管教》这本书在进入中国后,还出现了一问题,国内营销活动给这本书加上了不实之词。比如:“正面管教讲述的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对于那些爱心无比,现实中又因为管教孩子而无比心痛的父母亲来说,这可是最好的广告词,但仅是广告词而已。竖立规则和界限,如果语言文字就可以了,还要监狱干嘛?记得以前某偶像电视剧中有句台词“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嘛?”,说得正是这个道理。
  这样的广告词,对于营销父母们去学习学习“正面管教”是双赢,但是对于教条思维的大脑来说,也伴随着,世上有无负面管教作用(神仙手段)的虚妄认识。这不是该书应有的东西。

  《正面管教》一读: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正面!既不是俯面,也不是仰面。俯面,是上对下;仰面,是下对上;正面,是面对面。管教,需要一种地位平等的原则。如果一位家长无论形式上做得多漂亮,俯面看孩子,言行中全是我正确你错误的教,或者仰面看孩子,言行中全是围着孩子利益转的教,都不是平等的面对面。所以,需要把那句广告词改一下,“正面管教讲述的是一种既不俯视导致强行灌输,也不仰视导致娇纵的管教孩子的认识方法。”

  《正面管教》二读:
  正面什么?正面孩子的现在!既不逃避推诿,也不上纲上线,就事论事。逃避推诿的形式,常在长辈那里听到,比如“孩子还小,这点事不算什么”;比如“小时这样,大了自然而然就好了”。自古未闻狼孩突然变成社会人的事例,人猿泰山的传说不过发生在故事里,但很多父母不懂。不能立即就着“孩子的现在”防微杜渐,常见的结果是什么呢?幼时任其“自然而然”,大了开始急,一阵病急乱投医后,变成“这孩子只能这样了”,“都是孽啊”等等的上纲上线。这就是心理逃避到了无法现实逃避,然后就“命运”了(改心理按摩了)。

  《正面管教》三读:
  正面什么?正面孩子的行为!不是管教人,而是管教人的行为。不是把坏孩子管教成好孩子,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起符合他自己人生愿望的行为习惯。这里说说“让孩子快乐”,孩子不做作业的当时是快乐了,难道孩子到了学校,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还快乐得起来?说个谎骗个人,当时是快乐了,最后没人信自己说的话了,还能快乐得起来?“狼来了”的故事只是为了教育孩子编出来的?它恰恰说的是人社会化生存的大道理。我就允许孩子沉默,因为这是孩子在现实惩罚和说谎不快乐之间的折中选择(这一在成年人中被称为良心煎熬的现象,我认为才是对人真正的惩罚,肉体和外物的惩罚算球)。等到孩子嘴上认错比谁都快,行为却从不改正的时候,家长就该好好反省自己了。这很可能是因为没有真正管教到孩子行为,只是管教到孩子嘴巴导致的。

  《正面管教》四读:
  正面什么?让孩子正面自己!不是盯着他人,而是正视自己的愿望。别说孩子,就是成年人,又有几个是愿意自己不如别人的?时点上现实的不如,愿望上又不接受,怎么办?自己努力呗。因“不如”而羡慕,不是一种坏的心理状态。因“不如”而要嘴上踩两下,就变成了嫉妒,开始发酵。因“不如”而要行为上给别人下绊子,便发展成了恨。统称羡慕嫉妒恨。羡慕完全可以发展为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盯着别人比烂,君子不为。无论别人好坏,君子“反求诸己”,这是中国的文化。


  可读的地方很多,先说到这里。这四读分别对应,平等的社会意识、实事求是、正直诚信、自己为自己负责。如果从《正面管教》一书只能读出该怎么管孩子,而读不出“正面”是什么,这学习的有些太功利。

相关链接:
《正面管教》(简·尼尔森)(转载)
《正面管教》的是与非
打赏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平等的社会意识、实事求是、正直诚信、自己为自己负责
  ----------
  楼主,新年快乐,支持一下
  等到孩子嘴上认错比谁都快,行为却从不改正的时候,家长就该好好反省自己了。这很可能是因为没有真正管教到孩子行为,只是管教到孩子嘴巴导致的。
  =======================
  见过无数这样的家长,光在吃饭时就见过不少这样的人前教子的闹剧。也见过这样管教下的孩子的极致,上次被小女打了个耳光的孩子,家长估计就是这样管的。

  猜测别人动机后,有句话憋在心里说不出来,好难受。。。
  是啊,犯错后仅是口头上的应承,其实最可怕了

T生 楼主

2012-02-03 16:13

7楼
  呵呵,谢谢楼上。

  我这没话说就不说的习惯,其实很不好。容易让人觉得慢待别人。就把以前说过的再翻翻。

  “让孩子快乐”
  这话听着对,做起来好难。事事如意,自然快乐(这个结论其实有问题)。问题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只二三”,现实就这么残酷。而且现在如意了,未来未必如意,更谈不上一直快乐了。从满足欲望角度,就想达成“让孩子快乐”的目的,百分百是缘木求鱼。

  幸好老祖宗从“独乐与众乐”角度,看到了一个方向。
  问:在哀声一片的环境里,孩子能独乐吗?
  再问:在积极乐观的家庭环境里,孩子能独悲吗?

