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构化采集案例的SCORE法

 细雨青衫 2016-06-23


     
SCORE

Situation:背景;

Confliction:冲突;

Option:选择;

Result:结果;

Evaluation:评价。

为了便于理解,先用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进行演示:

森林里住着一只狐狸。

有一天,狐狸来到了一片大草原上,发现了一棵葡萄藤。葡萄藤上结满一串串晶莹透亮、香气扑鼻的葡萄。它想:这葡萄一定又甜又好吃!一边想着,舌头舔着嘴巴,口水直流。

狐狸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可是,藤太高了,够不着。于是,狐狸用尽力气往上跳,依然抓不到,只抓下了几片叶子。它想,我要是能像猫一样会爬藤就好了。狐狸又试了几次,还是没能够着,旁边的小兔啦、小鹿啦……都笑狐狸是个傻瓜。

狐狸累得汗流浃背,喘着粗气说:“这葡萄还没熟,一定很酸!一定是不好吃的。”说着它垂头丧气地回家了。边走还边看一眼它心爱的葡萄,心里那个酸呀,就甭提了。

通过这个小故事可以让我们看到,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上述这个故事按照SCORE法,我们就可以结构化的记录如下:

S背景:狐狸、草原、葡萄,流口水,想吃葡萄;

C冲突:藤太高,够不着;

O选择:用尽力气跳,爬藤;

R结果:葡萄是酸的,垂头丧气回家;

E评价:失败,找借口。

掌握这种结构化采集故事的方法,一个直接的好处就是:

有人讲故事或者讲案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随手在一张纸上写下五个字母,把讲述人讲述的主要内容分门别类地填写在五个字母下面,事后就很容易借此来记录复原故事,用来丰富自己的案例库。

还有一点需要了解的是,SCORE五要素在实际操作时是可以任意组合的

这是因为人们讲故事并不是严格按照SCORE的顺序进行,有的用悬疑法讲冲突,有的用倒叙法先讲结果,有的则采用金字塔原理,先做评价,抛出论点,再从头道来。比如下面这个小故事就是为了抖包袱的需要,就把O和R的顺序做了调整:

有个小兔子去钓鱼。

第一天,没钓到。

第二天,依然没钓到。

第三天,小兔子刚把鱼竿投到河里,突然从河里跳起来一条鱼,对着兔子大声骂道:

“愚蠢的兔子,你要是明天还用胡萝卜做钓饵,看我不一尾巴拍死你!”

这个小事故告诉我们:自己喜欢的不代表也是别人喜欢的。

这个故事里SCORE五要素是这样排列的:

S背景:小兔子、钓鱼、三天;

R结果:没钓到;

C冲突:兔子被大骂;

O选择:用胡萝卜做鱼饵;

E评价:自己喜欢的不代表也是别人喜欢的。

总之,结构化采集案例的SCORE法,可以说是我们培训师尤其是建构主义培训师的一大法宝。在我们做课程调研,或者在课堂建构的时候,不要直接问当事人工作中遇到了什么挑战、有什么困难、需要提升什么能力之类的问题,当事人在这类问题的回答过程中难免不掺杂自己的主观看法和演绎,说出来的都是当事人自己认为的道理,未必是事实真相。

较好的策略是让当事人描述他经历过的真实情境,把真实情境用SCORE法结构化描述出来,这样的讲述就会更真实、更鲜活,稍作加工就可以作为我们课程中的案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