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襟袄

 城堡游魄 2016-06-23

 对襟袄,乃中式服装之上衣也,系我国传统服装,与大襟袄系兄妹关系,对襟袄为男性上衣,大襟袄为士所穿,相依相伴,相濡以沫,足有千年之久,款式皆为筒状,四片衣襟一般大,立式圆领,袖子与衣片相连,皆同时剪下,无需另外缝接,与大襟袄的最大区别,就是前面衣襟一般宽,没有大小之分,“疙瘩扣门儿”系在前胸中线上,下端多订有两个口袋,下端左右衣襟缝隙有十多公分长 “开契”,穿着宽松,舒适实用。

对襟袄也因地域气候不同,分单、夹、棉三种,仅为一层面料者称之为单袄,皆在夏季穿用,外有面料,内有里子,称之为夹袄,多在春秋两季穿用,有里有面,中间又续上厚厚的棉花,称之为棉袄,其缝制方法,与女士大襟袄大同小异,似乎比大襟袄还要略简单些,因其两片前衣襟没有大小,裁剪起来相对省事。对襟袄裁剪,也跟裁剪大襟袄一样,大多参照旧相近的衣服,面料按衣长横顺叠好,旧衣服也纵向叠好放在衣料上,后背中线与布料外沿儿折叠线对齐,便可照猫画虎形式剪下,还可根据主人身材需要,适度缩减放大。对襟袄袖子也与衣襟连在一起,可与衣襟同时裁下,并非像军便服或西服那样,另外裁剪缝制,缝接到袖笼上,早年,平民百姓所穿衣物皆为家织棉布,幅面较窄,一次性剪下,衣袖多不够长度,不足部分,就挑选较大布块补齐即可,亦为手工缝制而成。

针织女红,系国人女子一大祖传技艺,乃我国一大优良民族传统,属于国人女子必备之基本功,无论出身高低贵贱,女子绝大多数都会,而且还不乏炉火纯青之辈,自出生稍微懂事之日起,所有母亲都会教女儿学习针线,开始让她们学着用拨缒捻纳鞋底麻绳,到纳鞋底、上鞋帮、拓鞋底儿、扎鞋帮等,随后便教其学习刺绣、扎花,缝兜肚、手帕、荷包等,继而学习纺线织布和缝制衣物,逐渐深入,随着年龄的增长,针黹技术会不断熟练,长大出嫁时,大多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打狗喂猪,缝制衣物。多年来,国人给儿子说媳妇,除看其贤惠漂亮与否,最注重的就是针黹水平,会不会针线,熟练不熟练,属于男方最重视的条件,即使长相平平得再好,只要针线手艺精湛纯熟,男方也会优先考虑。吃和穿,是国人多年生活中的最主要内容,缝制衣物系每个家庭必须面对的重要工作,未来的女主人,必须有能力担起缝制所有家庭成员衣物的重担。

缝制对襟袄,把前衣襟口袋补好后缝到一起,从开契往上一直缝到腋窝袖口,随即缝制领窝、前襟搭门、以及所有下摆和袖口等处贴边,从前领口顺搭门往下围绕下摆一周,贴边缝的好坏,是衣服质量的关键,其针脚要整齐均匀,边缘留白宽度一致。宽窄不一和弯七裂八,是要被人嘲笑的,确保布面平整,尤其是下摆衣角,除故意缝成圆角外,必须扁挺方正,前后一般齐,两侧 “开契”,必须一般高,开契顶端还要用针线左右往返编织成一朵小花,以免剧烈活动而撕开。最后是上领子,对襟袄的领子,不管单袄、夹袄,皆为双层,外有面料,内衬里子,其宽度多与前胸贴边相近,高六七公分,皆为圆角立领,上端两角大多剪成半圆,上完领子就订“疙瘩扣门儿”。

