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中“细节描写”鉴赏

 爱雅阁 2016-06-23

古诗词中“细节描写”鉴赏

见微知著 管中窥豹
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常言道: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这种“见微而知著”的效果。当然,艺术描写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就诗歌来说,诸如比喻、夸张、景物烘托、气氛渲染等等,都是成功的艺术手法,而运用活生生的细节,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自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
一首小诗,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像暴露杨贵妃贪食荔枝的腐化生活,史书有详细地记载(见《新唐书·杨贵妃传》,李肇《国史补》“杨贵妃好荔枝”条),苏东坡也以较长篇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见《荔枝叹》),而在杜牧的笔下,仅凝结成四句小诗: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李清照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的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元稹的小诗《行宫》,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诗云: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喝叹有情。(纪昀)。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显得摇曳多姿,昭畅述情,各显其妙:

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张祐《咏内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欣欣夹道迎,
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皆以陆为名。
——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

城南倒社下湖忙,阿老龙钟七十强。
犹有嫁时尘埃镜,东涂西抹不成妆。
——陆游《阿老》

李端的《听筝》,以“时时误拂弦”的细节,传达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情态;
张祐的《咏内人》,以“剔开红焰救飞蛾”的细节,表现了宫女幽居深宫的哀怨;
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
陆游的两首小诗,运用细节使诗篇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气息,大有奇趣;
特别是张籍的《秋思》,运用细节描写,更是平中见奇,有点石成金之妙。
《秋思》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毕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推崇其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古典诗歌中,细节描写同样有着奇妙的作用。然而要注意的是细节在作品中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机械拼凑的,细节再奇妙,也不能为细节而细节。判断细节的价值,一要看它是否有益于主题思想的阐明,二要从作品的整体来考察,看它是否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表现思想的,游离的细节,无论怎么生动,也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给作品随便拼凑,硬贴上去的装饰细节,也是多余的,正如一块漂亮的丝绸补丁,硬缀在破麻袋上,并不能使破麻袋生辉,反因不谐调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

在古今优秀的诗词曲和民歌中,往往有许多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很能传神写照,耐人寻味,富有魅力。有些甚至教人过目难忘!诚然,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只不过是速写式点睛勾勒之笔,而绝非小说中铺张式的细节描写那样。诗与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同源共生、异曲同工的。苏轼在评价王维诗画时即有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人物画极其有名,他画人物特别注重画眼神,他深有体会的创作经验之谈,便是“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鲁迅后来也就此说过:“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检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眼睛也就是“心灵之窗”嘛!这也就是说:诗词曲中的细节描写,务须突出其主要特色,总是在捕捉某种稍纵即逝的特写镜头,画龙点睛,而无须面面俱到,头发胡子一把抓。我们且从如下几个侧面来品味品味它的魅力吧!

一是对人物细节的描写,往往可从神态、心态、言行举止等诸方面入手,摄取其最能传神写照的特写镜头。在这方面,白居易的确是高手:他在《长恨歌》中描摹杨贵妃那勾魂摄魄的“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神态,怎能不让汉皇神魂颠倒,而令后来的读者过目难忘呢?!他又在《卖炭翁》中,勾勒出一个以卖炭为生的老翁的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进而刻画他的矛盾心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诚乃入木三分,可谓催人泪下。再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那种淑女林黛玉的形象:“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瞑目思之,便能宛然如见其独特之风韵。
近日从《东坡赤壁诗词》中读到它特色鲜明的“新田园诗词”专栏,其中就发现好些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言行举止的细节描写。湖南诗人伍锡学就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且看他的《望江东?荷塘畔》:“荷叶田田荷蕊小,嫂问妹:‘归谁好?’小姑斜眼桥头堡,嘴一努:‘谁知道!’    崭新摩托开来了,‘进城不?’高声叫。低头含笑好羞臊,脚踏乱,萋萋草。”少男少女初恋情怀,一个豁达开朗,一个腼腆含羞,绘声绘影,写照传神,语调轻快,新农村生活气息浓郁。他的另一首《花间意?洗衣》:
“……堰口洗衣裳,时而睃小郎。
棒槌捶手背,裙子随流水。
惊喜叫声高:‘快来帮我捞!’”亦是神情毕肖。
又如刘贵连的《鹧鸪天?禾场上》(三选二):
“一、点亮红霞日渐升,禾场铺麦闹腾腾。几家大嫂帮新妇,一片欢情引怨声。   ‘ 悭吝鬼,丑男人,昨日短信好烦心:寄钱不问花销事,催我银行去转存。’ 
 二、智嫂闻言故作嗔,搔搔额头便传‘经’:‘今天暂忍夫君气,来日休松玉女裙’。    刚出口,又添声:‘感情太露显身轻’。高潮陡起人人笑:‘你这婆娘没好心!’”场景角色,鲜活逼真,打诨插科,妙趣横生。再如吕克俭的《如梦令》:“一带湖堤垂柳,细雨斜风渔叟。收网跳花鲢,呼媪赶忙提篓。慌走,慌走,踢倒一篮春韭。”水乡情调,动作传神。
以细节描写新农村生活的锦言秀句,尽可信手拈来。诸如:
“捆星背月归来晚,踩响荒村犬吠声”(刘庆霖:《冬日打背柴》);
“放学枯枝驮一捆,胸前摆动旧书包”(李训论:《山区留守儿童》);
“犬吠村头迎远贾,童奔田陌唤归餐”(周杰民:《秋日农家》);
“村姑借得秧针线,绣出农家奔小康”(童芳勉:《春日村景》);
“储笑新仓装不下,纷纷送进梦中藏”(郭省非:《农家乐》);
“市姑分蔗笑都甜”(刘克万:《南阳小驻》)。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而今广大农村,正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中,再也见不到晚唐诗人杜荀鹤在《山中寡妇》中体恤民情所写到的“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那种教人心酸的痛苦生活情景了。