  从我(父母)做起,正是如此。

宝贝你是最好的

2012-02-03 16:44

8楼
  我没有看但很认同这个观点。今天我依然没有看,但是想写个读后感,因为我认为此书精华就在“正面”一词。

  --------
  “今天我依然没有看,但是想写个读后感”--我觉得好可怕!
  @宝贝你是最好的 2012-2-3 16:44:00
  我没有看但很认同这个观点。今天我依然没有看,但是想写个读后感,因为我认为此书精华就在“正面”一词。
  --------
  “今天我依然没有看,但是想写个读后感”--我觉得好可怕!
  -----------------------------
  呵呵,确实可怕啊.T生能把卖书的气死.
  很多时候,我在看这些国外教育书籍的时候,就会拿来和本国的相比.成绩,成绩,还是成绩

宝贝你是最好的

2012-02-04 00:07

11楼
  强烈建议T生把此书看一看,然后再写读后感!
  不过T生很固执,所以T生很孤独:)
  好喜欢宝贝版主。
  宝贝版主为人率直可爱,人品还是不差的。

  尚未见宫墙之高,何以知宫室之美?T生最后两篇贴子,要结合一起看才有意思。不防把尼尔森的书当个“讲故事”的书,尼尔森自己什么逻辑暂且不管,不要做邯郸学步、郑人买履之类的事。

宝贝你是最好的

2012-02-04 14:54

14楼
  汗死,能得到捣乱的肯定,我荣幸之至。
  @宝贝你是最好的 2012-2-3 16:44:00
  我没有看但很认同这个观点。今天我依然没有看,但是想写个读后感,因为我认为此书精华就在“正面”一词。
  --------
  “今天我依然没有看,但是想写个读后感”
  -----------------------------

  强烈建议T生把此文的标题改一下,比如谈谈对正面的看法之类的。没有读过书,却写读后感,文章就没有说服力了

T生 楼主

2012-02-06 11:24

16楼
  呵呵,什么是说服力呢?

  假如有人自称自己是数学系教授,然后不看他的解题过程,就能认定他的解题过程有说服力吗?

  假如有人旁征博引,摘抄了一段权威的话,你会因为这是“权威”说的,就认定这段话有说服力吗?

  假如有一位你足够信任的人,说向前走,于是你就向前走,这是被说服,还是盲从?


  其实,要证明T生的文章没有说服力,很简单:将自己细读精读《正面管教》后体会获得,尤其是关于“正面”的理解拿出来,和T生的读后感比较比较,指出其中不正确或不合适的地方,就可以了。换言之,如果一个人这样做了,“今天我依然没有看,但是想写个读后感”这句话的效果就达到了。这和T生所说对还是错没有关系,我想改变的就是“睹句就下判断”的思维习惯。

T生 楼主

2012-02-06 11:36

17楼
  我作为一个实践论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认识可是落实在知行骨子里的。不读韩非子,一提“反对教条主义”,自己就能想出类似“郑人买履”这样的说明事例,这学习能力就差不多了。
  还不够啊,宝贝版主加把火。

T生 楼主

2012-02-06 13:47

19楼
  呵呵,远古,人类猴子的特征还没有完全消除时,为了自我避寒抱团取暖,结果进化出了社会。
  今天,西方人开始将抱团取暖现象解释为个体有避免孤独的心理需求,自以为认识进步了。虽说谈不上对错,但是提提中国古人对于抱团取暖的路径有“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的两类区分,还是很有必要。否则,孤独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都会搞不清楚。
  强烈不懂啊。
  等到孩子嘴上认错比谁都快,行为却从不改正的时候,家长就该好好反省自己了。这很可能是因为没有真正管教到孩子行为,只是管教到孩子嘴巴导致的。

  《正面管教》这本书在进入中国后,还出现了一问题,国内营销活动给这本书加上了不实之词。比如:“正面管教讲述的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
  这不是国内营销活动加的不实之词,而是尼尔森自己说过N多遍的话,是她反复强调的东西。

  既要打破权威崇拜,就直说批的就是尼尔森也未尝不可。

T生 楼主

2012-02-10 09:06

23楼
  呵呵,谢谢捣乱。这是指出“没看过”导致判断不符合事实。我本以为,按照堵和疏的引导方法,这种畅销书已经不会出这种乌龙了。

  人的发展,底线要堵,方向要疏(也就是说这时惩罚就可以避免使用)。
  举例:
  孩子不完成自己的作业,这是底线,需要堵。但是孩子完成了自己的本职,没什么现实问题,在继续学什么,集中精力玩什么,这些方面,就可以不用惩罚来建立路径了。
  换言之,现实出现问题或苗头之前,需要堵;现阶段没什么问题或苗头,家长按自己正确去建立孩子发展路径时,就需要疏的引导,几乎不能使用惩罚手段。
  我估计尼尔森书中是在后者意义上的表述。

T生 楼主

2012-02-10 10:18

24楼
  惩罚并不能引导出“好”,只是控制“不好”的手段。假如,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出“好”(独立自强,符合孩子自我愿望的现实结果等),那么,它确实不是靠惩罚来实现的。再重申一遍,这种辨证法的现实理解,完全不可能得到“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管理学,是家庭、企业、国家中,所有管理关系行为的理论概括。只要两个人以上的人际关系中,有管理关系,绝大多数都能找到管理学中的共性解释。比如,疏和堵,这对管理方法的共性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