所谓“疙瘩扣门儿”,类似于现在的纽扣,无需另外厂家制造,皆为剩余的布料边角余料缝成。“疙瘩抠门儿”订的好不好,是做对襟袄的关键,缝制的好,可以使其身价倍增,订的不好,即使其它处缝的再好,也会一落千丈,降低档次,令人扼腕叹息。对襟袄的“疙瘩扣门儿”,与大襟袄的缝制方法一样,也须把面料边角余料剪成数根布条,全部缝成细筒儿状,谓之“繑带儿”,分别编织成“蒜疙瘩”,好似小小的大蒜脑袋,尾端平行伸出两根七八公分长小尾巴,将尾端缝成弯曲尖角或圆球状,选出相同数量的布带儿,弯成U形套儿,当做“扣门儿”,与蒜疙瘩配套使用,一个蒜疙瘩配一个U形套儿,平行对应钉在衣襟搭门两侧即可。对襟袄订“疙瘩扣门儿”,也不是随意乱订,是有规定数量的,多年来,民间就有“四六不成人”说法,如果衣襟上订的疙瘩扣门儿数量,只能使用奇数,你绝对不允许使用偶数,如果订的是四和六道,穿着者一定会不务正业,不是吃喝嫖赌,就是坑绷拐骗,成为败家子。一般都订五或七道,多者不限,七道、九道、十一道甚至更多皆可,但必须是奇数,谁也不会使用偶数。

对襟袄的疙瘩扣门儿,虽不像大襟袄那样五彩缤纷,千变万化,但也别具一格,独具特色,多将两条尾巴末梢缝成八字状,宛如张开的小鸟尾巴,整体看,好像一对吻颈相亲的燕子,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还有别出心裁者,许多习练武功者穿的对襟袄,订有十多道扣门儿,只有最后一道是蒜疙瘩,其余都是套儿状的长短“扣门儿”,一面长,一面短,长的比短的长五六公分,一道道平行对应,左侧订长的,右侧就订短的,上下十几道,有十三道、十五道的,还有十七道的,从脖颈第一道开始,把长套儿串进短套儿,拉紧让两片前衣襟挨紧,再垂直往下套进第二道长套儿脖颈上,第二道长套儿同时从短套儿中钻过,依旧拉紧垂直往下,套进第三道长套儿脖颈,把第三道长套儿串进对面短套儿里,依然拉紧往下拽直,套进第四道长套儿脖颈,------,以下类推,一直串到最后一道,最后一道为疙瘩扣门儿,把长套儿套在蒜疙瘩扣门儿上系好,两片前衣襟就紧紧连到一起。因扣门儿特别密集,道与道之间,仅五六公分距离,加上都是长套儿往下连接,而且极有规律,环环紧扣,道道相连,显得特别精巧雅致,精神抖擞。

缝制对襟袄与大襟袄一样,单衣较简单,夹袄相对繁琐,因为需要缝制里子,做对襟棉袄就更为费事,要先在里子上絮好棉花,用面料覆盖齐整纵向引好,方组装缝接,做对襟棉袄,比缝单衣还有一优点,缝制单衣,多把口袋布补在前衣襟下端,袋口接近下面第二道疙瘩抠门儿水平线,而棉袄口袋,有的也补缝下部两侧,大多将其放在腋下衣缝中间,将袋布缝成口袋塞进夹缝固定好,袋口留在夹缝中间,名之曰“插袋”。因袋布上下都絮有棉花,寒冷的冬天,把双手插进衣袋,顿觉暖融融热乎乎的,里面特别暖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通百姓冬季大多穿插袋对襟棉袄,直到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还有大量穿着对襟棉袄者,特别流行时尚。

六七十年代之交,随着草绿和蓝色军便服的大面积流行,因其皆系三片,腰围稍有凹进,能体现出人的体型曲线,似乎感觉比四片筒式对襟袄美观得多,故而深受年轻人喜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把军便服放大,在面料里边加上一层里子,中间还续上棉花,做成棉便服,又称 “棉制服”,冬季穿在身上,不但暖和,而且更加美观,让众多中青年人趋之若鹜,冬季大多以穿棉制服为荣,善于举一反三的国人,又加大做成棉大衣,原来的对襟袄就遭到冷遇,穿着着便逐渐稀少。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长时期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衣着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各样的秋衣,线衣,绒衣,羊毛衣,羊毛衫,保暖内衣,保暖衬衫接踵而至,纷至沓来,而且款式新颖,时髦靓丽,棉袄就相形见绌,显得笨重粗俗,不要说中式对襟袄,就连军便服也感觉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即使冰天雪地,北风呼号,多么寒冷的冬天,也无需穿着棉袄,虽有少数国人对其依然钟情偏爱,但对襟袄早已凤毛麟角,日渐稀少,没有了昔日的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