二是对景物细节的描写,多是从静态、动态、动静相配等方面入手,通过捕获特写镜头展现之。写静态的,有如宋代刘攽的《新晴》诗: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时。
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前两句为清幽宁静的环境作好了铺垫,后两句以动显静,借南风以拟老友,连个招呼也不打,便贸然闯了进来,“偷开门户又翻书”,竟将“我”从甜甜的夏日午梦中搅醒。这末句,可真是神来之笔。还有宋人梅尧臣的名句“……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鲁山山行》)。也皆是以动显静的生花妙笔。而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则早被国画家相中,绘为丹青。写动态的,有口皆碑的乃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名句:“乱石穿空(一作“崩云”),惊涛拍岸(一作“裂岸”),卷起千堆雪。”还有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上水如天。”白描出西湖夏日的一场来得猛、收得快的暴风雨的过程。其中第二句简直是出神入化,道他人之欲言未能言者,实在是高明也。写动静相配的,还如苏轼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公巧将暮春初夏之静景和佳人、行人在院墙内外的行动与心态搭配融情入景,惟妙惟肖。再举今人谢清泉的《田园短笛?枝头小鸟》为例:
“花倚窗棂带笑开,日筛疏影上书台。
枝头好鸟知平仄,听我吟诗去复回。”
前两句抒写静景,后两句转写动态,动静搭配,突显韵味。在此取小鸟做旁衬,便使我不由得不联想起贺知章在其《回乡偶书》中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做旁衬的味道来。即便是写相思之情的诗作中,今人亦有可圈可点之佳构。试看欧阳秀兰的《相思》吧:
“坐对空屏寂寞深,思潮一夜涨千寻。
欲笺心思难成句,别有音知不在琴。
冷雨敲窗如暗泣,清风过水似低吟。
闲来惟把君诗看,不觉清香已满襟。”
夜阑人静,雨冷风凄,对屏独坐,思绪联翩,万般无奈,孤枕难眠,惟诵君诗,聊以自慰。句句相思字字情,融情入景雅而蕴。

三是对事态细节的描叙。唐人孟郊的一曲《游子吟》,千百年来牵动了多少游子的“春晖”“寸草心”!抒写的是游子离家别母时,目睹慈母千针万线为他缝制寒衣时的热切感受。而与之相呼应的则是清人蒋士铨写游子岁暮归来拜见慈母的深切感受,其《岁暮到家》云: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此诗以五律推出,更有助于以质朴真淳的方式抒情达意,诗中既暗用了孟诗中慈母缝衣之典,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双向表达了游子对慈母的殷殷关切之情,家信常托,墨痕犹新。特别是颈联,写慈母对爱子的疼爱,一“见”一“怜”,又“呼”又“问”,尽蕴其中,以利引出尾联爱子的一“愧”一“叹”,从而表达身为人子未能在家奉侍孝敬慈母的深深愧疚之情。选取这些细节描叙,精当妥帖,后人读之,感同身受。无独有偶,再举一首抒写父子之情的小诗(这是笔者数十年前从一张小报上看到的佚名诗,而其内容尚记忆犹新):
“隔窗望见子抱孙,我儿对着他儿亲。
但愿他儿成长后,莫要负了我儿心!”
诗中前两句的细节描写,其特写镜头摄取的角度和聚焦点,真是匠心独运,煞费苦心。仅是“隔窗望见”,紧接下文便是“我儿对着他儿亲”,一个有意;一个无心,全然不觉。这倒使我联想起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这自然会勾起有些落寞之感的老父亲的许多联想来……然而,毕竟总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做长辈的也总在期望子孙们一代胜过一代,因而便能以豁达的胸怀,对孙辈寄以厚望,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后两句的期愿之词来,很是耐人寻味。从历代传承下来的传统优秀诗歌中,抒叙亲情、爱情、友情的精品佳构,其中蕴藏很多范例,值得我们漫品细研。诸如汉末蔡琰(文姬)的《悲愤诗》、杜甫的《北征》等等,都是杰出的范例,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但愿我们都能从细细品味诗词曲里那些精妙的细节描写的魅力中受到启发,深入到现实社会中去摸爬滚打,体察、捕捉、摄取那些可供作诗材之用鲜活灵动的细节来,以激活、充实自己的创作。切记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遗训。以兹作为医治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抓痒、买椟还珠诸多弊病的一剂良方。愿与诗友们共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