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弃无谓的执著 让生活回归简约

 虹72 2016-06-23


放弃无谓的执著  让生活回归简约

 


身处方便、高效、便捷的现代社会,我们拥有的物质财富是古人所无法想像的。

上班,我们可以骑自行车、坐公交、乘地铁,而不必像古人那样坐着轿子晃晃悠悠,或骑着马一路颠簸;

旅行,我们可以自驾游、坐火车、乘飞机,古人基本上就是牛车、马车跟骑牛、骑驴、骑马了;

还有洗衣服,全自动洗衣机,扔进去、拿出来、挂上去就一切搞定。而古人是“晓吹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大晚上的才有时间去河边洗洗衣服,既费工夫又累人;

古人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早至晚劳作不息,而现代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纯靠体力的农活,已经很少了……

可以说,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很大程度上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随着劳动力的解放,脑力劳动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从而使得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

但问题就出现了:既然我们的生活比古人方便多了,那为什么我们总感觉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呢?

相比古人,我们似乎更忙了。在职场,我们赶时间考绩效、拿提成;在家,我们赶时间吃饭、看电视、聊天;甚至是本应该全然放松下来的休息时间,我们也是“抓紧时间休息”;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时间太紧了,不够用”……

你不觉得奇怪吗,古人去一千公里外的城市游历,可能要走上半年,而我们现在坐飞机不超过两小时,为什么时间还不够用呢?古人跟远方的朋友联系,去信、回信,十天半个月就过去了,而现在,发个E-mail几秒钟就搞定了,为什么我们总是这样匆匆忙忙呢?

有一句话叫做”拥有即是被拥有”,是说当你拥有某件东西,你同时也会被它所束缚,从而失去某种程度的自由。换句话说,拥有的越多,你被拥有的也就越多,你的自由就会越少。

一个著名歌星,他可能拥有亿万歌迷,但他也会被歌迷所拥有而没有隐私,没有自由。他会失去自己的私生活,不能像一个普通人那样随便逛个街、吃个饭、泡个妞、结个婚。甚至于在进行最私密的性生活的时候,也有粉丝、记者像患上了偷窥癖一样,拿着照相机、放大镜、显微镜在旁边偷偷观察,想再弄个“艳照门”出来。
很多有钱人,都很忙,觉得没有时间,自己不能支配自己的生活。有自己公司的人,他们要为公司的前途操心,为市场操心,为产品操心,为管理好员工操心,为更好地进行性骚扰操心……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这些都是他们的“财产”,都是他们“分内”的事。

当我们拥有一处梦寐以求的房产后,就必须装修它、打扫它、保养它,甚至为了房产上的利益,要跟你的邻居交涉、争吵,比如承重墙、漏水之类的纠纷。
买车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车的时候,你最多是出于爱好关心一下新出的型号或外形,并适度地“意淫”一下,不用负任何责任。但当你有了属于自己的车,就等于跟它发生了“关系”,你就要操心了。多久需要

养一次,在哪里保养,车停在哪里合算,会不会被人刮蹭,需不需要修理,在哪里修理,怎样去年审,要哪些手续,违章会不会有罚款,哪里去交罚款……

其实任何一种“淫”,从本质上说都属于“迷信”的范畴。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可以从迷信的起源说起。迷信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人类对自然现象、自然力量感到神秘、迷惘、恐惧和无能为力的反映。

记得曾经看过一部法国纪录片《人类进化史》,里面有一个场景让我记忆很深:一个类人猿看到同伴死去,感到非常伤心;当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在梦中又见到了死去的同伴,于是他“相信”人死后灵魂会继续存在,这让他得到了一点安慰。

迷信,就是自己“愿意相信”,不管别人相不相信。它是用主观能动性扭曲客观现实,所以跟手淫和意淫属于同一范畴。

从根本上说,迷信源于独立思考能力的缺乏或丧失。比如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信仰上帝,由此产生了各种传统的迷信;现代科技兴起之后,人类信仰科学,由此产生了现代化的迷信——“拜科学教”。其实二者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不同,都是人类理性的流产,都是人类对自己“身份”的寻找——一个向内,一个向外。

言归正传,除了金条、房子、汽车等有形的东西遵守“拥有即是被拥有”的定律,无形的东西也遵从同样的规律,比如男女之间的感情。也许你们原来就认识,但并无倾慕之情,那时与他(她)交往你会觉得简单自然,只是开开玩笑,海阔天空地胡扯一番。但是如果你爱上了他(她),他(她)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会让你牵肠挂肚、惴惴不安,所谓“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是也。

再比如我们拥有了身体和健康,同样我们也要被它们拥有。如果人是没有身体的,只有灵魂或思想(当然这是假设),就自然不用再为健康犯愁了,没有东西可以用来生病了呀!难怪老子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我有很大的忧患啊,就是我有这个身体,这个血肉之躯。这跟佛家讲的“身为苦本”是一个意思,正因为有这个“身体”,我们才会受苦。

人总是难以满足的,总是想拥有更多的东西。比如钱,有多少是多呢?但正所谓“金沙虽贵,在眼亦病”,钱虽然是好东西,可一旦它跑到我们的眼睛当中,也是除之唯恐不速。钱本来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的,我们可以支配、使用它;但如果它“反客为主”,支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就成了它的奴隶了吗?

我们拥有的东西就像一个木筏,它仅仅是用来渡河的。当我们过河以后,是放弃木筏继续前进,还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背着它过街穿巷、翻山越岭?

只要我们内心有所贪恋、有所执著,无论它是什么,都有可能使我们成为它的奴仆。所以人在江湖,不可不“谨慎”啊!

古代很多大哲们都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说:“无论你‘有’什么,都不要‘拥有’它。”什么意思呢?还是举个例子吧,这样感觉起来比较形象。

赵本山、高秀敏、范伟曾经演过一个小品《心病》(就是一直说“我的心拔凉拔凉的”那个),赵本山演一个乡村诊所里的心理医生,范伟买彩票中了五百万,然后一激动,就抽过去了。
范伟得到五百万,这是“有”了钱;他被钱砸晕,这就是被钱“拥有”了,成为这五百万的奴隶了。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无论我们得到什么东西,都不要陷进去,要时刻保持头脑的冷静、清醒;不能被这些东西“砸晕”了,更不能晕得迷失了自己!

说到底,就是要我们放弃无谓的执著,放弃繁琐、浮华的生活,回归简约、自然。这样,就不会被那些事物所诱惑、所拥有,才会在任何让我们动心的东西面前“微微一笑,绝对不抽”。

当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过度腐化,精神生活的严重空虚,人们也开始了反思,试图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

来源:何龙《方与圆》

感悟:世上一切成功者,必然遵守的做人做事法则。方乃做人之本,圆为处事之道。我们看天地,天圆地方;我们看铜钱,外圆内方;方和圆本来是一个天平的两端,阴阳的两极,它们既可以互相制衡,又可以互相转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的就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其中,修身养性至为重要,它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最高学问。做人首先要求一种正气,只有堂堂正正地做人,才能干一番事业,这是“方”的一面。为人处事要善于与人相处,谦虚处世,不要挑剔别人,以诚待人,在处事中使自己的品德不断升华,这是“圆”的一面。人的一生就是方与圆的邮寄结合,内方可以身心贯通,井然有序;外圆可以减少阻力,便于运动。在我们日常具体的工作中,“方”就是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是做人的道德和原则;“圆”就是在规定的范围内,对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对各项规定合理应用的方式方法和工作的技巧等。作为个人,不仅要具备优秀的品质,如理想信念、热情、自信、责任等,还要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恰当的工作方法。文/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